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波导中的光波2010(1)
第三章 波导中的光波2010(1)
元器件,实现导波功能( 元器件,实现导波功能(把光路中各个分离的光学元件连 接起来,其作用在于传输信息和光能量)。 接起来,其作用在于传输信息和光能量)。 空心型(金属)波导,平板型(薄膜)波导和圆柱形(光 空心型(金属)波导,平板型(薄膜)波导和圆柱形( 波导。 纤)波导。 微波, 微波,光波
引言
3.1 导波光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
优点:电磁场处理方法更为严格。 优点:电磁场处理方法更为严格。
必须用波动光学方法处理单模或少模光波导,此时导波 模传播常数的分立特性极为明显; 几何光学方法不能处理包层材料损耗、波导间的能量耦 合以及光纤中稳态分布的建立过程等有关问题。
缺点:不能得到严格的解析解。 缺点:不能得到严格的解析解。
θ = 0o 时, vmax z = θ = θ c时, vmin z
c 1 n = 1 , tmin = n1 vmax z c
c c n2 cn2 n12 1 = sin ϕc12 = = 2 , tmax = = n1 n1 n1 n1 vmin cn2
时延差为
τ = tmax − tmin
n1 n12 n1 = − = ∆ c cn2 c
主要学术期刊
3.1 导波光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
光波导
纵向上波导无限延伸,传播方向. 纵向 折射率分布只是横向 横向坐标的函数. 横向 导波模: 导波模:波导中如果光在横向受到充分的约束而没有 辐射或泄漏,实现远距离传输; 辐射模: 辐射模:光在横向上有辐射。 结构中光在横方向 上总是趋于集中在折射率最大或 波相速最慢的区域中沿纵向传播,这一规律称为折射 率定则。
引言
利用光传递信息的历史 近代科技发展史
1960 年,人们开始认识信息对于未来社会重要性。发明了激 光器,激发了对低损耗光媒质的研究热情; 全反射原理,玻璃,60年代中期最好的光学玻璃的传输损耗仍 高达1000dB/km; 1966年高锟等发表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的论文,提出利用带有 包层材料的石英玻璃光学纤维其损耗可能低于20dB/km;(诺 ( 贝尔奖) 贝尔奖) 1970 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拉制出了损耗为20dB/km 的光纤, 基本思想:纯石英为主体材料并掺杂氧化物等以形成所需的折 射率分布;采用气相沉积技术作为基本工艺。直至今日。
第三章 波导中的光波
2010.10.30
基本内容
3.1 导波光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 3.2 平面介质光波导 3.3 光纤 3.4 Y波导耦合器设计举例 结构 设计 加工
引言
集成光学 导波光学 光纤光学 光纤通信 波导-导波。 波导-导波。 学科的基础
John Tyndall (18201893) was the first to demonstrate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he basis of guidedwave optics.
习题
厚度为10µ m的波导层折射率为n1=1.51,衬底折射率n2=1.5, 求(1)孔径角与数值孔径;(2)时延差;(3)若端面入 射角为10o,求几何程长和反射次数。
2 n12 − n2 n1 − n2 1.51 − 1.5 ∆= ≈ = 0.0066 2 2n1 n1 1.51 2 (1) NA = sin θ m = n12 − n2 = n1 2∆ = 0.1735
3.2 平面介质光波导
B
3.2.2 平面波导的谐振方程
法向封闭,具有边界条件。
θ A 波导内的 场满足边界条件,具有稳定的分布形 式----模式(每一种可能存在的稳定光场分布)
d
存在两种研究方法:
----利用驻波条件建立导波模的谐振方程(简单直观, 有限); ----建立波动方程,求解模式场的分布函数以及模式方 程,并讨论模式特征(复杂全面)。
3.1 导波光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
波动光学方法 应用电磁场应满足的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和横向边界 波动方程 边界 条件,解出场的横向分布本征函数 纵向 横向分布本征函数和纵向 条件 横向分布本征函数 传播常数,本征值每组解对应于一个模式 传播常数 模式 。因此,亦称为模式场方法。
3.1 导波光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
B
3.2.1 传光特性
几何程长和反射次数
A θ
d
几何程长: 几何程长:光线在波导内沿平行于界面方向传播单位距 离时,它实际所走过的几何路程长度。 离时,它实际所走过的几何路程长度。 AB 1 1 l= = = AC cos θ n12 − sin 2 θ 0 反射次数: 反射次数:光线在波导内沿平行于界面方向传播单位距 离所产生的反射次数。 离所产生的反射次数。
引言
1969年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Miller博士提出集成光学的概 196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Miller博士提出集成光学的概 Miller 念 1972年 Somekh和Yariv提出在一个半导体沉底上同时集成 1972年,Somekh和Yariv提出在一个半导体沉底上同时集成 光学和电子器件的构思。 光学和电子器件的构思。 集成光路: 把激光器、 集成光路: 把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有源器件集成在同 一衬底,并用光波导、隔离器、耦合器、 一衬底,并用光波导、隔离器、耦合器、滤波器等无源器 件连接起来,构成的微型光学系统。(微型化、集成化) 。(微型化 件连接起来,构成的微型光学系统。(微型化、集成化) 混合光电子集成系统(Opto混合光电子集成系统(Opto-electronic integrated OEIC):集成光路与电子器件(场效应管、 ):集成光路与电子器件 circuit OEIC):集成光路与电子器件(场效应管、电阻 电容等)集成。 、电容等)集成。
集光
ϕ
θi
数值孔径NA(入射、出射光的角度,与耦合效率有关) 数值孔径NA(入射、出射光的角度,与耦合效率有关) NA
2 n12 − n2 n1 − n2 ∆= ≈ 2 2n1 n1 2 NA = sin θ m = n12 − n2 = n1 2∆
3.2 平面介质光波导
如何设计光波导或相关器件使之满足给定性能
3.1 导波光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 几何光学方法
-光波波长远小于光波导的横向尺寸, λ
→0
-忽略光的波动性的衍射现象, 光线; -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强度,但不能考虑场的相位和振 动方向、偏振态。 光线的入射角只要能形成完全内反射即可得到约束光。 光线的入射角只要能形成完全内反射即可得到约束光。 其入射角可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 其入射角可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 约束光在横向上完全限制在芯区, 约束光在横向上完全限制在芯区,其外的光场完全被 忽略。 忽略
引言
研制所谓的“集成化系统”(integrated system)已 经成为国际信息光电子研究的一个新的动向; 集光机电于一体的“芯片系统”(system on chip) 也将由梦想变为现实。
集成光学与集成光电子学
参考书
1. Integrated Optics Theory and Technology (Hunsperger,2009) 2. Fundamentals of Photonics (Saleh, 2ed, 2007) 波导光学(清华大学范崇澄) 3. 波导光学(清华大学范崇澄) 集成光学(科学出版社,唐天同,2005) 4. 集成光学(科学出版社,唐天同,2005)
导波光学是研究波长范围大体为10 导波光学是研究波长范围大体为10-10 ~100 m 的 电磁波在各种波导结构中传播特性的科学; 电磁波在各种波导结构中传播特性的科学; 利用光传递信息的历史 我国古代的烽火台 近代科技发展史
1880 年贝尔发明电话; 发明了光话--以日光为光源,大气为传输媒质,在 200m 内实现了语音信号的传递。由于可靠的高强度 光源和稳定的低损耗传输媒质均未解决而一直未能 实用;
n32 n12 n2 2 n12 2 2 sin ϕ − 2 sin ϕ − 2 n2 2 n1 n2 2 n1 ∆φ = 2n1k0 d cos ϕ − 2 arctan − 2 arctan cos ϕ cos ϕ = 2n1k0 d cos ϕ − 2ψ 12 − 2ψ 13
ϕc12 = arcsin
n2 n , ϕc13 = arcsin 3 n1 n1
ϕc12
n3 n2 = arcsin , ϕc13 = arcsin n1 n1
衬底 substrate, 300um (玻璃或晶体)
若n2>n3,则 ϕ > ϕc13 形成导波。
3.2 平面介质光波导
3.2.1传光特性 传光特性
硅基光电集成的构想(Intel)
光源 调制器 波导 CMOS 电路 耦合,对准 耦合,
滤波器
探测器
硅基光电子集成 将光发射器、耦合器、调制器、波导、 将光发射器、耦合器、调制器、波导、探测器等有源无源光子学元器件制备在 同一个Si基体上,和大规模Si集成电路和光纤连接起来形成低成本 Si基体上 Si集成电路和光纤连接起来形成低成本的 同一个Si基体上,和大规模Si集成电路和光纤连接起来形成低成本的,高性能 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 功能的系统 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
θ m = arcsin 0.1735 = 10o
(2)τ = tmax − tmin = n1 ∆ = 3.32 ×10−11 s / m c n1 1.51 (3)l = = = 1.0067 2 2 2 2 o n1 − sin θ 0 1.51 − sin 10 q= sin θ 0 d n12 − sin 2 θ 0 = 1.16 ×104 m −1
3.2 平面介质光波导
导光模谐振方程
驻波条件: 驻波条件:
∆φ = 2mπ TE : ∆φ = 2k1x d = 2n1k0 cos ϕ d − φ12 − 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