路基路面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路基下沉预防措施
1、彻底清除基底的表层土,做到无虚土和非适用材料。
2、施工中必须分层填筑,分层均匀压实,且严格控制每层的松铺厚度,确保基底压实度符合压实度标准。
3、回填施工时,加强路基填料的控制,不得使用淤泥、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树根和腐植土。
4、浜塘段的抛石挤淤应碾压平整,无翻浆现象后,方可进行土方的回填作业。
二、沥青早期病害的防治
1、提高路基的整体质量,对路基潮湿地段必须做有效的处理。
2、加强培训教育、决策和管理,做到培训覆盖率100%,教育效果有效率100%,决策合理适当,管理严密严格。
3、面层施工,加强对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的检验工作,施工前加强对厂家调查、取样控制原材料源质量,施工中对材料配比质量全面检查,过程严格控制,实行质量否决制。
4、对拌合厂、摊铺、压实等机械设备配套情况性能、计量精度等进行严格检查。
并在大面积摊铺前做试拌、试铺工作,检验配合比组成设计以及摊铺方案。
三、路面产生不平整
1、主要表现为坑凹、起拱、波浪、接缝、台阶、碾压车辙、涵管处路面沉降等。
2、底基层:基层施工加强养生,并进行整平处理,同时还应加强标高和纵、横断面的控制及检查,做到随施工随检查随找平。
2、面层施工:首先选用比较优良的机械设备,摊铺机速度控制在2.5至3.5m/nin,并做到运行平稳、连续、稳定。
4、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配合比必须经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
验证三个阶段调试后,确定最佳组成比例,配比性能中注意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搞裂性和耐久性。
5、消除沥青混合料在拌合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措施:清除热料超尺寸颗粒,消除混合料的花白粒,清除湿料,消除混合料无色泽,消除矿料颗粒的明显变化,计算生产能力和运输车辆数量,确保摊铺的连续性。
6、碾压质量控制:根据碾压阶段特点,选择适合的碾压机械。
7、控制初压、复压和终压温度,初压温度控制在140℃左右,复压温度不低于100至110℃,终压温度不低于80℃。
8、分清初压、复压和终压界线,采用彩旗标明,并根据温度和碾压遍数移动这些标志物,派专人指挥。
9、碾压规则:由下而上(沿纵坡和横坡),先静压后振压,初压、终压使用双轮压路机,复压使用振动压路机。
碾压时驱动轮在前,从动轮在后,后退时,沿前进碾压的轮迹行驶,碾压长度与摊铺速度相平衡。
压路机折回不在同一断面上时,应呈阶梯形,碾压完成尚未冷却的表面上不得停放任何设备。
10、横向接缝的碾压:先采用横向碾压,压路机主要位于已压实的混合料层上,伸入新铺料宽度不超过20cm,接着每碾压一遍,向新铺料移动约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上碾压为止,然后进行正常的纵向碾压。
11、纵向接缝的碾压:压路机先在已压实的路面上行走,同时碾压新铺混合料10至10cm,然后碾压新铺混合料,同时跨过已压实路面10至15厘米,将接缝碾压密实。
12、横向缝处理:横向缝均采用直茬热接,接缝应充分压实并搭接平整。
7.5成品保护措施
1、施工前应熟悉图纸,如发现结构位置冲突,提前制定变更方案,并征得有关部门认可,防止后道工序破坏工序成果。
2、施工区域内禁止闲杂人员、社会车辆入场,防止人为破坏情况发生。
3、施工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工序,各工种减少交叉作业,杜绝各工种相互损坏。
专业队伍进场施工时,派专人负责指挥,让其了解现场情况,避免破坏成型结构。
4、收工时管道两端要进行封堵,以防杂物进入管内。
要对已完成管道的接口进行保护,防止意外损坏。
5、道路基层施工是要设专人指挥机械,避免大型机械对地下管线造成破坏。
道路基层形成后,确保基层及混合料的平整度,设专人指挥交通,杜绝车辆进入已形成的结构层。
6、路基工程完成后,当大雨后,控制施工机械和车辆在土质路基上通行。
7、摊铺沥青混凝土的过程中,施工机械严禁蹭两侧缘石,当路面底层沥青混凝土成活后,在路口处设1.2米钢护栏,严禁非机动车,机动车等车辆通行,专人清扫表面,为终表面层摊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