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
【课题背景】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震,这次地震破坏程度之、波及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惨重以及救援难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
当看到在这次地震中受伤的或失去生命的人们时,我为之流泪,心痛和惋惜。
于是,结合人教版选修5地震知识的内容设计了这节特殊的地理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简述地震的原因并了解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②运用地图,了解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③了解地震灾害的特点;
④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从图片、视频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用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
3、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活动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
为学习《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2008年我国地震灾害的视频: 5.12四川汶川地震。
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是啊,多么可怕的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那么如此可怕的地震灾害是谁“惹的祸”?在全球范围之内分布在哪里啊?
学生: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地震灾害都是板块“惹得祸”)教师:那么最主要的两大的地震带知道在哪里吗?
学生: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
教师:展示汶川地震图片,作简单介绍
学生:通过老师介绍介绍和结合教材了解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教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表现地震灾害的图片,并做成了剪报或者手抄报,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地震灾害图片展”。
学生:展示图片,作简单的介绍。
(掌握地震灾害的特点)
3.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1)小小主播,讲述灾害
教师:课前很多同学不仅搜集了地震灾害的图片,还了解了许多发生过的地震灾害,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由小主播们播报新闻。
学生1:大家好,下面播报全球新闻。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给沿岸各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地区在海啸中的遇难者总人数超过了25万人。
学生2:大家好,下面播报国内新闻。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1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70人遇难, 374159人受伤,失踪17428人。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万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计。
……
(将这些地震的发生地点在世界地震分布图上标出来,看是否位于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
)
(2)交流汇报,直面灾害
展示调查表,交流近年来发生过的地震灾害给人民带来了哪些损失。
4.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学生谈一谈了解地震灾害后的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地震灾害发生的原因,我们要努力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面对地震灾害,人类做了些什么?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力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去探索、发现、了解地震灾害;对地震灾害的特点、危害有一种感性认识。
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学生对地震灾害的了解不够全面,在活动课上我们学校还成功举行了如何在大灾面前进行自救和他救等演习。
让学生初步掌握地震逃生法则及基本自救知识,用科学为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