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人的真理》读书报告

《管人的真理》读书报告

组织中的人力资源——读《管人的真理》有感斯蒂芬·P·罗宾斯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

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

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组织中的冲突、权威和政治,以及有效的人际关系开发等方面。

他是一位博学而多产的管理畅销教科书作者,著有《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今天的管理》和《组织评论》。

此次我选择了《管人的真理》一书,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入门读物,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技巧。

全书从招聘、激励、领导、沟通、建立团队、工作设计、绩效评估、应对变革等不同方面介绍了管人的方法,共63个独立小节,简短精悍,轻松有趣,引人入胜,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金句”。

阅读此书,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晦涩难懂,没有科班理论,译者解浩然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斯蒂芬·P·罗宾斯不俗的管人真理。

招聘的真理管理学者詹姆斯·柯林斯这样形容“招聘”: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

本书定位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端写起,以招聘开篇,介绍了8条真理,分别从招聘人员选择、面试技巧、选拔人才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重视员工的行为表现,虽然我们倾向于通过固定的特质对人进行分类,并通过这些特质对他人作出评价,但是特质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人的特征受环境的影响而做出不同方向的变化。

强环境和弱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个人特质并非预测员工未来行为的最佳工具,预测个人行为的最好指标是他过去的行为,在企业招聘中,通过员工过去的行为,我们可以预测出他在未来组织的表现。

面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筛选应聘者的工具,HR在招聘时,一般是先根据简历筛选掉一部分人,对剩下的人进行面试,最终确定录用人选。

有效的面试技巧不仅是组织中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应该掌握的,每一位管理者都有机会参与本部门的招聘工作,有效的面试可以选择对组织有益的员工,满意的同事,友好高效的合作伙伴等。

面试是组织对应聘者第一次面对面的交流,面试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应聘者对组织的印象,有效的面试技巧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被应聘者,甚至影响到录用者的工作体验。

避免无用无效的面试,掌握面试技巧对管理者同样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信息是我们的直接目标。

例如,适时的沉默会让我们得到想要的信息,说话技巧会帮助我们不留痕迹得到想要的信息,面试后及时回顾对话做出适当的评价等。

招聘是为企业选用合适的人才。

如何定义“合适”一词呢?员工对组织忠诚、员工能力与职位相匹配、员工的加入会让组织变得更好等。

录用有责任感的人、录用认同企业文化的人、对录用者进行组织化改造。

社会化的工程可以让局外人变为在积极人,并调教员工的行为以使其更符合管理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精英人才的招聘,不仅是企业对应聘者的选择,还是应聘者对企业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双向选择。

应聘者要明确自身优势,以便在竞争者中保持竞争优势。

企业想要录用更加优秀的员工,也要加强自身的招聘优势,提高同等竞争下对员工的福利待遇。

更优秀的员工会让组织发展更好,更优秀的组织才会吸引更优秀的员工。

双赢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激励员工积极性,建立合理绩效评估体系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在第二篇章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员工缺乏激励,那么错不在员工,而在管理者和组织!员工缺乏激励,往往是这五个环节出了问题:没有甄选到合适的人才;组织目标不明确;绩效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组织的报酬体系无法满足员工的要求;员工对评估和报酬体系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

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自始自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是成功的关键。

尊重员工合理的升职需求、加薪需求、发展需求。

如何让建立员工满意的激励体系呢?一是让员工相信他们的努力得到管理者的认可,二是高的绩效评估能够带来相应的组织报酬,三是员工得到的报酬是他们所期望的。

书中第十条真理:高生产率带来高满意度。

与以往的认知相反,并非高满意度会增加产出,快乐的员工不一定是高产出、高绩效的员工。

事实是,尽管满意度与生产率之间可能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相当微弱,更有可能是生产率的提高引起了满意度的提高。

这与我们的日常认知完全相反,高产出带给我们的成就感,会增加我们的满意度。

现实中人人皆知的常识不一定是真理,尤其是在管理中,管理不能完全依靠经验判断,管理是一门科学,其理论必须建立在对实践的科学把握之上。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这样描述绩效的重要性:你不能衡量它,就不能管理它。

绩效评估与薪酬体系息息相关,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引导员工行为、培育企业价值观、合理分配所得有重要作用。

那么建立怎样绩效评估体系才是最有效的呢?我们把第八篇的问题在这里一起探讨一下。

书中第46条真理指出:财富“1000强”中接近90%的公司都使用360度评估方法。

360反馈体系认为,绩效会随环境发生变化,个体在与不同的人相处时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通过从接触对象处收集反馈信息,可以大大提高绩效评估的可信度。

因此,员工的绩效表现通常有多种行为组成,不同对象观察的角度也不同,多重评估可以帮助管理者更为全面地掌握行为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绩效评估数据的质量。

招聘阶段为组织选拔了合适的人才,为了让新入职的员工更快的融入组织,入职前的小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充分发挥员工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组织带来更好的发展呢?这离不开合理的薪酬体系。

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固定薪酬和变动收入相结合的薪资分配体系。

斯科福公司现行的薪酬体系由固定薪酬(即月工资)和变动收入(即考核奖金)两部分组成,固定薪酬是采用行政等级工资制,每年发放15个月,逢春节、五一、国庆发放双薪。

变动收入多是在每年春节发放一次年底“红包”,“红包”数额为2—3月的固定薪酬,具体标准由集团领导会议讨论确定,与个人绩效关联度不大,与团队绩效和企业绩效没有关联。

这样的薪酬体系,稳定性有余,但激励性不足。

合理的薪酬体系要在稳定员工的前提下,充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在对薪酬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战略,使薪酬战略与经营战略匹配,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吸引和保留人才,提高企业绩效。

选择合理选择岗位评估体系,可以聘请咨询公司加入到评估中,咨询公司作为“外脑”参与评估,提供了专家建议,防止内部人员评估时容易将职位与任职者关联考虑的倾向,减少了人为操纵。

在薪酬市场调研中,要注意将企业内部职位与市场职位进行准确匹配,针对每一职位分析该职位上所有公司的所有在职者的基本工资、津贴、固定奖金、浮动业绩奖金,以及全年现金总收入等各薪酬构成成分,使得薪酬市场定价的数据来源更为全面和具体。

薪酬实施过程中,要保证充分的沟通,让员工理解薪酬体系的建立标准和方法,将公司对每一岗位关注的价值点告诉员工,更有利于员工对薪酬体系作出客观评估,提高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消除疑虑。

沟通让领导更有方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相处模式,良好的沟通模式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最终会促进组织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良好的内部沟通有助于企业将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发展目标等重要信息传递到每个员工心中, 同时, 通过双向沟通反馈, 及时了解到个人及群众的想法观点, 有助于提高企业凝聚力, 更好的完善员工间的工作协调配合, 革新企业决策制定过程, 做到群策群力与时俱进。

“听到只是表示接收到了声波的振动,而倾听才是去理解听到的东西”。

学会倾听是建立良好沟通模式的第一步。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7种主动倾听的技巧:保持眼神接触;点头表示赞成,并适时作出恰当的表情;避免做出心不在焉的动作或姿势;提问;复述;避免打断说话人;不要说的太多;在说者和听者两个角色之间自如转换。

作为一名主动的倾听者,我们应该学会去理解说话人想说什么,倾听要尽量客观,不要打断对方的讲述。

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内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绩效等内容准确的传达给每一位员工, 并且积极引导他们为企业发展而努力, 同时注重员工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目前, 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在传达信息方面效率很高, 但在员工信息反馈的重视与收集, 以及建立良好的双向交流机制方面尚有欠缺。

职工较管理者而言, 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顾客, 了解顾客更多真实意见, 因此管理者必须有效的进行员工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不仅包括信息的事实内容, 还应同时记录员工的情绪, 可以借助会议、专题小组、录像、录音带、电子邮件、内部通讯、公文、通报等渠道进行员工反馈信息的收集。

同时应鼓励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交流。

实行管理者开门办公, 员工随时可以进入管理者办公室, 进行交流与沟通。

了解员工需要企业提供何种支持以及投诉与抱怨的主要内容。

管理者是否掌握了沟通技巧对沟通的有效性产生最大影响。

沟通部门的战略地位及对企业发言人的公关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强有力的数据分析, 管理者的“倾听”途径日益丰富, 双向沟通实时互动已成为趋势。

在现代社会中,沟通渠道越来越多元化,面对面交流不再是沟通的唯一选择,我们可以发邮件、电话、微信、备忘录等等,如何在众多的沟通渠道中选择适当的那一个呢?第29条真理中,作者引用研究结论,“沟通渠道在传递信息的能力上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同时处理多路信号,便于及时反馈,非常个人化”。

管理者可以通过丰富度较差的渠道传递常规信息,但是非常规的信息,则需要通过丰富度较好的渠道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也就是说,选择何种渠道取决于信息是常规的还是非常规的。

行动比怨言更有力量,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员工会更加看中你的行为,而不是言语,他们会观察上级怎么做,然后对上级的行为进行模仿或者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当言语和行动出现分歧时,人们更注重行为。

言行不一致会严重影响管理者通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只有对上级信任的员工才会更容易被领导,如果员工信任某个管理者,员工就愿意尽全力工作。

一般来说, 单位职工对领导干部的好恶直接影响对领导干部言行的好恶, 即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高低直接影响沟通协调的效果。

以自己的个人魅力让人信服, 能够创造出融洽的沟通环境, 如果领导干部一味依靠自己的权力影响力, 独断专行, 势必无法形成沟通的效果。

诸多实践中的实例表明, 运用命令、压服等手段处理矛盾, 往往压而不服, 不仅不能化解矛盾, 反而易激化矛盾。

注重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 坚持耐心的说服教育, 往往能增进共识, 消除隔阂。

所谓沟通协调, 沟通在前, 协调在后。

沟通与协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沟通是协调的前提条件, 协调是沟通的目的。

如何沟通?首先要明确沟通的对象、沟通的内容, 了解被沟通人员心理, 然后拟定完善的计划并实施, 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沟通艺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