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政治制度

清朝政治制度


3、南书房 、
康熙在乾清宫右阶下设 康熙在乾清宫右阶下设 置南书房, 置南书房,在翰林官员 中,选品才兼优者入值 南书房行走” ,称“南书房行走”。 行走” “行走”除了陪伴皇帝 读书以外,主要是根据 读书以外, 皇帝旨义起草诏令。 皇帝旨义起草诏令。
直南书房讲官
康熙写字像
军机处
内 阁 日常事务
绝对王权(下) ——清朝(1860年之前)
引言 清朝制度与明朝制度的对 ——大同小异 比——大同小异
相同点: 相同点:大清律与大明律 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架构 科举考试 汉人军队(绿营兵) 汉人军队(绿营兵) 不同点: 不同点:中央各部的权限 六科给事中丧失谏议权 清代总督巡抚沦为地方官 道变为一级行政架构 清朝 军事上实行满汉双轨
军 机 处 皇权到达顶峰 雍正 南 书 房 皇权得到扩大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诸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清初,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诸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清初, 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 中 “国议”,权力很大。其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 国议” 权力很大。其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
第一节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 ㈠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康熙—— 中枢分权: 、康熙 中枢分权: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2、雍正—— 设军机处 、雍正 特点: 特点:简、速、密 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完全按照皇帝旨意办事,承旨遵办。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军机处的作用: 军机处的作用:
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㈡清代皇帝的决策核心地位
首先, 首先,清朝采用了密折制度 其次,皇帝亲掌国家人事大权 其次, 再次, 再次,皇帝亲掌国家司法大权 最后,清代的皇帝, 最后,清代的皇帝,对于意识形态 控制抓得特别紧
清代奏折和折匣
㈢翰林院在中枢的特殊位置
翰林院是承袭明代的机构,理论上所有著作、 翰林院是承袭明代的机构,理论上所有著作、制 诰、修史经筵之事都归这个机构负责。翰林官是居 修史经筵之事都归这个机构负责。 于科举金字塔顶尖的明珠。 于科举金字塔顶尖的明珠。 事实上, 事实上,翰林在清朝中的中枢决策圈中起了某 种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进入决策圈的高级官员, 种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进入决策圈的高级官员,大 多翰林出身;另一方面,翰林院的成员, 多翰林出身;另一方面,翰林院的成员,大抵是负 责皇子教育的老师的当然人选。 责皇子教育的老师的当然人选。

• 这种满族贵族专制 的形式, 的形式,与皇帝独 揽大权相抵触, 揽大权相抵触,康 熙时期, 熙时期,其权力已 经开始被限制。 经开始被限制。雍 正时期, 正时期,军机处成 立,议政王大臣会 议已经无事可议, 议已经无事可议, 乾隆五十六年( 乾隆五十六年( 1791), ),正式废 1791),正式废 除这一机构。 除这一机构。
秘密奏折制度:康熙中叶, 秘密奏折制度:康熙中叶,康熙皇帝允许一些亲信官员用奏
折报告机密事件,官员由皇帝发给折匣, 折报告机密事件,官员由皇帝发给折匣, 皇帝与官员本人各掌握一把 钥匙, 官员奏折派遣专人投送京师,不经过通政使司、内阁, 钥匙, 官员奏折派遣专人投送京师,不经过通政使司、内阁,直达皇 皇帝的批示,用硃笔写于奏折上面,发还官员本人执行。 帝。 皇帝的批示,用硃笔写于奏折上面,发还官员本人执行。 雍正 以后,密折应用的范围扩大,许多官员都获得了使用密折的权力。 密 以后,密折应用的范围扩大,许多官员都获得了使用密折的权力。 折逐渐成为清最重要的官文书。密折具有密、 详的特点。 折逐渐成为清最重要的官文书。密折具有密、速、详的特点。 通过密 折制度,清代皇帝不仅能够多渠道地了解下情, 折制度,清代皇帝不仅能够多渠道地了解下情,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也 大为强化。 大为强化。Biblioteka 皇帝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1、设立时间:清朝雍正时设立。 设立时间:清朝雍正时设立。 2、职能演变: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渐发展到辅助皇帝处理 职能演变:
政务的最重要机构. 政务的最重要机构.
3、军机处机构特点: 政治决策缜密、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 军机处机构特点 政治决策缜密、办事效率高、
跪受笔录、 国大事完全由皇帝决定。 跪受笔录、军 国大事完全由皇帝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