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练习题考试科目:《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至第四章(总分100分)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用火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要一步,据现有材料证明,()已会人工取火。
A. 蓝田人B. 河套人C. 北京猿人D. 山顶洞人2、玉圭是由()演变而来的。
A.石斧 B.石锛 C.石镰 D.石矛3、下列彩陶类型当中,时间最晚的是()。
A. 马厂B. 半坡C. 庙底沟D. 马家窑4、商代后期的铸铜地点,以()为中心。
A. 安阳殷墟B. 广汉三星堆C. 湖南宁乡D. 郑州紫荆山5、“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说的是()制造的几个条件。
A. 陶器B. 漆器C. 青铜器D. 瓷器6、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写,反映的是()工艺的制作过程。
A. 铸铜B. 制陶C. 雕刻D. 染织7、原始瓷器大约在()中后期开始出现。
A. 原始社会B. 夏朝C. 商代D. 战国8、形似圆璧而有一缺口的玉器是()。
A. 璋B. 圭C. 琮D. 玦9、()开创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新时代风格,使人感到清新瑰丽。
A. 四羊方尊B. 司母戊鼎C. 莲鹤方壶D. 毛公鼎10、《考工记》是()时期的一本工艺美术专著。
A. 商朝B. 战国C. 汉代D. 唐代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有()。
A. 满B. 内彩C. 点D. 螺旋纹2、原始彩陶图案中常见的形式法则有()。
A. 对比法B. 分割法C. 开光法D. 双关法3、下列器形中属于烹饪器的有()。
A. 簋B. 鼎C. 甗D. 鬲4、商代陶瓷品种主要有()。
A. 灰陶B. 白陶C. 彩陶D. 原始瓷器5、下列关于西周青铜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食器增多B. 器体较薄C. 装饰简单D. 铭文很少6、下列纹样中,属于“十二章纹”的有()。
A. 龙B. 华虫C. 粉米D. 玄武7、在周代,作为礼器的玉器主要包括()。
A. 琮B. 璋C. 璧D. 璇玑8、下列纹样中,常见于春秋战国青铜器中的是()。
A. 饕餮纹B. 夔龙纹C. 蟠螭纹D. 蟠虺纹9、战国七雄包括()。
A. 齐B. 鲁C. 燕D. 秦10、下列纹样中最常见于战国青铜器的有()。
A. 怪兽B. 宴乐C. 射猎D. 战争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你认为对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认为错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
)1、原始社会最先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2、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钻孔、刮削、磨光、刻纹等加工技术,使物品实用而美观。
()3、彩陶和黑陶是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代表,都以彩绘装饰见长。
()4、甗是一种烹饪器,用于蒸煮食物。
()5、商代青铜器装饰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而不见有现实的动物形象。
()6、商代的玉器渐从实用转向欣赏,成为奴隶主所重视的装饰品。
()7、从商、周青铜器的种类来看,都以酒器为重。
()8、十二章纹的纹样,都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的含义。
()9、钫是战国末期创造的一种新形式,壶体正方,故名钫。
()10、带钩除用以系衣服,还用以挂武器等。
()四、名词解释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1、图腾2、司母戊鼎3、十二章纹4、彩绘陶五、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原始社会黑陶的主要分布及艺术特点。
2、为何商代的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格式?3、战国时期铜镜的时代特点是什么?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创作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D2、A3、A4、A5、C6、C7、C8、D9、C 10、B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2、ABCD3、BCD4、ABCD5、ABC6、ABC7、ABCD8、CD9、ACD 10、BCD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 10、√四、名词解释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1、图腾原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家族”,它大约和氏族会社同时产生。
在原始社会中,每个氏族往往采用一种动物或作为氏族的标志,并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这种图腾演变而来,因而保护他们,使之生活发展,子孙繁荣。
这是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一种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以企求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这实际也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
2、司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也是世界少见的珍品。
它是商代晚期制品,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现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宽78厘米。
这个鼎呈长方形,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素朴无纹,使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
四足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
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相向张口食一人头。
鼎的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增加美观,也起到坚固的作用。
这个鼎形制雄伟,具有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3、十二章纹:《书经·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作服汝明。
”这就是古代帝王服饰上的十二章。
十二章实际是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十二种图案,它从本周以来,为历代帝王所采用。
十二种纹样都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的含义,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4、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
它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彩陶。
彩陶是在陶胎上画花后再进行烧制,而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
彩绘陶主要是用作明器。
五、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答:黑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因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因此黑陶文化也称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东起山东半岛,西到河南、陕西地区,北到辽东半岛,南过杭州湾地区,分布地域很广。
黑陶的工艺制作,已经采用轮制。
制陶工艺由手工的泥条盘筑法到轮制,是一个极大的技术革新。
它使所制器形浑圆工整,器胎厚薄均匀。
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
黑是指它有乌黑的色彩,薄是指器体很薄,所以有蛋皮陶之称;光是指它具有光泽的器表;纽是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黑陶不以装饰见长,而是以造型取胜。
2、答:商代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一方面,是由于特定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内容的要求,在图案格式上,均衡的格式可以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则产生庄严感。
兽面的正面对称表现,可以更强烈地衬托出青铜祭器的肃穆威严的气氛。
另一方面,也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器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
3、战国时期的铜镜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点。
可以归纳为四点:1、薄胎。
它的胎体很薄,不如汉唐铜镜的厚重。
2、卷边。
铜镜的边缘卷起,比镜身为高。
3、川字纽,或称弦纹纽,纽座较大而纽梁较细。
以后,汉镜、唐镜的纽都系圆的乳钉形。
4、双层纹。
战国铜镜的装饰花纹多作两层,即有主花,并衬托地文。
这和周代铜器的装饰方法相似。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答:原始社会的各种工艺创作,在工艺美术创作上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
工艺美术的装饰,是适应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
彩绘和刻划的装饰,多数是具有表号的作用,认识的意义往往大于审美的意义。
器皿的立体装饰,最先是作为器体的部件,如盖纽、流、把手、耳等,都是为了提高器物的实用价值。
有的经过压捏、堆贴,也是为了增加其牢固度。
所以,原始工艺的装饰,不是附加,而是和实用有机地统一的。
(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石器的制,从打制进为磨制,使它更为精美实用。
陶器的制作,由手工到轮制,可以达到胎薄、规整。
所以,技术对艺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而形成新的风格。
当然,技术的精进是提高艺术的条件,而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作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是以本国人民和本民族发展的需要与传统为先决条件的。
但充分运用技术条件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体现其艺术效果。
(3)形式感的应用。
在原始社会石器的制作中,对称的形式,是力量的均衡的体现。
而节奏,即规律的变化,则又是产生力量的形式。
形式感的应用,丰富了工艺语言,也提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感受和认识。
(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当人们在技术条件受到限制,或者为了更有效地达到识别的作用,通常运用简约的表现方法,突出其形象的特征,从写实到表号化,从具象到抽象化,是工艺美术常用的重要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