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数学下学期知识点及理解练习

高一数学下学期知识点及理解练习


② sin A a , sin B b ,sin C c
2R
2R
2R

sin
A
a
b sin B
c
sin
C
=
2R
④ a : b : c sin A : sin B : sin C
(二)余弦定理: b2 = a2 c2 2ac cos B (求边) cos B = a 2 c2 b2 (求角)
12 1 =4,另一条直角边为8 2
3
S△ABC
=1 48
2
2 =16
2
变式 3、在△ABC 中,若 sin A sin B sinCcos A cosB.
(1)判断△ABC 的形状;
(2)在上述△ABC 中,若角 C 的对边 c 1 ,求该三角形内切圆半径的
取值范围。
变式 3、解:(1)由 sin A sin B sinCcos A cosB
2ac
适用情况:(1)已知三边,求角;
(2)已知两边和一角,求其他边或其他角。
(三)三角形的面积:
①S
1 2 a ha

②S 1 bc sin A ;
2
③ S 2R 2 sin Asin B sin C ;
④ S abc ;
4R
⑤ S p( p a)( p b)( p c) ;
⑥ S pr (其中 p a b c ,r 为内切圆半径)
第 6 页 共 21 页
⑴明确问题属于哪类应用问题;
⑵弄清题目中的主要已知事项;
⑶明确所求的结论是什么.
②抓住数量关系,联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恰当引入参数变量
或适当建立坐标系,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数量关系用数学
式子表达.
③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将已知与所求联系起来,据题意
列出满足题意的数学关系式(如函数关系、方程、不等式).
1.叠加累加法:



,…,
2.叠乘累乘法: ,


,…,
知识点三:数列应用问题 1.数列应用问题的教学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
内容,解答数学应用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有关平均增长率、利 率(复利)以及等值增减等实际问题,需利用数列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步骤. ①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意,达到如下要求:
2
(四)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
r
a
2S b
c
,特别地,
r直
a
b 2
c斜
(五)△ABC 射影定理: b a cosC c cos A ,…
第 1 页 共 21 页
(六)三角边角关系:
(1)在 ABC 中, A B C ; sin( A B) sin C ;
cos(a b) cos c
c
变式 1、解(1)∵ b2 ac, a 2 c 2 ac bc ∴ b2 c 2 a 2 bc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第 2 页 共 21 页
cos A b2 c2 a2 bc 1
2bc
2bc 2
∴∠ A = 600
(2)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sin B b sin 600
12 22 21 2 cos 5 4 cos
于是,四边形 OACB 的面积为
S=S△AOB+
S△ABC
1 2
OAOB sin
3 AB2 4
1 21sin 3 (5 4cos )
2
4
sin 3 cos 5 3 2sin( ) 5 3
4
34
因为 0 ,所以当 , 5 ,
第 7 页 共 21 页
举一反三:
【变式 1】已知数列 , ,
,求 .
【变式 2】数列 中 ,
,求通项公式 .
类型二:叠乘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2.设 是首项为 1 的正项数列,且

求它的通项公式 .
总结升华:
1. 在数列 中,
,若 为常数且 ,则数列
是等比数列;若 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关于 的式子,则数列
,求
【变式 2】已知数列 满足
,而且
列的通项公式 .
类型五: 和 的递推关系的应用
5.已知数列 中, 是它的前 n 项和,并且
,求这个数 ,
第 9 页 共 21 页
. (1)设
,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
(2)设
,求证:数列 是等差数列;
(3)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
总结升华:该题是着眼于数列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解题时,要注意
a
∵ b 2 ac, A 600
∴ b sin B b2 sin 600 sin 600 3
c
ca
2
变式 2、在 ABC 中,A、B 为锐角,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 ,
且 sin A 5 ,sin B 10
5
10
(I)求 A B 的值;
(II)若 a b 2 1 ,求 a、b、c 的值。
3
3
3
∵ 0 A 2
3
3 sin A 3 cos A 3( 3 sin A 1 cos A)
2
2
2
2
3 sin( A ) 6
∴ A 5
6
66
∴ 1 sin( A ) 1
2
6
∴ 3 3 sin(A ) 3
2
6
即 3 sin A sin B 3 .
2
(三)考查三角形形状的判断
32
6
即 AOB 5 时,四边形 OACB 面积最大.
6
变式 2、已知向量 m (a c,b) , n (a c,b a) ,且 m n 0,其中 A, B,C
是△ABC 的内角, a,b, c 分别是角 A, B,C 的对边.
(1) 求角C 的大小;
(2)求sin A sin B 的取值范围.
变式 2、解:(1)由 m n 0 得 (a c)(a c) b(b a) 0 a2 b2 c2 ab
由余弦定理得 cos C a2 b2 c2 ab 1
2ab
2ab 2
∵0C
∴C
3
(2)∵ C
3
∴ A B 2
3
∴ sin A sin B = sin A sin( 2 A) sin A sin 2 cos A cos 2 sin A
(2)通过解数列与其他知识的综合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综合能力.
经典例题:
类型一:叠加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1.在数列 中,

,求 .
总结升华:
1. 在数列 中,
,若 为常数,则数列 是等
差数列;若 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关于 的式子,则数列 不是
等差数列.
2.当数列的递推公式是形如
的解析式,而
的和是可求的,则可用多式累(迭)加法得 .
利用题设的已知条件,通过合理转换,将非等差、等比数列转化为等
差、等比数列,求得问题的解决利用等差(比)数列的概念,将已知
关系式进行变形,变形成能做出判断的等差或等比数列,这是数列问
B=π-(A+C)
sinB=sin(A+C),从而(1)式变为 sin(A+C)= sinAcosC,
cosAsinC=0,又 A,C (0, ) cosA=0,A= , 2
△ABC 是直角三角形。
(2)△ABC 的最大边长为 12,由(1)知斜边 a =12,又 △
ABC 最 小 角 的 正 弦 值 为 1 , Rt △ ABC 的 最 短 直 角 边 为 3
高一下数学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一、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a b c 2R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
sin A sin B sin C
圆半径)
适用情况:(1)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他边或其他角;
(2)已知两边和对角,求其他边或其他角。
变形:① a 2R sin A , b 2Rsin B , c 2Rsin C
∵ 0 AB
∴ AB
4
(II)由(I)知 C 3 ,∴ sin C 2
4
2
由ab c得
sin A sin B sin C
5a
10b
2c ,
即 a 2b, c 5b
又∵ a b 2 1
∴ 2b b 2 1 ∴ b 1
∴ a 2,c 5
(二)考查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在向量与面积上的运用
不是等比数列.
2.若数列有形如
的解析关系,而
的积
是可求的,则可用多式累(迭)乘法求得 .
举一反三:
【变式 1】在数列 中, ,
,求 .
【变式 2】已知数列 中, ,
公式 . 类型三:倒数法求通项公式
3.数列 中, , 总结升华:
,求通项 ,求 .
1.两边同时除以
可使等式左边出现关于 和 的相同代
数式的差,右边为一常数,这样把数列 的每一项都取倒数,这又
构成一个新的数列 ,而 的通项,再求 的通项.
2.若数列有形如
恰是等差数列.其通项易求,先求 的关系,则可在等式两边同乘
第 8 页 共 21 页
以 ,先求出 ,再求得 .
举一反三:【变式 1】数列 中, , 【变式 2】数列 中, ,
类型四:待定系数法求通项公式
,求 . ,求 .
4.已知数列 中, ,
变式 2、解(I)∵ A、B 为锐角, sin A 5 ,sin B 10
5
10
∴ cos A 1 sin2 A 2 5 , cos B 1 sin2 B 3 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