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
第1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生命科学
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与我们的生存有着密切关系的一门基础科学。
它涉及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业、医学、制药、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关系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成为现代高科技的两大支柱,21世纪将是以生命科学为主导性学科的世纪。
□生命科学发展阶段及其主要手段
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采用描述法和比较法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和记录。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验法成为主要研究手段。
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同时发展。
在微观领域,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在宏观领域,兴起了综合探讨个体和群体、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学。
□生命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的林耐创立“生物分类法则”,制定了生物命名的方法,对生物分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提出细胞学说, 英国的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为生命科学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奥地利的孟德尔用豌豆杂交实验揭示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为20世纪形成的近代遗传学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理论,被誉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将生命科学研究引入了分子水平的新阶段,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7年,英国科学家采用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培育出克隆羊“多利。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被誉为生命科学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从根本上阐明了人类生命活动的遗传学基础。
□我国对生命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2002年,中国科学家绘制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图。
□ 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的研究课题
后基因组学;基因治疗和转基因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脑科学研究等。
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新的疑问
□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生命科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观察和实验。
□显微镜的结构
结构:
1、镜座;
2、镜柱;
3、镜臂;
4、镜筒;
5、目镜;
6、转换器;
7、物镜;8、粗调节器;9、细调节器;10、弹簧夹片;11、透光孔;
12、聚光器和光圈;13、载物台;14、反光镜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步骤
低倍镜观察
调节粗调节器,使物像达到最清晰。
高倍镜的使用
在低倍镜视野中,将所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心→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
调节细调节器,直到物像清晰。
如光线较暗,可调节聚光器和光圈,使视野明亮。
注意点:
①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是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载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②由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时,可用转换器。
物像不清晰只能使用细调节器,不能转动粗调节器。
③物像放大倍数的计算: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物镜长的放大倍数高,目镜相反。
如放大倍数是10×10=100倍,则目镜测微尺每小格代表的实际长度是7微米;
如放大倍数是10×40=400倍,则目镜测微尺每小格代表的实际长度是1.75微米。
显微镜下放大的倍数就是观察到的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④显微镜下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体积越大、视野越小,视野
越暗,此时应先调节聚光器或光圈、使用凹面镜,使视野明亮。
⑤目镜和物镜的区别: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右图中①②为目镜,③④
为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如①),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如③)。
⑥观察到物像时,物镜镜头离装片越近,物镜放大倍数越大。
⑦不同放大倍数下细胞数目的变化:关键看是分布在直径上,还是整个视野。
位于直径上则乘
以或除以前后放大倍数的比值;位于整个视野中,则乘以或除以前后放大倍数的比值的平方。
⑧显微镜视野中污物位置的判断:移动相应的结构,观察污物是否移动
⑨视野中亮度不均匀的原因判断:未放置装片,可能是反光镜未调好。
放置好装片,则可能是
切片厚薄不均匀。
⑩视野亮度的选择:若观察部分与周围环境色差明显,可考虑视野适当明亮,此时用较大的光
圈和凹面反光镜,有助于光线的汇聚。
若观察部分与周围环境色差不明显,可考虑视野适当暗一些
以便于观察,此时应用较小的光圈和平面反光镜。
(二)显微测微尺的使用
1、显微测微尺的种类
①目镜测微尺:一块可放在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中央刻有精确的刻度,尺长5——10mm,分
成50——100小格,每5小格之间有一长线隔开。
安放部位:目镜镜筒的光阑上,注意平放,有刻度的一面向上。
功能:测量物像的大小。
②物镜测微尺:在一块载玻片中央,用树胶封固在一圆形玻片的标尺,尺长1mm,分成10大格,每一大格又分成10小格,共100小格。
每小格为0.01mm,即10um。
安放部位:载物台上。
功能:标定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
2、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
①取下目透镜,目镜测微尺有刻度的一面向下放在目镜中的视场光缆上,并将目透镜放回镜筒。
②将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使刻度面朝上。
将物镜测微尺移至视野中央,按照正确操作低倍镜、高倍镜的方法,调焦至能看清物镜测微尺上的刻度。
③转动目镜和移动物镜测微尺,使两尺平行。
再使两尺左边刻度重合,然后自左向右找出两尺另一次重合的刻线。
分别记录下两条重合线间的物镜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的格数,按下列公式计算目镜测微尺(在具体放大倍数下)每格的实际长度: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um)=重合物镜测微尺的小格数×10/重合目镜测微尺的小格数
④取下物镜测微尺,换上需要测量的玻片标本,即可用目镜测微尺进行测量。
3、注意
①使用显微测微尺,先用物镜测微尺,分别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标定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
实际测量时只使用目镜测微尺。
②视野中目镜测微尺每小格代表的长度低倍镜下要高于高倍镜下。
③目镜测微尺的换算:目镜测微尺每格的长度=两重合线间物镜测微尺的/目镜测微尺的格数×10
算格数原则:算上不算下、算左不算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