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的概念
1、识记:教学概念的含义
2、领会: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二)教学的地位和任务
领会:(1) 教学的地位和作用(2) 教学的任务
(三)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领会:当代教学观念变革的六大走向。
(四)教学系统
1.识记:(1)教学系统的概念的含义(2)教学系统的特性(3)教学系统的要求
2.领会(1)教师中心说的含义(2)学生中心说的含义(3)学科中心说的含义
第一节、教学概述
教学: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p262识记
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即相互联系又有区别:p262
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学与教育一词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狭义上,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
教学与智育两个概念即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p262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
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
讲教学,突出的是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 教学的地位p262
(二) 教学的基本作用p263~265
从教育目的看:培养德智体美
从心理发展角度:
一方面,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包括是学生
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学的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学生
的情感智慧的发展。
教学的作用概括为如下四点:
a: 授受基础知识
b:形成基本技能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c:发展基本能力
一是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成就测验来测量;
二是指潜在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而通过学习和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性向测验来测量。
d: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p265~267
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教育 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
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走向:
(一)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二)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四)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观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
现代重视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和谐发展,成了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精神。
(五)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传统:非常重视教学的结果,忽视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观念:第一,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对基本知识的领悟和技能、技巧的习得;
第三,强调“知-情”对称;
第四,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以及多种方式、方法的综合应用,为儿童设计出合乎年龄特点的活动,促进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六)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传统:认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承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继承已有知识经验。
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创造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掌握知识经验,形成创造文化和创新生活的能力。
第二节 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实质上是有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
p267识记
首先,它既有比较稳定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性要素,又有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性要素;
其次,这些要素之间构成了异常复杂的关系,产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另外,这些要素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并且是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
(一)教学系统的特性p267~268
1、独特的要素
教学的要素是独特的,这些要素的结构、性质、地位和作用也是独特的。
不同时代、不同学校和不同的具体教学过程都是独特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以及目标、活动与评价等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也是独特的。
2、组合性特征
组合性特征与累加性特征相对应。
累加性特征,是一个要素不论处在系统复合体内部或者外部都一样的那些特征,因而,只需要把要素在孤立状态中已知的特征和行为累加起来就可以得出。
组合性特征,则是依赖于系统复合体内部特定关系的那些特征,因此不仅必须知道部分,而且还需知道关系,我们才能理解这样的特征。
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人,他之所以表现出“教师”独有的行为特征,是依赖和决定于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特有的相互关系的。
要理解和把握教学系统,不仅要理解和把握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目标、活动与评价等,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独特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形成的特殊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结构有别与政治、生产与社会活动的结构,因此功能也不同。
结构决定功能,这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对新生一代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和效果
4、表现的多样性
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具有变化性的。
在人的一生中,成熟之前有事最具有变化性的。
教学系统中,作为要素的教师和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均是最具变化性的。
这决定了教学系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和动态之中。
教学系统总是具体的,也总是多样的。
多样性就是独特性。
总的说来,教学系统是多样的,具体说来,每一个教学系统又总是独特的。
(二)教学系统的要素 p269~270
教学要素就是构成教学系统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单元。
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是相互决定的,教学要素实质上是决定教学系统本身存在的内在因素。
教学系统的要素有四个,即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这四个要素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
1、教师
教师作为课程研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
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参与课程的规划工作,包括教材的编制或选择等;其次,是对课程的思想和理论加以学习,将其精髓吃透;再次,就是对教学信息手段加以研究,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最后,要对教学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并在研究学生的学习背景基础上编制出学校情境中体现在班级层次上的课程规划或教学设计,进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教学的内容信息。
2、学生
学生作为教学系统的要素,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着。
3、内容
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一个中介。
内容主要限于学程的范围,“是指某一学程中所包含的特定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等。
离开了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了无米之炊,也就没有了沟通渠道,无法是教学系统优化而发挥作用和产生功效。
4、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课业进程中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一般分为
班级、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三类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营造出一定的心理环境,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结果;
环境凸显了文化的本性,环境实质上是影响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在教育系统中对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各自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分歧。
导致三种不同的主张:p271教师中心说(teacher-centered instruction)又称为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
认为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决定于支配的中心地位,课本无疑是赖以开展的教育内容的中心,而教学必须以课堂为中心。
这样,教师中心说就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p271学生中心说(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又被称为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
批判传统教育理论,针对教师中心说提出来的。
理论主张包括: ①儿童是社会的未来; 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心;
③在教育内容上,经验是中心;④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是中
心。
格外重视能力培养、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与情感需要的整合。
学科中心说(discipline-centered instruction)又称科目中心(subject-centered)说,产生于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运动中。
主张,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教学促进甚至创造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与心理逻辑应统一于学科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