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2007年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传播史论 B卷)传播理论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多媒体”2、“选择性接触假说”3、大众传媒“强化”效果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1、简析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2、试析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三、论述题(30分)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申报》2、邹韬奋3、新闻“四能”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情况和原因2、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3、西方报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论述题(30分)反“客里空”运动及其现实意义B卷参考答案理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7分,共21分)1、“多媒体”“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2、“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们的政治选择,而且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媒内容的接触,这是IPP指数分析的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调查表明,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
3、大众传媒“强化”效果大众传媒“强化”效果指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根据调查对象中投票意向未变者占半数,以及对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接触倾向的普遍性,研究人员认为“强化”是大众传播的最主要的效果。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1、简析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答:最早研究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
他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性的体现。
换句话说,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例如,李先生是一位教师,又是一个丈夫和父亲,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他非常喜欢人体健美,并想当一个业余模特。
但是,在他就此事作出决定之前,他要经过一番考虑:当模特是否符合一个教师、丈夫和父亲的形象?同僚、妻子、孩子、朋友对此事会如何评价?他们对我的角色期待是什么?如此等等。
经过这些考虑,李先生最终作出决定:当模特或放弃这种想法。
不管这种决定的性质如何,它表现了“主我”的作用,然而,这个“主我”并不是一意孤行的,相反,它是对各种社会关系之体现的“客我”的反映。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辨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2、试析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答:按照“议程设置”理论,传播媒介的“环境再构成作业”是向公众提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议事日程”的形式来进行的,问题是传播媒介的“议程”是怎样设置来的?在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的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传媒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居于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它们在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现代传播媒介之间的激烈竞争大大加剧了它们对这类信息源的依赖,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真正意义,正在于为研究这些资产阶级学者力图掩盖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另一方面,“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之间也有一定的理论接点。
我国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不但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且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对而言,舆论导向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对社会的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议程设置”则是舆论导向的第一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方向。
因此,“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三、论述题(24分)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基本规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
(2)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党性的具体要求是:“在思想上,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新闻工作的准绳;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在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方面的社会职能。
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职能,传播媒介应该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向广大群众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新闻和信息服务。
引导舆论包括舆论监督和千方百计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精神生活的各种要求。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这种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传播事业是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服务作用;二是新闻传播事业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兴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骨干,新闻事业的发展可能带动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媒介大多以事业结构采用企业化经营的方式参与市场活动,它们的信息产品不但满足着国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而且力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新闻传播史部分一、名词解释1、《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娜斯托.美查。
美查办此报的目的是赚钱,因此该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报纸,创办之初,美查便把编辑大权授予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
该报在外国人所办报纸中一直由中国人主笔。
该报重视营销策略,以廉价销售的方式击败《上海新报》。
该报重视言论和新闻的真实性,重视副刊。
在经营上还重视多元化。
2、邹韬奋(1985-1944)中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及出版家。
一生中前后创办和主编过“六刊一报”。
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年之久,写了大量文章,在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家,写的通讯和评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同时还是出版家出版工作的诸环节样样精通,是不可多得的全才。
他的韬奋精神表现在:坚定的政治气节。
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呼声,热心为读者服务。
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3、黄远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他提出的新闻记者“四能”要求是: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戈公振称他是报界之奇才。
耳能听,手能写。
他本人也是实践“四能”的模范。
二、简述题(要点)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情况和原因1911年后全国报纸有100多家猛增至500余家,销量达4200万份。
新出版报纸中政权机关报、政党机关报、政客所办报纸、知识分子创办的报纸、商家所办报纸以及一批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术性期刊、新闻通讯社在此时也有加大发展,形成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局面。
(1)旧法律的废除和新法律的保护。
(2)各省军政当局对报刊出版的支持。
(3)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党和政客都创办报纸来为自己宣传,企图在新政权中获利;一部分资本家也乘机办报意图发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1)建立全国新闻事业网(2)对私营新闻业的改造(3)新闻政策法规的颁布与新闻总署的设立3、西方报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2)新闻自由下的“党报时期”(3)商业报刊的报刊大众化时期三、论述反“客里空”运动及其现实意义(1)土地改革的宣传报道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新闻事业的重要内容;(2) 土地改革中的右倾倾向,错误的理解典型宣传,虚假和平景象;(3)“客里空”的来历。
失实新闻报道,凭空制造“英雄”与“模范”,损害土地改革的开展,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
(4)认真检查问题,在报纸上公开进行自我批评,鼓励群众揭露虚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反“客里空”运动(需解释客里空的来历及含义)(5)对今天维护新闻真实性,提高新闻公信力,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应结合目前新闻传播中的有关不良现象阐述,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