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泰市教师培训十二五规划(红头)

新泰市教师培训十二五规划(红头)

新泰市教育局文件
新教发[2011]7号-————————★————————- 关于印发新泰市中小学
校长教师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办事处教育办公室、市直各学校:
现将《新泰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十二五年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切实抓好校长教师培训工作。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新泰市中小学
校长教师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校长教师队伍,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服务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导向,坚持公平与效益并重,秉承培训为教育发展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平均衡原则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

教师继续教育的公平原则就是要确保每位教师具有平等的参训机会,强调全体教师的整体提高,关注基层教师的发展提高,继续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倾斜支持,实现城乡教师的均衡发展。

优质高效原则强调教师培训的效益,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合理设计培训方案,积极开设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的培训课程,进一步提高培
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形成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完善教师培训的考核评估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满意度。

创新发展原则加强调查研究,尊重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创造性,鼓励各学校及培训机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挖掘典型经验,形成新泰师训的特色。

及时了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加强教师培训的课题研究。

拓展思路,锐意改革,实现新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构建惠及全体教师、提升全面素质、促进全程发展、实现全力服务的服务型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基本实现教师教育现代化。

(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体系,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和建设教师队伍。

(二)高质量完成全市每位中小学教师五年共360学时的全员岗位培训任务,完成新录用教师一年180学时的新教师培训任务。

(三)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构建高效的校本研修服务体系,确保完成每人每年24学时的校本研修任务。

(四)名师名校长培训的目标任务。

通过多种途径组织以农村初中和小学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综合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骨干教师培训。

每年培训200名左右
的市级骨干教师,培养一批教学明星和学科带头人。

选派有突出贡献或优秀校长、教师参加泰安市级以上高级研修,形成骨干校长、教师梯队。

到2015年,拥有齐鲁名师3人,齐鲁名校长2人,山东省特级教师13人,省级以上教学能手5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0人,着力打造一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领头雁”,建设一支由省、市、校级骨干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我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五)全员岗位培训的目标任务。

全面启动新一轮全员岗位培训,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认真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部署,继续组织好全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确保全市中小学教师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不少于240学时的岗位培训任务。

(六)学历达标、提高的目标任务。

学历未达标的在职中小学教师必须参加学历培训,取得合格学历。

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到2015年,力争全市小学、初中和高中段教师学历达标率都达到100%。

对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要进行提高学历培训。

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全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均达到90%;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15%左右;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三、实施措施
(一)创新培养模式。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成才、人才多样等现代教育
理念,加强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和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合作交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大力推进课程教材教法改革。

认真落实国家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要求,注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全面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和思考。

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探索高中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二)大力实施市级培训计划,确保市级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依托我市教育培训中心,举办全市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和校长培训班,全面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远程培训的覆盖面,切实提高参训率,力争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参加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三)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按照国家和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快其信息化建设,形
成与省、市远程教师培训与管理平台相互衔接、优质资源共享的卫星电视接收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加强其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教师就近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市教育局将根据制定的培训规划和计划,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每年年终对培训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

(四)更新培训模式。

充分利用我省教师远程教育网和国家远程教育提供的优质培训资源,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

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考试与考查相结合。

依托校本,强化参与,整合资源,共同推进,提高培训效益。

在培训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层次教师需要,形成“菜单式”的课程设置;在形式上,体现文本、光盘和网络资源相结合,形成集多种呈现方式为一体课程资源的“超市”。

建立严格规范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积极支持开发优质的“地方课程”,实现共建共享。

要充分利用电大教育、成人函授、网络教育、开放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学历提高途径。

逐步形成一个教师职前培训、职后培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沟通,各种教育教学类型相互衔接的新体系。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理顺体制。

各单位要加强对新一轮教师培训的领导。

把此项工作纳入单位工作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

把教师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教师培训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理顺教师培训工作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工作责任制,避免政出多头,重复培训,互相
扯皮,效益不高等种种弊端,杜绝乱收费、乱办班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教师资格再认证和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继续实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加强教师培训管理档案和学分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的管理,坚持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

(三)完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

在明确政府重要责任的同时,采取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分担制。

将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按照城市教育费附加的5%和不低于当地教师资总额的2.5%的比例用于教师培训。

制定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学历培训的各项优惠政策,并对农村教师培训予以倾斜。

切实加强对学校年度生均公用经费总额的5%是否全部用于教师培训的督查力度,完善稳定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同时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确保教育培训中心的条件改善和经费投入保障。

(四)严把教师入口关。

坚持中小学教师“凡进必考”政策,其中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学历者、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者,要达到90%以上,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比例。

(五)加强督导评估。

将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到政府教育督导工作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督导和检查,促进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

对在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推动我市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今后五年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