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鲤科鱼类分类总结汪海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碚重庆400715摘要:鲤科(Cyprinidae),是鲤形目下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包括210属2010种。
其特征是口部有须,有咽齿没脂鳍。
最后一对鳃弧腹面部分特别粗壮,成为下咽骨,上有1~3行咽齿。
具角质咽磨、体常被覆瓦状圆鳞,无脂鳍;背鳍只有1个,前部有2~4根不分支鳍条;腹鳍腹位;尾鳍多呈叉形,绝少平截或微凹。
最大是巨暹罗鲤(Catlocarpio siamensis),可以长到3米。
我国共有132属532种和亚种。
关键词:中国鲤科分类1. 简介鲤科鱼类是鲤形目中分布最广、种类也最多的一群。
台湾共有八十余种初级淡水鱼,其中鲤科即占了将近一半。
它们的形态与生态习性富于变化,多数种类只有一个背鳍,腹鳍在腹位,且和臀鳍明显分开,尾鳍分叉;身体被覆圆鳞;口器则分化为各种不同的类型,以便摄取各类的食物。
本科为鱼类中最大的一科,约有200多属,2000多种,都是淡水鱼类,分布很广。
我国有鲢鱼、鲤鱼、裂腹鱼、鳅鮀、鳊、雅罗鱼、鲴、鳑鲏、鲃、鮈共10个亚科。
我国鲤科鱼类中的主要经济鱼类有“四大家鱼”(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链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鳊Megalobrama terminalis、团头鲂Parabramis pekinensis等,是池塘养鱼的主要对象。
鲤科鱼类的观赏鱼也是种类繁多,大、中、小型鱼都有,约有1600多种(我国约产370种),属于热带观赏鱼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非洲。
2. 形态特征鲤科鱼类颌骨无齿。
最后一对鳃弧腹面部分特别粗壮,成为下咽骨,上有1~3行咽齿。
具角质咽磨、体常被覆瓦状圆鳞,无脂鳍;背鳍只有1个,前部有2~4根不分支鳍条;腹鳍腹位;尾鳍多呈叉形,绝少平截或微凹。
吻部无须或仅有一对吻须,偶鳍前部仅有一根不分支鳍条,下咽齿1~4行,背鳍分支鳍条30以下。
中国鲤科鱼类中的主要经济鱼类有“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鳙)、鲤、鲫、鳊、团头鲂等,都是池塘养鱼的主要对象。
3. 鲤科(下属亚科)分类本科为鱼类中最大的一科,约有200多属,2000多种,都是淡水鱼类,分布很广。
中国有鲢鱼、鲤鱼、裂腹鱼、鳅鮀、鳊、雅罗鱼、银鲴、鳑鲏、鲃、鮈共10个亚科。
3.1 鲢亚科Hypophthaemichthyinae仅2属2种。
眼小,位于头尾轴的稍下方,咽齿4/4,铲状,具腹棱,鳃耙细长或呈海绵状,鳃膜不与峡部相连。
中上层鱼类,主食浮游动物。
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体背面及上侧面暗色,腹棱不完全,鳃耙长,不相连,咽齿面光滑,行动迟缓,易捕捞,4~7月繁殖,生长快,可达45千克,俗称“雄鱼”。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体银白,腹棱完全,鳃耙海绵状,咽齿面具羽状细纹,性活泼,善跳,4~6月繁殖,可达35千克。
3.2 鲤亚科Cyprininae我国有5属28种。
背鳍、臀鳍最后一枚不分枝鳍条后缘为锯齿状。
背鳍基底长,分枝鳍条通常14枚以上。
鲤Cyprinus carpio须两对,底层鱼类,杂食性(偏重动物性),适应性强,广泛饲养,已培育出多个食用品种,如丰鲤、红鲤、荷包鲤、鳞鲤、镜鲤,锦鲤为日本培育的著名观赏品种。
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适应性强,0-32℃均可适应,分布广,杂食性,生长较慢,个体小,肉味美,我国自唐朝就开始培育饲养各种金鱼。
3.3 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约11属近100种。
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为亚洲高原地区特产鱼类。
我国有10属62种。
体延长,略侧扁或近似圆筒形;身被细鳞或裸露,但在肛门和臀鳍的两侧各有1列特化的大型臀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上形成1条裂缝,故名。
由于高原地区冬季冰冻时间长,即使夏季,水温也很低,因此裂腹鱼类多蛰居杂食,以至体鳞逐步退化,下咽齿行数趋于减少,口须也因丧失作用而消失。
一些无须,下咽齿1~2行,身体裸露的种类分布于高原中心的湖泊和江河缓流之中,另一些具须和细鳞、下咽齿3行的种类则生活于高原周围的江河急流中。
在这种严峻环境中生活的裂腹鱼生长缓慢,性成熟较迟,繁殖力低。
个体较大的种类,需经6~9年体重才能达到0.5千克,一般要3~4龄才能性成熟,而雌鱼怀卵量仅3000粒左右。
雌鱼产卵于用尾部在河滩沙砾上掘成的坑中,受精卵沉入坑内孵化。
裂腹鱼虽然生长慢,繁殖力低,但由于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简单,敌害少和种间竞争不激烈,所以目前多种群还较繁盛。
裂腹鱼类的卵均有毒,必须在100高温5分钟后,毒蛋白质方能破坏。
食用时应注意。
根据中国西藏北部发现的化石证明,裂腹鱼类可能是在第三纪的晚期起源于原始鲃亚科鱼类。
如青海的青海湖裸鲤(湟鱼)Gymnocypris przewalskii、云南的大理裂腹鱼(弓鱼)Schizothorax(Racoma)taliensis和新疆塔里木河的扁吻鱼(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等,都是著名的地方特产鱼类,其中扁吻鱼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理裂腹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3.4 鳅鮀亚科Gobiobotinae我国有5属28种。
背鳍、臀鳍最后一枚不分枝鳍条后缘为锯齿状。
背鳍基底长,分枝鳍条通常14枚以上。
鲤Cyprinus carpio须两对,底层鱼类,杂食性(偏重动物性),适应性强,广泛饲养,已培育出多个食用品种,如丰鲤、红鲤、荷包鲤、鳞鲤、镜鲤,锦鲤为日本培育的著名观赏品种。
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适应性强,0-32℃均可适应,分布广,杂食性,生长较慢,个体小,肉味美,我国自唐朝就开始培育饲养各种金鱼。
3.5 鲌亚科Culterinae中国有16属55种。
体侧扁,有腹棱。
一般无口须。
臀鳍长,分支鳍条9~32,多为15枚以上。
鳊Parabramis pekinensis体长为体高的三倍以下,腹棱完全,中下层鱼类,以水生植物为食;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体长小于三倍体高,腹棱不完全,尾柄长小于或等于尾柄高,背鳍硬刺一般小于头长,中下层鱼类,以水生植物为食,卵粘性,分布于长江中游的湖泊中,为重要养殖对象;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尾柄长大于尾柄高,背鳍硬刺一般大于头长,腹膜白色,自然分布广,南北均有;红鳍鲌(短尾鲌)Culter erythropterus体长大于三倍体高,腹棱完全,口上位,尾柄长等于尾柄高,中上层凶猛鱼类,以小鱼为主食;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体长大于三倍体高,腹棱不完全,口上位,口裂几垂直,中上层凶猛鱼类,可达10~15千克;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 体长大于三倍体高,腹棱完全,侧线在胸鳍基部上方急剧向下弯折成一明显角度,主食浮游生物。
3.6 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中国有14属24种。
与鱼丹亚科相似,但第五眶下骨与眶上骨不相连。
下颌前端无突起。
背鳍起点一般与腹鳍起点相对;如背鳍较后,则有50以上侧线鳞。
喜栖于河口、小河汉及山涧溪流。
江河解冻后即成群溯游产卵。
常见个体长170毫米,最长可达370 毫米。
由于其繁殖力强,资源较丰富,为我国北方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分布于黑龙江、鸭绿江、辽河及黄河等水系。
如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体青黑或灰黑,吃螺蚌,主要分布长江以南,可达100斤;鯮(尖头鳡)Luciobrama macrocephalus头细长而扁,似鸭嘴,凶猛,分布于长江以南,可达100斤;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每一鳞片具一黑边缘,网状,可达70斤,我国广泛养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分布于北方;赤眼鳟Squaliobarbus urriculus中层杂食,南方有些地方有养殖;鳡Elopichthys ambusa头尖,口裂大,游泳快,中上层凶猛鱼类,有“水老虎”之称,在许多水库成灾,漂流性卵,可达100斤,肉味鲜美。
3.7 鲴亚科Xenocyprinae我国有3属8种。
口多下位,下颌具锐利的角质边缘。
背鳍具一粗大而光滑的硬刺。
腹鳍至肛门具腹棱或无。
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侧线鳞53~64,腹部通常无腹棱,若有也不及肛门至腹鳍的1/5,以藻类、浮游动物和腐屑为食;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侧线鳞74~84,腹鳍至肛门间腹棱完全,生长快,一般1千克,大者达3千克,有些地区有水库放养或池塘混养。
3.8 鳑鮍亚科Acheilognathinae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朝鲜及日本。
我国有3属21种,除西北地区及许多内陆河湖外,几遍及各江湖。
为小型淡水鱼类,最大不过18厘米;体呈卵圆形或菱形;头短,口小;须1对或无;臀鳍始于背鳍基下方,背、臀鳍颇长,有或无硬刺;背鳍分枝鳍条8~18根,臀鳍7~15根;腹鳍腹位;尾鳍叉状;侧线鳞完全或不完全;下咽齿1行;鳔有鳔管,分2室,前短后长,肠管盘绕形状独特,不作回折走向,而是逆时针走向,并盘卷成圆形或椭圆形。
繁殖习性特殊,生殖期的雌鱼出现产卵管,卵由产卵管直接产于蚌体内,并在里面受精发育;雄鱼婚饰明显,色彩分外鲜艳,可以养殖供作观赏。
常见如中华鳑鮍Rhodeus sinensis、高体鳑鮍Rhodeus ocellatus、彩石鳑鮍Rhodeus lighti、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越南鱊Acheilognathus tonkinensis、彩副鱊Paracheilognathus imberbis等。
3.9 鲃亚科Barbinae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到东南亚及非洲,外高加索、黄河、海河也有少数种类。
我国约有14属70种(亚种),体近纺锤形,腹圆无棱。
臀鳍无硬刺,分枝鳍条5;口端位或亚下位;须大多2对,极少1对,甚至缺如;吻皮止于上唇基部,下向腹部扩张。
唇后沟中断或连续;下咽齿3行。
侧线完全。
属于暖水性鱼类,一般栖息于底层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的中、下层,尤喜在清澈的水域中生活。
以水生昆虫和其幼虫为主要食物,也取食小型鱼类、虾、高等植物碎片和少量丝状藻类。
多数肉味鲜美,如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等;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卵有毒;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分布于云南,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