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答: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1)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农业推广已日益超出严格意义上的农民与农业生产的范围,进入了农村居民以及一般消费者生活的领域,工作范围由单纯的生产技术性逐步向经济性和社会性拓展。
2)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
农业推广工作对象不只限于农民、农村妇女、农村青少年、农村老年等农村民众,还包括农业经营者、农民基层组织和一般消费者。
这说明农业推广工作是全社会的需求,而不仅是为农村民众所提供的服务。
3)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远远不只是政府各级推广机构和人员,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民间组织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4)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人们对沟通过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特别着重于研究如何根据推广对象的需要及其面临的问题以项目的方式向其提供有效的知识、技术与信息,以诱导其行为的自觉自愿改变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2. 框架模型理论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何指导意义?答:从框架模型理论得知,农业推广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目标群体)系统,沟通与互动是这两个系统的联系方式。
框架模型理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有以下方面:1、农业推广工作要以目标团体系统需要为原则;2、农业推广工作通过沟通和互动将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联系在一起,为目标团体系统提供信息、传授知识、指导技术;3、通过提升推广服务系统成员素质,提高其扩散效率;4、通过提升目标团体系统成员素质,提高其接受效率。
3. 在创新采用过程各阶段如何做好推广工作?答:1)认识阶段。
加强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的宣传,把新品种、新技术及生产中技术意见及时进行发布、宣传。
2)兴趣阶段。
通过让农民实地参观,使他们更快地接受新事物,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3)评价阶段。
通过农业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筛选出适宜当地农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用技术,并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4)试验阶段。
定期深入田间,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在生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中遇到不可预知的情况时,及时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5)采用(或放弃)阶段。
4. 影响创新采用率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采用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认识,除此之外还有创新决策的类型、沟通渠道的选择、社会系统的性质以及行为变革者的努力程度等。
6. 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和主要障碍?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有效沟通改变推广对象的行为。
答: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有:1、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社会公共性、指导操作性;2、沟通媒介相对薄弱、资源难以整合;3、接收者的差异大,思维局限性较大;4、了解农村社会背景是沟通不可忽视的基础;5、沟通主体间关系的多面性。
农业推广沟通的主要障碍有语言障碍、观念障碍、角色障碍、心理障碍、组织障碍等。
举例:在推广烟草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烟农以前一直有个认识误区:烟叶要肥要大。
不但每亩亩产有保证,而且由于每亩株数少,田间管理耗工也相对更少。
不少烟农每亩种植密度大约在900株左右。
烟叶标准化生产,要求每亩种植密度提高到1100-1200株。
许多农民不理解,认为密度提高,烟叶就会长得薄小一些,亩产会受影响。
在推行标准的初期,有不少烟农不能接受,甚至与农技人员发生冲突。
经过技术人员耐心开导,分析收入与质量的关系后,烟农纷纷开始接受标准化种植,烟叶质量提高了,烟农获得的经济收益也直线上升。
7. 需要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需要理论:需要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需要是引起动机,进而导致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分为5各层次,并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排列,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按农民的需要进行推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行为规律所决定的。
需要理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有:1)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
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
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
根据需要理论,推广人员应该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制订不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在农民众多需要当中,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一经满足,就会起到较大的带动效果。
8. 期望激励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期望激励理论:所谓行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沃隆提出的,他认为,确定适当的目标和提高个人对目标价值的认识,可以产生激励力量。
期望激励理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有: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期望理论表明,恰当的目标会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
目标确定是增强激励力量的最重要的环节。
在确定目标时,要尽可能地在组织目标中能够包含更多农民的共同要求,使更多的农民在组织目标中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把组织目标和个人利益高度联系起来;在确定目标时,要尽量切合实际。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同一目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会有不同的效价;甚至同一目标,由于内容、形式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效价,所以要根据不同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深入地进行思想动员,讲深讲透所要推广的项目的价值,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的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要使期望变为现实,还要求推广人员训练有素,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还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排除不利因素,创造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
11. 农民在何种情况下易于接受农业创新技术?答:根据行为改变理论,分析农民行为改变的过程、动力和阻力、策略与方法,实现农民行为的自愿改变。
农民在以下情况下易于接受农业创新技术:(1)亲眼目睹新技术示范成果时。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所以,成果示范作为农业推广工作的一个程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对某项新技术感兴趣之时。
兴趣是激发、促进行为改变的前提要素,因此,通过适当方法激发农民接受农业创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推广工作开展。
(3)遇见所信赖的推广者时。
同一项创新技术,不同的人去推广,效果不同,可信赖的人(熟人),有名望的人(名人),年长者的话比较易于接受和采纳。
推广人员应广交农民朋友,提高自己水平,成为农民“心中的偶像”。
(4)需要使用该项技术时。
农民乐于“现学现用”,不马上用的知识,学后易忘,效果不好,所以农民培训应注意时效性、“用前学习,学了就用”。
(5)用综合方法推广技术时。
据研究,人们靠听觉所获知识能记住25%;视、听结合记住65%;视、听、做结合记住86%。
因此,推广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示范、参观、操作、讨论等多种形式。
有条件的推广组织,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声音、图像、动画结合,提高推广效果。
(6)推广措施配套时。
动员农民采用农业创新技术,需解决:产前:生产资料、资金投入、基础材料准备;产中:技术指导、关键技术环节;产后:储藏、运输、加工、销售问题。
农民需要“包扶持,包技术,包销售”的(三包)措施配套。
15. 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答: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具备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分别要求如下:1)职业道德要求:热爱本职,服务三农;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勇于探索,勤奋求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2)业务素质要求:A、学科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B、农村社会学知识和社会工作能力;C、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经营能力;D、教育学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E、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总之,推广人员应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农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23. 衡量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说成果质量是影响成果转化率的主要因素?答:一、衡量成果质量通常有五项标准:即成果的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适用性、实用性。
1、成果的创新性是指其创新点在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技术等方面,比已有成果更具有科学先进的实用价值。
2、成果的成熟性是指成果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程度。
成熟的成果应经多年、多点观察、试验、验证,具有重演性,定性-成熟。
3、成果的效益性是指成果采用后,应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其中经济效益是决定成果转化快慢的关键。
有些难以协调三效矛盾,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成果转化问题,就需要一定的政府行为来组织转化。
4、成果的适应性是指成果在生产上的适应范围。
适应性广的成果易转化,否则转化成本高,规模效益差,难以转化。
5、成果的实用性是指成果在应用推广过程中的难易程度。
有些技术,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都没毛病,但操作复杂,要求实施条件苛刻,甚至现有条件无法实现,这样的成果只能作为储备技术。
二、在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中,有的商品化程度高,转化快,容易被推广应用,甚至是“不推自广”的态势,并且采用率高,应用范围广,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而有的却不容易转化,推而不广,甚至会造成损失。
究其原因,是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问题。
那些本身质量不高的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有难度的。
所以说,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影响转化的根本因素,是影响成果转化率的主要因素。
24. 试述我国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现状和发展趋势。
答:我国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现状主要表现在:1、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农户需求。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商品化进程加快,农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农技服务需求与单一的政府农技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投入资金短缺。
投入资金的短缺使得公益性的农技推广体系很难实现其服务功能。
3、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工作环境及待遇不高,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很难吸引、留住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
4、体制管理不顺。
多头管理体制是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下和技术推广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5、服务强度弱化。
近年来,我国乡镇农技机构的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有所冲突,农技推广活动的服务强度弱化,乡镇机构的农技人员的精力被许多乡镇行政事务所分散,业务时间不能保证。
6、推广方式陈旧。
目前的推广方式主要是现场会、试验、示范等小组辅导,以及黑板报,小册子等原始方式,信息传递速度慢,缺乏时效性,无法保证农民对技术、信息的有效掌握。
我国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推广经营服务体系将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完善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机制;2、逐步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推广经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实行股份合作、中外合资、拍卖转制等措施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3、推广经营服务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将进一步完善,面对新形势在心的《农业法》基础上修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使农业推广经营法制化,真正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一部分;4、推广营销将会伴随着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