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古诗词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古诗词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古诗词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古诗词;古诗词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古诗词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古诗词是美的,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再现绘画美,领会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会韵律美”吗?读者与诗的关系有人做了一个比喻: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读者和诗,只有认真阅读,深入理解一首首诗,这诗才被我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我们也正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
那么,学习古诗词究竟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流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
无数英雄伟人、仁人志士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
一代伟人毛泽东能背诵三百余首古诗。
从他16岁写的《咏蛙》一诗可看出,古诗词对他成长的影响之早,之深。
从立志成才到走向天安门城楼,这个伟人一生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首《沁园春、雪》气概天下,成为千古杰作。
“诗言志”、“歌永言”。
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
吟读古诗词如在花海中徜徉,其色、其香、其味熏陶着人的心灵。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含蓄稳重的个性,质朴豪迈的情怀,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壮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
吟读古诗词能培养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华。
培根说过;‘‘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此话仅说了一半,读诗书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使人成为更完全意义上的人,更加文明和高雅。
因此,吟读古诗词是培养儿童立志,发愤,成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当重要的方法。
其次,吟读古诗词能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人的修养“更上一层楼”。
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妙手可得,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
学习古诗词对学生作文、说话水平提高极快。
当沉默比雄辩效果更好时,我们可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感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爱人异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曾今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情怀。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两份情:一份是凡俗生活里的油盐酱醋,一份是梦一样的风花雪月。
若留在红尘,再新鲜的情怀也会让岁月冲释得平淡无味。
若真的逐梦去,又未免高处不胜寒。
到底该怎样处理这两样情感呢?记的有这样一句话,近处是生活,远处是梦想,而中间则是诗歌。
我认为,做一个真心的歌者,以诗人的眼光和思维来拉近现实和梦想的距离,以诗歌的形式来诠释人生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些人认为,诗人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而真正的诗歌是来源于生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其实,诗歌早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开始流传了,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反映。
生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梦想是虚无缥缈的想象,而诗歌则婉转浪漫地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文字或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是生活的升华和结晶。
我们在生活中感性地反省自己,理性地反思事实,对万事万物总有一些的感叹。
当我们感到生活变成了一种气韵在身边流动,而自己又被一种抒情的氛围包裹住时,这种独特的感受如果以文字的方式简单、直观地表达出来,就会变成一行行的诗句。
或许我们不能做到“用单纯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思想”(艾青语),但我们毕竟尝试了这样一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一份情感或体验。
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言,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是孔子劝他的学生和儿子学诗的话,足可见孔子对诗的重视和推崇。
而现今的流行音乐正是诗与乐的完美结合。
它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诗言志,生活中不能没有诗歌,正如人生不能没有方向。
只要我们热爱生命,发掘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生活就会充满诗情画意。
让我们紧握手中的笔,描绘美丽的人生吧!在高一学年结束的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喜欢诗歌的仅占30%,对诗歌没有什么感觉或课外基本不接触诗的竟有一半多。
而喜欢诗歌的同学,其喜欢的原因,也多半是小时候在父母的督促下背过几首短小的古诗,对于现代诗歌或篇幅较长的诗歌也常常“视而不见”,因喜欢诗而有过写诗尝试的同学则几乎没有。
学生对诗歌接触太少,初中教材与教学中诗歌往往被忽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实施,为培养学生诗歌兴趣与鉴赏能力提供了契机。
新教材第三册有三个诗歌单元,共选诗歌三十多首。
集中学习鉴赏这些诗歌,对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因为学生兴趣与能力的缺乏,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诗歌(有的还是朦胧诗,有的是原本高三第二学期才学的),数量又那么多,学习中会有一定难度,引导不当,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抵拒的心理,加上应试的观念在师生的头脑中都有点根深蒂固,从高考“实惠”的角度看,有的同学认识上会产生偏差,缺乏诗歌诵读的热情。
鉴赏于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基础、学习心理和诗歌鉴赏规律出发,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有步骤地进行诗情诗趣的培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小结于下,以就教于同仁。
一.亲密接触,初尝诗趣学生不喜欢诗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忽略,其中有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诗歌,甚至对诗歌的认识存在误解。
而学生对诗歌产生误解的方面也许正是诗歌的特质所在,诗歌的文学价值所在。
这种现象的存在实在让人觉得可惜。
因此在诗歌教学当中转变学生对诗歌的看法,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学生易接受的诗歌,作为激发学生学诗的突破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我们现行的诗歌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本册教材所选的诗歌篇目较多,古今中外,各种流派都涉及到了。
结合各类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一些浅显而优美的短诗作为诗歌教学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
鉴于以上想法,我把《诗经三篇》作为诗歌教学的第一课,以此来改变观念,引起学诗的兴趣。
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在学生的心目中,《诗经》似乎比所学过“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要难得多,而且《诗经》所反映的时代又那么久远,鬼才知道那时候是什么样子。
这种心理,正是改变对诗歌印象的突破口。
实际上,《诗经》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它所反应的都是人类童年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钱钟书的观点来看,远古时期相当于人一生当中的小孩子时期,当时无论是人的心理还是社会现象都是很简单的,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都是纯人性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经》的内容应该是好理解的,好理解的内容被人误解,一旦这层纸被捅破,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甚至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有更多的“原来如此”的惊叹,证明我们的教学是成功的。
《诗经三首》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其有三首诗,两首是和男女恋情有关的,一首是军歌。
当同学们得知要学这一课时,不由得发出了“啊”的惊叹。
当我讲解了《诗经》的有关知识特别是介绍了《诗经》的思想内容以后,同学们的情绪渐趋积极,也许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吧,欲了解古代社会好也是情理之中的。
最使同学们感兴趣的是,了解人类童年时期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
《卫风·氓》虽然是弃妇诗,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纯真爱情的渴望。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们在女主人公蹬上墙头张望的焦急神态中看到了人类对的纯真、美好的爱情的渴望。
《邶风·静女》一诗表达最原始的方式所体现出的人们对纯真美好的爱情的追求,以及爱情给人带来的无比幸福的感觉。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当然,同学们感兴趣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对“爱情“这一话题较敏感,更主要的是被人性当中最美好、最纯真的情感所震憾。
这时,因势利导,说明除了爱情以外,还有许多动人的情感,而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较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时,同学们似乎改变了以往对诗歌的的看法,至少让学生有一种感受,“不读不知道,一读味正好”2.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当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而且由不同的传说不同的地方还演译出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同学们对这样的传说是很感兴趣的。
在教《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两首诗时(这两篇是放在一起上的),我用牛郎的织女的传说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徐志摩这位诗人,同学们不是很陌生的,一来,他生于海宁,是我们的老乡,二是很多同学都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
这样的诗人,同学们是很感兴趣的。
即便如此,同学们对他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不陌生的层面,而人们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要探究的欲望,这是引导学习的良好的契机。
一说起学习徐志摩的诗,同学们似乎很有劲,但叫位同学具体说说看,又说不出一二,些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的介绍了他的一生经历,创作情况,以及有关对徐志摩研究的评价,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3.适当举行一些课堂诗歌朗诵比赛,营造良好的读诗氛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一说起比赛都跃跃欲试。
抓住这一特点,适当开展朗诵比赛能调动起学生们学诗的兴趣。
但是,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
刚开始的时候,要求不能太高,不能吓倒学生。
要采用鼓励为主的原则,争取使每位学生都能尝到读诗的乐趣。
对于朗诵基础较好的学生,这样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以得到一次锻炼,至少有一次朗诵比赛的经历,认为自己还可以朗诵诗歌。
而且,看到基础较好的同学的朗诵,对自己也是一种触动。
同学们都有了读诗的愿望,班上就形成一种良好的读诗学诗的氛围,从讨厌诗歌变为亲近诗歌,这样才能使诗歌教学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熟读吟诵,走进诗境如果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能使学生亲近诗歌,把学生带到了诗的大门外,那么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
一般阅读需要理性的理解,而诗歌的鉴赏是需要感情投入的,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鉴赏的质量。
而衡量感情投入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读,看你能不能用心的去读,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
用心去读,才能走进诗境。
语文课堂,特别是学习诗歌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的。
由于诗歌具有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
所以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刚开始学诗的时候要作好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