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第4章)
1.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透光度和吸光度?透光度和吸光
度的关系是什么?
2.什么是吸收光谱曲线?什么是标准曲线?
3.吸光度测量的条件如何选择?
4.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5.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中,常见的电子跃迁有哪几种。
6.在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判断方面,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什么特点?
7.0.088 mg Fe3+.用硫氰酸盐显色后,在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到50 ml,用1 cm
比色皿,在波长480 nm处测得A=0.740。
求吸收系数α及κ。
8.取钢试样1.00 g,溶解于酸中,将其中锰氧化成高锰酸盐,准确配制成250 ml,
测得其吸光度为1.00*10-3 rnol/L KMnO4溶液的吸光度的1.5倍。
试计算钢中锰的百分含量。
9.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微量铁。
标准溶液是由0.2160 g NH4Fe(SO4)2·12H2O
溶于水中稀释至500 ml配制成的。
根据下列数据,绘制标准曲线。
某试液5.00 ml,稀释至250 ml。
取此稀释液2.00 ml,与绘制标准曲线相同条件下显色和测定吸光度。
测得A =0.500。
求试液铁含量(单位:mg/ml)。
铁铵钒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2.178。
10.什么是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收线?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哪一部分产生
共振发射线?哪一部分产生共振吸收线?
1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2.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自来水中镁的含量(用mg/L.表示)。
取一系列镁标准溶
液(1ug/ml)及自来水水样于50 ml容量瓶中,分别加人5%锶.盐溶液2 ml后,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然后与蒸馏水交替喷雾测定其吸光度,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计算自来水中镁的含量。
13.用标准加入法测定一无机试样溶液中镉的浓度:各试液在加入镉标准溶液
后,用水稀释至50ml,测得其吸光度如下表所示。
求镉的浓度。
14.用标准甘汞电极作正极,氢电极作负极与待测的HCl溶液组成电池。
在25℃
时,测得E=0.342 V。
当待测液为NaOH溶液时,测得E=1.050 V。
取此NaOH 溶液20.0 ml,用上述HCl溶液中和完全,需用HCl溶液多少毫升?
15.当下列电池中的溶液是pH= 4.00的缓冲溶液时,在25℃测得电池的电动势
为0.209 V:
玻璃电极│H+(a=x)║ SCE
当缓冲溶液由未知溶液代替时,测得电池电动势如下:(1) 0.312 V;(2) 0.088 V;(3) 0.017 V,试计算每种溶液的pH。
16.测得下列电池电动势为0.873 V(25℃):
Cd│Cd(CN)42-(8.0*10-2 mol/L),CN-(0.100 mol/L)║SHE 试计算Cd(CN)42-的稳定常数。
17.在0.10 mol/L FeSO4溶液中,插入Pt电极(+)和SCE(-),25℃时测得E=0.395
V,有多少Fe2+被氧化为Fe3+?
18.20.00 ml 0.1000 mol/L Fe2+溶液在1 mol/L l H2SO4溶液中,用0.1000 mol/L
Ce4+溶液滴定,用Pt(+),SCE(-)组成电池,测得电池电动势为0.50 V。
此时已加入多少毫升滴定剂?
19.在25℃时用标准加入法测定Cu2+浓度,于100 ml-铜盐溶液中添加0.1 mol/L
Cu(NO3)2溶液1 ml,电动势增加4mV,求原溶液的总铜离子浓度。
20.试述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的分离原理,并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对比。
21.简单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流程和优缺点。
22.毛细管色谱柱的特点是什么?试讨论之。
23.简单说明热导池检测器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作用原理。
24.简单说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流程。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是什么?它和气
相色谱法相比较,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
25.测得石油裂解气的色谱图,前面四个组分为经过衰减1/4而得到,经测定各
组分的f’值和从色谱图量出各组分的峰面积分别如下:
用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26.红外吸收的条件是什么?是否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峰?为什
么?
27.简述基团特征频率区的特点和用途。
28.核磁共振波谱中何谓化学位移?它是怎么产生的?测量化学位移值时常用
的标准物质是什么?
29.什么是自旋藕合和自旋裂分?它们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
30.质谱仪有哪些部件组成?请说明它们各自的作用。
在质谱仪中试样经电子轰
击电离后,产生哪些重要离子?它们在结构解析时各自有什么用处?
31.列出水分子可能有的振动形式。
32.某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羰基(C=O)和氰基(C≡N),预测其红外光谱在哪些区域
会出现特征吸收峰?
33.能否用核磁共振氢谱的方法区别乙醇(CH3CH2OH)和二甲醚(CH3OCH3),为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