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政治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两个概念,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能结合实例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道理;并能根据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的形势发表见解。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运用能力。
觉悟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会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有较全面的认识:学会正确评价人和事,有利于增进团结和理解,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并通过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更深刻地理解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进一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教学难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读、讲、议、练相结合的方法,以讲授为主,读议为辅。
并穿插使用漫画、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大胆质疑,分析、论证、推理、总结。
并运用比较的方法,防止学生混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挂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1~2自然段,阅读时注意:(1)这里分析的矛盾是什么?(2)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是平起平坐、势均力敌的?(3)结论又如何?(这三个问题用多媒体打出)(出示挂图)这就是刚才大家读到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86年4月26日,这里发生了迄今世界核电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造成30多名工作人员死亡、周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可怕后果。
由此看来,这项高新技术对人类可是不利呀!但我国为什么还要积极发展和运用核技术,自行建造和设计核电站呢?(设计的目的:有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同时检查学生阅读理解的效果)生(有点儿急了):核泄露的事故毕竟发生得很少,而且,现在的人们完全可以采取种种措施,防患于未然。
核能的优越性很大,1千克铀235的裂变能量就相当于燃烧2500吨优质煤,且烧煤比核电的污染要严重得多。
看问题一定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而不能只看一面。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是不对的。
师:是的,真高兴你学会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其哲学依据就是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首先是承认了矛盾的存在。
即这里分析的矛盾就是核技术的利与弊。
从刚才同学的回答中,显然他强调利是主要的,核可能带来的危险是次要的。
确实,在继前苏联这次核泄露事故之后,1979年3月18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由于操作失误等原因,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核泄露事故,但却对环境和居民没有造成任何危害和死亡,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放射性影响。
事实证明,核虽然有危险,但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况且,现在的核电站安全保障措施更先进、更得力,也更安全。
因此,权衡利弊,利大于弊,所以我国也积极发展和运用核技术,到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与华东电网并网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有核无能”的历史。
而权衡利弊得失,从哲学上看,就是——(讲授新课)二、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板书)师:分清主流和支流也就是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而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的双方也有主次之别。
那么,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呢?(请一位同学回答)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板书)生: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多媒体显示下图)矛盾两个方面的不平衡性可见,要正确认识矛盾的主、次方面,一看地位,看是否处于支配地位;二看作用,看是否起主导作用。
所谓的主与次指的就是矛盾两个方面其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性。
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同一过程中同时存在的诸多矛盾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二者都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那么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究竟该如何区分呢?(教师强调)主、次矛盾是相对于一个复杂事物包含的多个矛盾而言的,不管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都是完整的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对于每一个矛盾而言的,这当然包括主要矛盾,也包括次要矛盾,即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次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有主次之分,但矛盾的主、次方面都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两者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矛盾。
所以,其内涵的落脚点是“方面”而不是“矛盾”。
如果用图表示上述意思的话,则是:(多媒体显示)当然,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还可以从方法论、作用等方面加以区分,随着我们课堂内容的推进,请同学们稍加注意。
接下来看矛盾主、次方面是何关系?有学生答:对立统一关系。
(教师响应并板书。
)2.矛盾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板书)师:为什么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因为矛盾的主、次方面合并起来就是一个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师:是的,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就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统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首先看:(1)两者相互排斥(板书)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其地位、力量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因而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所以在决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能起主导的作用。
而矛盾的次要方面,由于在矛盾中的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其作用和地位都居于被支配地位,所以在决定事物性质中不能起主要作用。
即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句话显然适合于只包含一个矛盾的简单事物。
而复杂事物包含着多个矛盾,每个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有主次之分,那么,到底是由哪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事物的性质呢?(让学生阅读P107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生: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我的理解也就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
师:你的理解有误,你把一个重要词的意思忽略了。
忽略了它,造成了你的理解的错误。
生(急忙仔细寻找):应该说“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别的同学也特别注意到了“主要地”三个字,教师强调的目的基本达到。
)师(进一步说明):有无“主要地”三个字,该句话的意思就大不一样了。
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言外之意,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不应忽略。
总之,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决定事物的性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观点。
一般讲,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
根据以上观点,请同学们看这样两个问题:(多媒体打出)1.辨析:在我国现阶段,既有公有制经济,又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而且,“十五大”后,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了一些,这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简答:实行“一国两制”为什么不会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找代表总结发言)学生回答的要点有:1.(1)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2)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3)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是主体,通过改革,国有经济的比重虽然减少一些,但只要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这种减少就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因为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1)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2)大陆有13亿人口,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主体,占主导地位,它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并代表了统一后国家发展的历史方向;港澳台的人口只占大陆的2%,其面积约占大陆面积的0.3%。
无论它们的经济怎样发展,也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师(引导过渡):以上就是二者相互对立的表现,接下来看第二个方面:(2)二者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7第6自然段,找出它们相互依存的表现,并结合P107~108的辅助文,理解矛盾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生:矛盾的主要方面固然支配次要方面,但它并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地存在,只有一个方面是构不成事物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也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这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表现。
师:不错。
首先,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矛盾的主要方面再重要,如果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主要方面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说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就是指在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对立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倘若离开了相互依存的条件,所谓对立双方力量的平衡或不平衡,都是不存在的了。
其次,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也就是说,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区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互相作用、互相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引起两方面地位的相互转化。
所要强调的是:转化的关键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可能转化的。
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以大家刚才阅读到的绝缘体向导体的转化为例,这里矛盾的双方各是什么?生:导体和绝缘体。
师:何谓导体?何谓绝缘体?生:导电性能好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传导电荷的物体叫绝缘体。
师:也可以说“导电性能好”与“不易传导电荷”就是矛盾的双方,当阻碍电流的性质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那就是绝缘体。
但是,当条件改变时,阻碍电流的性质成了矛盾的次要方面,绝缘体就成了导体。
比如一根木棒,它本是绝缘体,要使它成为导体,就必须把木棒弄湿。
这里,把木棒弄湿是绝缘体向导体转化的重要条件。
关于矛盾双方转化的例子很多,这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一框中早已接触到。
今天我们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对事物性质所产生的影响。
对此,我想再给大家讲一个“苍蝇‘改邪归正’”的故事。
(学生兴趣大增)大家知道苍蝇是害虫还是益虫?(学生异口同声:是害虫。
)可是,在澳大利亚,苍蝇已经“改邪归正”,成为人类的朋友。
怎么回事呢?澳大利亚牧场多,人口稀少,城市卫生水平高,垃圾、脏物几乎见不到,因而使苍蝇失去了滋生的场所。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苍蝇进化成了吸食花蜜、植物汁液的昆虫,可以为牧场、果树和农作物授粉。
就是说,苍蝇成了有益的昆虫。
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苍蝇“洗心革面”。
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化验结果表明,它们身上已不再带有病毒和细菌。
此外,它们飞行也不再发生令人讨厌的嗡嗡声,翅膀呈现出现美丽的金黄色,身体变得大而漂亮,且已成为蝇虫中的珍品,成为澳大利亚人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