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期末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化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下列事实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汽油挥发B. 用海水晒盐C. 切割大理石作建筑材料D. 用乙醇汽油作燃料驱动汽车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 液氮冷冻麻醉B. 一氧化碳作燃料C. 稀有气体做电光源D. 氢气填充探空气球3.居里夫人在1898年从几吨含铀废料中提炼出0.3g镭.已知镭元素的核电荷数为88,相对原子质量为226,则镭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A. 226B. 88C. 138D. 314.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 分子很小B. 分子是可以分的C. 分子之间有间隙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5.如图所示,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很多种有害物质,除尼古丁、焦油、二氧化碳外,还含有一种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A. B. C. D. CO6.在太空舱里,为了保持舱内O2和CO2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常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宇航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NiFe2O4中铁为+3价,则Ni的化合价为()A. B. C. D.7.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涤液的主要成分是双氧水(H2O2),下列关于H2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是由氢气的氧气组成的B. 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 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D. 是由水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8.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燃烧的旺,其原因是()A. 火柴梗着火点低B. 空气中氧气不足C. 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D. 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9.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 水分子B. 氧元素和氢元素C. 氧原子和氢原子D. 氢分子和氧分子10.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气体的纯度B. 制备气体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药品C. 掏沼气池沼气池中有大量可燃性气体前,先进行灯火试验D.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结束实验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停止加热11.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只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B.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C.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D. 要使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否则就不能发生分解反应12.观察如图中的有关操作和现象,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集气瓶中的气体可能是B. 集气瓶中的气体可能是空气C. 集气瓶中的气体一定是D. 集气瓶中的气体一定是13.燃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A. 散热的速度加快B. 聚集的热量增加C. 柴禾的着火点降低D. 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1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以下某同学归纳中,存在错误的一组是( )A.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B.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 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D.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1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涉及的操作有:①称量;②溶解;③计算,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A. ②①③B. ②③①C. ③①②D. ③②①16.为了能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点燃4X+2SO2+6H2O,则X的化学式为()A. SB.C.D. CO17.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数据见右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C. 该反应中,丙物质一定做催化剂D. 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丙、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118.下列操作中,一步操作即可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A. 观察气体颜色B. 闻气体的气味C. 插入燃着的木条D. 加入澄清的石灰水19.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非金属元素的是()A. B. C. D.20.将KClO3和MnO2的混合物25g加热到不再放出气体时,得到剩余固体15.4g,则反应中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A. B. C. 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11.0分)21.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写下列空白:(1)1个亚铁离子;(2)2个钠原子;(3)3个氢氧根离子;(4)正三价铁元素形成的氯化物的化学式.22.现有①水②铁③高锰酸钾④医用75%的酒精⑤河水⑥过氧化氢六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填序号,下同) ,属于化合物的有,属于单质的有,属于氧化物的有.2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1)污染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为和;(2)人呼出的气体中增多的成分为、,减少的成分为;(3)铁生锈、食物腐烂是因为空气中有;雨雪等自然现象证明空气中有.24.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现象:(1)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后,刚开始一段时间内墙壁会“出汗”.(2)用稀盐酸除去烧开水的水壶中的水垢..25.2006年6月,某市再次发生瓦斯爆炸特大事故.瓦斯已成为导致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1)瓦斯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2)当发生瓦斯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 (填序号).A.站在原地不动;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C.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D.若眼前有水,应俯卧或侧卧于水中,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3)为了防止煤矿爆炸,应采取的措施是:.(4)通过学习可知:化学物质可以造福于人类,但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请你举出生活中的一种物质加以说明:.26.把充满CO2的大试管倒插水紫色的石蕊试液后再固定好(如图),放置足够的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1) ;(2) .27.发射通讯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做原料,用四氧化二氮(N2O4)助燃,燃烧后若生成物两种物质,其一是氮气,其二是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液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液体一定含有、两种元素的,联氨燃烧与普通物质的燃烧不同之处之一是支持燃烧的物质不是.28.将点燃后的镁条迅速插入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它能继续燃烧,瓶底有白色的粉末,瓶壁上有一些黑点.请你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反应给我们的启示(1) ;(2) .29.请结合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2)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属于反应(选填“化合”、“分解”或“置换”).根据该反应原理,可选用上图中 (填标号,下同)与组装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你所组装的上述制取氧气的装置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理由是.30.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真空充气包装的“蛋黄派”发生了兴趣.他们查阅资.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1)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方法、现象和结论):.(2)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3)市场上销售的香肠、榨菜、豆腐干等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真空包装的目的是除去空气.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除去空气的原因.31.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5.5g研碎的石灰石粉末,进行四次高温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重复操作.记录数据如下:请计算:(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 g;(2)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32.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醋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试计算:(1)一个醋酸分子中共含有个原子.(2)醋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醋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化成最简整数比)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33.在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要预先在集气瓶底放一些水的作用是:,在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要预先在集气瓶底放一些水(或沙)的作用是:.34.煤燃烧所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是,请你举出二个酸雨带来的危害实例及一条防止酸雨产生的措施.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解: A、汽油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汽油由液体变成气体,属于物理变化;B、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把溶解在海水中的氯化钠从海水中分离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切割大理石的过程中,只是大理石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乙醇、汽油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A、氮气经过降温或加压可以形成液态氮气,液氮的温度极低,医疗上可再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利用了氮气的物理性质,故A错误;B、一氧化碳做燃料,利用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故B正确;C、稀有气体做电光源,利用了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故C错误;D、H2用于探空气球,利用了氢气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小,故D错误;故选B.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已知“相对原子质量为226”,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镭原子的核内中子数.解:已知“相对原子质量为226”,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镭原子的核内中子数226-88=138.故选C.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过分析诗句意思,可以应用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解: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作者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中不断地运动.故选D.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香烟烟气的成分和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判断.解: A、氮气不是香烟的烟气中的有害气体,是空气中的无毒气体,所以错误.B、氧气无毒,且能供给呼吸,所以错误.C、二氧化碳虽然不能供给呼吸,但是无毒,所以错误.D、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氧气大200倍,且一旦结合就难以分离,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所以正确.故选D.6.【答案】B【解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本题.7.【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利用隐形眼镜液的主要成分是双氧水,其化学式为H2O2,可判断元素组成和构成.解: A、双氧水是一种物质,氢气和氧气为两种物质,故A错误B、根据化学式可以看出双氧水由H和O两种元素组成,故B正确.C、一个双氧水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且元素不能论个;故C错误.D、双氧水由双氧水分子直接构成的,不存在水分子,故D错误.故选B8.【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解:A、两种放置情况下的着火点相同.故选项错误;B、空气中的氧气充足.故选项错误;C、两种放置情况下,火柴梗与氧气的接触情况相同.故选项错误;D、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故选项正确.故选D.9.【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因而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水分子.故选A1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不纯的可燃性气体点燃时很容易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先检验气体的纯度,若不纯时,千万不能点燃,否则可能发生爆炸;B、实验室中气体制取时,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气密性不良好,会造成无法收集或收集的气体不纯;C、沼气池中有大量的可燃性气体甲烷,打开沼气池甲烷会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点燃时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所以不能进行灯火实验;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结束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停止加热是为了防止冷水倒吸入热的试管,将试管炸裂.解:A答案中为防止爆炸,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查气体的纯度是正确的,因此答案A正确;B、为防止无法收集或收集的气体不纯,制取气体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是正确的,因此答案B正确;C、沼气池中的甲烷具有可燃性点燃时会发生爆炸或燃烧,因此,掏沼气池前进行灯火实验是非常危险的,所以C答案不正确;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结束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停止加热是为了防止冷水倒吸入热的试管,因此答案D正确.故选C.1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解: A、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加快.故A错误;B、二氧化锰在双氧水、氯酸钾分解反应中是催化剂,而在高锰酸钾分解反应中则是生成物催化剂.B法错误;C、由催化剂的定义可知,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C说法正确;D、过氧化氢溶液能否分解放出氧气,与加入二氧化锰没有关系.故D说法错误.故选C.1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燃着的小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时无明显现象,当伸入集气瓶内时熄灭,说明集气瓶中不含助燃性的气体即不含氧气,再根据选项中气体有无助燃性分析即可,氧气有助燃性,而二氧化碳和氮气均无助燃性.解:根据图中观察到的现象:燃着的小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时无明显现象,当伸入集气瓶内时熄灭,再结合氧气有助燃的性质可知一定不会是空气和氧气,若集气瓶中装的是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均会出项上述现象.故答案为:A.1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促进燃烧的方法是:(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解: A、散热的速度加快应该是不利于燃烧.故选项错误;B、把柴禾架空一些不利于聚集热量.故选项错误;C、柴禾的着火点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选项错误;D、把柴禾架空一些可以使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促进燃烧.故选项正确.故选D.1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依据元素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分析解答;B、依据原子的结构分析解答;C、依据物质构成的微粒情况分析解答;D、依据元素种类的决定因素分析解答;解: A、元素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氢原子的核内只有质子没有中子;C、构成物质的微粒共有三种,这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D、不同元素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所以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故选:B.15.【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先计算出溶质与溶剂的量,而后进行根据所知的量进行称量及溶解解: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前期做的工作是先依据要求计算出溶质与溶剂的量,而后进行根据计算所得的量进行实际称量,再把相关的溶质放入到溶剂中溶解故选C16.【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解: 乙硫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2H5SH+9O24X+2SO2+6H2O反应前C、H、S、O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12、2、18;反应后2SO2和6H2O中H、S、O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2、2、10;对比反应前后,可发现反应后缺少了:C原子4个、O原子8个,所以在4X中含有这些原子,则每个X中含1个C原子和2个O原子.故选B17.【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求出X的数值.然后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确定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进而判断出该反应的类型.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或者是没有参加反应,故对丙来说更无需谈化学计量数了.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知25+X+5+5=8+23+5+8,X=9克故A正确.B、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知甲为反应物,乙、丁为生成物,故该反应为:甲→乙+丁故B不正确C、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该物质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或者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C不正确.D、该题不能确定丙、丁的化学计量数比因为丙物质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或者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D不正确.故选A.18.【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一步操作即可鉴别”三种气体,这就要求操作中应明显的出现三种不同的实验现象.解: A、三种气体都是无色气体,因此通过“观察气体颜色”是不能鉴别出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故不选;B、三种气体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根据气味来鉴别这三种气体.故不选;C、“插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继续燃烧、无明显变化,此气体为空气;木条燃烧更加剧烈,气体为氧气;插入后木条熄灭,气体为二氧化碳.三种气体鉴别出来,故选;D、澄清石灰水只能与二氧化碳变浑浊,也不能“一步操作即可鉴别”,故不选.故选:C.19.【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是否为金属元素,因为非金属元素易得电子,最外层电子数≥4个,常显负价,比较容易判断.解: A、最外层为2个电子,根据原子序数12,判断为镁元素,为金属元素.B、最外层为1个电子,根据原子序数11,判断为钠元素,为金属元素.C、最外层为8个电子,根据原子序数10,判断为稀有气体氖元素,为稀有气体元素.D、最外层为6个电子,根据原子序数16,判断为硫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选D.2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减少量即为氧气的质量分析解答;解: 化学反应前后,因为生成了氧气,所以固体质量减小了,固体的减少量即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故氧气质量=25g-15.4=9.6g故选A21.【答案】Fe2+;2Na;3OH-;FeCl3【解析】试题分析:①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②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③化学式要根据化合价来书写.解: (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1个亚铁离子表示为Fe2+;(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3OH-;(3)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钠原子表示为2Na;(4)化学式要根据化合价来书写,利用化合价交叉法,故正三价铁元素形成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FeCl3.故答案为:(1)Fe2+;(2)2Na;(3)3OH-;(4)FeCl3.22.【答案】④⑤;①③⑥;②;①⑥【解析】试题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解: 医用75%的酒精中含有水和酒精,属于混合物;河水中含有水和一些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④⑤.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高锰酸钾是由钾元素、锰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填:①③⑥.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填:②.水、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故填:①⑥.23.【答案】有害气体;烟尘;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氧气;水(或水蒸气)【解析】试题分析:(1)空气中的污染物很多.要看清题目中的“主要”二字.(2)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但绝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铁在空气中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缘故;食物腐烂也是食物与氧气作用的结果.雨雪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解: (1)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2)人体吸入空气后会发生氧气反应消耗一部分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为人体提供能量.(3)铁生锈、食物腐烂同属于缓慢氧化,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雨雪只是自然界中水的不同状态.故答案为:(1)有害气体;烟尘.(2)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3)氧气;水(或水蒸气).24.【答案】Ca(OH)2+CO2=CaCO3↓+H2O;CaCO3+2HCl=CaCl2+H2O+CO2↑【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水进行分析,(2)根据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 (1)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25.【答案】混合物;2CH4+3O2点燃2CO+4H2O;A;通风并严禁烟火;二氧化碳;固体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但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造成温室效应.【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瓦斯的成分回答前一空;根据信息“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回答后一空.(2)根据瓦斯爆炸时正确的自救措施判断.(3)根据爆炸发生的条件和防止爆炸的措施回答.(4)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回答.解: (1)瓦斯是一种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爆炸是由于甲烷燃烧引起的,反应物是甲烷和氧气,条件是点燃,生成物含有有毒气体,根据反应物质的元素组成和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应为一氧化碳,同时还有水,故方程式为:2CH4+3O22CO+4H2O.(2)A、瓦斯爆炸时要积极逃生,不能站在原地不动,所以错误;B、瓦斯爆炸时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可防止身体主要部位受到伤害,所以正确;C、瓦斯爆炸时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符合自救要求,所以正确.(3)瓦斯爆炸的起因是气体燃烧引发的,要防止爆炸就要防止气体燃烧,通风可以清除部分气体或稀释瓦斯气体,还能降低可燃性气体的温度,防止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