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2014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师、辞、许、鄙、济、微、敝、以、之、焉、其2、理解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层次安排技巧4、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5、欣赏辩论技巧6、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一、作家作品《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左传》又称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二、相关知识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交。

三、注音氾南( ) 佚之狐( ) 缒( ) 共其乏困( ) 瑕( ) 杞子( ) 逢孙( )阙秦( )戍之( ) 秦伯说( ) 失其所与()朝济而夕设版()四、一词多义1、师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古之学者必有师③吾师道也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辞①公从之。

辞曰②《归去来夕辞》③动辄以朝廷为辞④停数日,辞去3、许①“许之。

”、“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鄙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越过以鄙远5、济①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无济于事6、微①则名微而众寡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人微言轻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7、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以乱易整,不武2、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公从之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行李之往来⑤亦去之⑥何厌之有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朝济而夕设版焉4、其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吾其还也③以其无礼于晋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⑥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何厌之有④秦伯说⑤失其所与,不知七、指出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①晋军函陵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越国以鄙远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八、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①行李之往来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七、翻译并指出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③夫晋,何厌之有?④是寡人之过也一、人物形象分析(一)、第一个人物——郑伯。

(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1、找出课文中郑伯说的话说说对他的看法。

2、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找出佚之狐的那句话并思考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三)第三个人物——烛之武(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

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

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二、赏析辩词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2、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四、拓展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则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阅读后,回答问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解释下列句中字在文中的意思(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及:于:(2)楚人未既济既:济:(3)及其未既济也,请击及:请:(4)又以告以:告:(5)既陈而后击之既:陈:《烛之武退秦师》答案一、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丘明二、fàn yì zhuì gōng xiá qǐ páng quē shù yuè yǔ jì三、 1、师:①军队②老师③学习④有专门技艺的人2、辞:①推辞②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借口④告别3、许:①答应答应给你②赞同③约数④表处所4、鄙:①边远的地方②庸俗,鄙陋。

③以…为边邑5、济:①成就②成功③渡河④帮助6、微①小②暗中③没有④地位低⑤稍微7、敝①坏,破旧②疲惫③损害,衰败。

四、 1、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用③连词,表目的,来④介词,把⑤介词,用,拿着2、之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②代词,他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补充音节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焉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代词,哪里④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⑤代词,之⑥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4、其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②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③代词,它④代词,那些⑤代词,他的⑥代词,我,我自己五、①已,同“矣”,句末语气词②共,通“供”,提供,供给③厌,通“餍”,满足④说,通“悦”,高兴⑤知,通“智”,聪明,明智六、①名词作动词,驻军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实力雄厚,力量薄弱④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⑤“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⑥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成为边境七、①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东道主,古义: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负责主办、接待的一方③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④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八、①因为郑国国君曾对晋文公不以礼相待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对郑文公说介词结构后置③晋国,有什么满足呢?宾语前置,“有何厌”④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

二、人物形象分析一)、第一个人物——郑伯。

(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

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

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

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嫉妒、红眼病。

(三)、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

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

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

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

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相当丰满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