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PPT
拓展延伸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堂演练
一、读下面的诗句,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
翻墨: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写
dé
què
德鹊
chán
蝉
dé
德
易写错
不能漏掉“横”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 经建德的一段。
宿建德江
孟浩然(689—740年) 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
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 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 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 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 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 世。
···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二、请简要描绘诗中所呈现的“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间又 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第二课时
读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我们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 己也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这节课,让 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月色的诗。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诗、 词、书法、画等都有杰出成就。他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 学名世,世称“三苏”。他的作品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 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
全诗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 暮色的诗,写出了 诗人羁旅之思。
下面这一首词也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 达的情感却与《宿建德江》不同。让我们一 起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
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 “词中之龙”之称。与苏 轼合称“苏辛”,与李清 照并称“济南二安”。现 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 《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形容湖面像天 空一般开阔而 且平静。
明诗意 悟诗情
云
黑云翻墨未遮山,
天气变 化之快
黑云
比喻
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 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翻墨
写出了暴雨之大,
雨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之急。
形容雨点, 有声有色。
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 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卷地风来忽吹散, 用得十分轻巧,
写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
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 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 越时。
读古诗 有韵味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清/月近人。
知作者 解诗题
指新安江流经建德 (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留宿建德江边。
知作者 解诗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宋神宗熙宁五 年(1072)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上喝 酒,写下五 首绝句。
形容云
遮盖,
层很黑。
遮挡。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形容雨点, 说明雨点大, 杂乱无序。
指狂风席 地卷来。
黑云汇聚图
西湖骤雨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全诗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 人舟中赏雨 的喜悦心情。
结构梳理
望 湖 楼 醉 书
六 月 二 十 七 日
黑云汇聚图 西湖骤雨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望湖楼的 美丽雨景
主题概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苏轼先在船中, 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 雨泻、风卷、 天晴,写得有远有近 ,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 有景有情 ,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划动 小船。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诗人自己
空阔远大。
天幕低垂,好像
野旷天低树, 和树木相连。
江清月近人。
倒映在水中 的月亮好像 来靠近人。
明诗意 悟诗情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奠定了全诗感情的基调
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呢?
风
却突出天色变化
之快,显示了风
的巨大威力。
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 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天和水
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 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 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 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 净,一色的蔚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 一幅画,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课后第三题)
诗人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 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在一个火热的夏夜,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西瓜 。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朋友们围坐在火炉旁闲聊 。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与好友登高望远,把酒言欢 。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 与家人到田中劳作收获果实。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孤寂、愁闷 借景抒情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 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 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 远方的天空好像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 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 带来些许的安慰。
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 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 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 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
读古诗 有韵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移舟”和“日 暮”之间有什么 关系?
因为日暮,船 需要停宿。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 是什么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思乡之愁 “客”是指谁?
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 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 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 家乡 )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