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

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和不良预后。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2.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
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感 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3. 护理措施
(1)保暖措施 (2)观察病情 (3)病因治疗 (4)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十二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机体 内在活 ﹑动的客观反映,也是衡量机 体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临床上统称 为生命体征 。
制作人:周兰芳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学习目标
1.掌握成人正常体温的范围 2.了解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3.掌握体温过高,体温过低的评估及护理措施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部位
腋温 口温 肛温
正常范围
36.0~37.0℃ 36.3~37.2℃ 36.5~37.7℃
平均温度
36.5℃ 37.0℃ 37.5℃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二)生理性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 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1. 昼夜变化 2. 年龄差异 3. 性别差异 4. 运动状态 5. 用药作用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3. 常见热型 临床上把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不
同的发热性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热型,加强观察 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常见热型如下 :
(1)稽留热 (2)弛张热 (3)间歇热 (4)不规则热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4. 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 (2)病情观察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补充营养 (5)休息 (6)预防并发症 (7)心理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一) 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 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 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 0.5℃ 或一 昼夜体温波动在 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临床分级 (以口腔温度为例 )
低 热:37.5~370.9℃ 超高热: 41℃以上
前置补偿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 化分解而产生。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能量,并转 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
相对恒定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 活动的重要条件。
因此体温被视为观察生命活动的重要体征之 一。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精讲点拨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体温
成人体温正常范围及平均值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 35℃以 下称为体温不升。
常见于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及极度衰竭的病人。此 外,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使机体散热过多过快,导致 体温过低;颅脑外伤、脊髓受损、药物中毒等导致的体温 调节中枢功能受损也是造成体温过低的常见原因。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表现: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有些病人可 出现寒战。 (2)高热持续期 特点: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 表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 尿量减少 (3)退热期 特点: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 表现: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