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语教121 45号郑利芳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他一丝不苟,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

他就是万世师表——孔子。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环境育人”,那么孕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如何呢,我们且先看一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吧。

一、时代背景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当时公室没落,大夫兼并,正处于宗室制度被家族制度取代的社会演变之中,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孔子的家境则比较寒酸,因其在家中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曾祖父是个战争难民,父亲曾是一名勇士,三岁而丧父,到孔子时家道已经衰微,故有“吾十又五而致于学”,足见其受教育之晚。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

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

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

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

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六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

”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为当代教师如何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没有出身贫富、贵贱之分,其实质就说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如何实现教育平等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思考如何才能使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素质教育能否践行的关键一步。

(二)在师生相互学习的和谐氛围中,实现教育的济世功能。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

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创新型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全
面和富有个性地发展。

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的济世功能。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与小学语文教师想通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借鉴和采纳的地方,所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灵公》第39章注
[2]邢丽.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J]. 2009, (4).
[3]马鑫. 试比较柏拉图与孔子的教育思想[J]. 吉林教育, 2012(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