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王权衰落,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开始向封建制转化。
没落的贵族与新兴势力的斗争,使社会动荡不安,一些传统观念开始发生动摇,许多问题现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新的思想意识不断萌发。
多元、动荡、竞争的时代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了解孔子及其教育思想,也就无法了解中国的古代教育,同样,也无法了解在古代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今教育。
2005年9月29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人。
现在国家正在致力于在国外创办“孔子学院”,据说国外正排队希望在本国建“孔子学院”。
一、生平概略孔子虽在后世被人们尊称为“圣人”,但其一生却并不得志,屡遭世人冷遇。
现请看他这悲凉的一生。
(一)没落贵族的后裔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九女)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
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公羊传》说:“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谷梁传》:“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
”《世本》:“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
”孔广牧《先圣生卒年月日考》:年从《史记》,月从《谷梁》,日从《公羊》《谷梁》。
成蓉镜《经义骈枝》:“世传孔子生于襄二十二年十月庚子,为今之八月二十七日,然以古历步之,实八月二十八日。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史记》说,“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的母亲相传姓颜,名徵在,和纥的年龄相差较大,可能他们的结婚手续不合乎当时的礼节,因此受到社会的奚落。
蒋伯潜说:“纥已有一妻一妾,而又娶颜氏,疑但如今之同居,未尝举行婚礼,故曰‘野合’。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奇怪,为什么不姓孔呢(可能有误)?原来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武士,以勇力闻名于诸侯,《左传》曾记载: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晋国的荀偃等率领几个诸侯国去攻打一个叫偪阳的小诸侯国(在今山东枣庄一带)。
叔梁纥作为鲁国贵族盂献子属下的武士,参加作战。
聪明的偪阳人搞了一个空城记,打开了城门诱使诸侯军进城。
正当诸侯大军鱼贯而人时,偪阳人突然将悬着的城门放下,想要将人城的队伍拦腰截断,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叔梁纥冲上前去,用双手托住了即将下落的城门,使已进城的兵士得以安全退出,避免了一场大的伤亡。
可见当时叔梁纥的神勇。
可是叔梁纥有一件非常不满意的事,就是什么呢?~我们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他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这在当时的风俗是不能继承父亲的家业的。
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这种结合叫作野合,在当时是得不到承认的,而且孩子不可以在家里生产的,因为在家里生产会引起血光之灾。
所以叔梁纥就把颜征在送到曲阜东南的尼山生产。
十月怀胎,生下孔子,颜征在刚刚看了一眼她辛苦生下的孩子,就顿时哎哟一声,丢下孔子就跑。
为何?因为孔子实在是太丑了!丑到什么程度呢?唇露齿,眼露白,鼻露孔,耳露窿,其丑无比,而且小孩子的头还不是圆的,凹凹凸凸的有好多个包,头顶如反盂,中低而四面高;这不是怪物是什么?可是过了一阵子,颜征在又有点后悔了,毕竟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啊,于是她又犹豫着回去看自己的儿子,此时正是初秋,山洞里闷热难耐,看飞来一只老鹰为他扇风,不让蚊虫叮咬孔子,孔子饿了,就有一只猛虎过来为他哺乳。
颜氏心想这孩子将来一定是有大出息的,于是就把他抱回家,所以这一带有孔子是“凤生虎养鹰打扇”的说法。
至今尼山还有那个山洞,后人称为:“夫子洞”,又名“坤灵洞”抱回家后,该给孔子起个名字了,根据他面有七露,所以改姓孔(因为是野合嘛。
所以不能叫父亲的姓),孔子名丘,因为他头上有包嘛--后来人家说那是曲阜的地图,字仲尼,曾蔑称‚孔老二‛。
所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姓孔的,现在所有的姓孔的人,都是孔家的后代。
比如我们熟悉的孔繁森,就是孔子的第74代孙;四大家族的孔祥熙,就是孔子的第75代孙;而那个打乒乓球很棒的孔令辉,就是孔子的第76代孙。
另据中新网曲阜2007年2月2日电(张明哲王金平)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介绍,正在进行第5次续修的《孔子世家谱》,首次允许孔子后裔中的女性进入家谱,少数民族和外籍孔子后裔亦将被收录《孔子世家谱》。
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介绍,按照明朝以来的惯例,《孔子世家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
上一次《孔子世家谱》修订数据截止到1937年,收录了56万人。
孔德墉介绍说,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委托,1998年孔子的后裔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开始收集族人资料,进行第5次修订。
目前,协会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至今已收到世界各地120多万份孔子后裔的资料,证实孔子后裔繁衍到83代,辈份最小的是“念”字辈的一名10多岁的小女孩,现在辽宁省。
据续修工作协会续谱办公室主任孔德宏介绍,现在续修工作已全面进入编辑阶段。
新谱预计2009年在孔子诞生2560周年时完稿付印。
(二)艰苦环境下的幼年生活《世家》说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葬在防山。
母亲没有告诉他父亲的葬地,后来,他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就临时把母亲葬在了“五父之衢”,问了别人才知道父亲的葬地,将父母合葬了。
但是,这种说法的可信性难以肯定。
公元前543年,孔子八岁,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听到了鲁国特别保存的周朝和各国的乐歌“叹为观止”。
孔子十一岁时,晋国的韩宣子道鲁国,见到过《易象》和《鲁春秋》,赞叹道:“周礼尽在鲁矣。
”这些对孔子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诗经》的评论,孔子多采用季札的观点。
当初鲁国是西周的周公封地,周天子特许鲁国用天子乐歌,所以,相对于其他各国,鲁国保存的前代典籍比较全而且多,孔子在这种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环境中,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是有重要关系的。
(三)十五有志于学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入太庙,每事问。
(乡党)乡人也赞他“博学”。
他求学范围很广。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见老子,从师襄子鼓琴。
《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鲁,孟公绰。
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是世。
”孔子所求之学,并非一般求名求利之学,而是“志于道,据于德”,是求道德的完善,寻求合理的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
他所学习的内容,既不同于向往来世的宗教趋向,也不同于观察自然的科学道理,而是着眼于伦理道德和政治社会的实际,即“务实致用”的“政本位”人生观、文学观、政治观等等,这是儒家哲学的特点,也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
(四)于“而立之年”开创私人讲学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有一次,季氏招待士子,孔子前往,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但是他的好学也是名闻于外的。
在他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厘子曾称道他说:“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并且要儿子懿子拜孔子为师。
后来,懿子果然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而学礼。
不过,孔子并未满足,也曾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所以他说“述而不作”。
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担负起济世的重任。
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的宗旨。
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儒家学派。
也就是说,孔子与而立之年,在通晓六经、六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经过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立身处世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原则思想,像任、礼、孝、中庸等,以此为基础,便开始了他的教学活动和政治活动。
在刚开始,虽然孔子的最高理想是从政,但当时有无从政的机会,于是便开始收徒讲学,开创了我国私学的先河。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34岁)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到了齐国,他做了高子的家臣,想要借此与齐景公通上关系。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又说:“政在节财。
”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景公想给孔子封地,但是遭到晏婴的反对,而且把孔子当成了季氏的间谍,甚至齐国大夫想要加害于他,孔子未能成功。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专门从事教育事业。
此时,他的知识已相当渊博,但是,因为“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
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