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意境的审美预览: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意境的审美正文: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

在文学范畴,意境就是抒情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中国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呢?具体说来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妙就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层面。

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意与境浑的情形美我们看《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既有对春晓美景的赞美,又有对花残春短的惋惜。

这复杂而微妙的审美感受被诗人巧妙而完美地编制进诗的意境里,使人读了玩味无穷。

不管是“赞春”还是“伤春”都是作者心中之“意”与心中之“境”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我们来看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虽未直述李白与孟浩然如此告别,也未直接抒发二人感情有多深,然而,通过烟花、天际、孤帆、碧空、江流这一些意象却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丰富的间接的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的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如何深沉。

正是这直接意象及其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诗的意境,并在这意境里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

虚与实、意与境的结合能产生超越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意境的无穷韵味也是在虚实相生意境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因为这种种结合和韵味中国文学艺术才有超越其文字本身的境界,才能透过文字给读者创造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

浅论意境的审美特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①意境作为“意”与“境”的交融,其无穷的韵味成为我们品位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等多种别名。

②明朝陆时雍说: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有韵则雅,无韵则俗。

有韵则响,无韵则沉。

有韵则远,无韵则局。

”③由此而看,“韵味”的确是一部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

意境的韵味无穷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上表现的尤为典型。

请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李商隐写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的。

他没有着力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却将笔墨用在了二人相聚时的情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寥寥数字,却将我们带入一个烛光朦胧的温馨的意境。

桔黄、朦胧的烛光中,夫妻二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家常般聊着当日身居两地,夜雨戚戚,望穿秋水的时候。

一份相思,更显得情深意长了。

简单的意境,而其中滋味,却是无穷无尽,让人感动之余也不禁凭窗怅然了。

再看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满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景凄凄,情何以堪?一个“千里”,既是现实中的距离,又是那飘渺抽象的距离。

天人永隔,何况两地千里!闭上眼睛,只有千里孤坟,茫茫蒿草。

月光如练,一个是沧桑悲然、满眼凄苦的丈夫,一个是面容恬静、巧笑依昔的妻子的幻影,十年来的相思、坎坷,千言万语,相顾无言。

此情凄凄,此恨绵绵,让人愁思百度,肝肠寸断,也惟有潸然泪下了。

此情此境,古往今来,谁人能说尽其中滋味!意境的韵味无穷,不仅仅是限于中国的古典诗词。

可以说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以其意境的那种无论何时去品,无论品过多少遍都回味无穷的韵味来打动读者的。

甜,让人合书几日都眉眼含笑;苦,让人泪流满面都无以宣泄心中的抑郁,从此触景思愁,满目怅然。

霍达的一部《穆斯林的葬礼》不知让多少人流尽泪水。

然而,其情节构思也并非有什么独特之处。

我想那就是意境的魅力吧。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是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已经是如此唯美,而滋味却是这般凄苦悲凉。

天上新月依旧,地上却唯剩孤雁。

那虚幻飘渺、如丝如缕的岂只是琴声,更是一份相思,一声哀叹。

每每抬头望到天上的一弯新月时,我脑中总是浮现出一只孤雁在那飘渺无际的夜空呕哑徘徊。

此种滋味,是永远萦绕于心了。

“春天把花开过就告别了,”④“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⑤意境就是如此简单而真实,而其中韵味,却是抽象、妙不可言的。

就像一杯香茗,满室清香,你却触不到、抓不到。

呷口香茗,唇齿留香,清心彻肺,它溢于胸,却无法言于表。

也许这也正是韵味的醉人所在吧。

参考书目: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③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④选自《泰戈尔诗选》⑤选自《泰戈尔诗选》试论文学意境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学形象的形态,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一意境的产生意境之所以在中国形成有其独特的文化根源。

首先,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成为意境产生的温床。

中国发源于大河沿岸,农业文明较为发达,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中国不必过多的同本地域以外的文明进行沟通,进行交流。

由此,使得中国文化交之地中海沿岸外倾性文化而言,更重视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内倾性文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更侧重于对事物整体的把握、体味和领会,为意境的形成和发展提┝颂跫?lt;br>其次,农业文化对自然对山水的亲和性成为意境产生的摇篮。

农业文明必然要依靠自然,依靠山水地得以发展,这就使得中国人对自然山水产生特殊的感情,眷恋、依恋,将自己的感情纵于山水之间,而文学表现自然和山水,就会引发人们的感情,甚至比直接表现人们的感情更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和认可。

再次,汉语具有非机械性和非分析性的特征,这就使得使用汉语对事物进行表达时,可以生成丰富的意义,使得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儒、道、佛思想为意境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在中国,儒、道、佛思想总体上总是共同发展而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三种思想中都强调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体味、感悟,强调通过自己的想象而明白事理不重视对世界进行逻辑的分析。

二意境的特征意境在表现上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

比如,《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首诗的色调明亮,但在明亮的色调中显示出一种孤独的寒凉。

第一句中的“独”字加上第二句中的“月亮”“水”“天”的三者映衬,使人感到明亮的月亮中映出了人的孤单。

而末句“风景依稀似去年”让人想象清亮、清纯、清美的同时,不禁想到前一句的“同来望月之人”,顿时,生出了无限的感慨。

而在结构上,意境表现出了虚实相生的特征。

以洛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日人已没,近日水犹寒。

由“水犹寒”体味出,已远去的日子中,壮士的豪情。

虽不直接描写,但,又饱含了作者自己的壮志豪情抑郁难伸的感慨,将昔日的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怀古抒怀。

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则最能体现意蕴的美。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比如《红楼梦》中黛玉焚题过诗的手帕时,先是冲着火盆点点头,而后将手帕扔入其中。

这一点头,让人产生多少情感。

黛玉的心在点头之间碎了,担又似乎表现了黛玉一生的解脱,又似乎表现出黛玉在手帕的留毁上,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后,下定的决心……黛玉的这一点头,蕴含了不尽的感情。

再如,黛玉死时说:“宝玉,你好……”一句没有说完的话足以让人泪下,黛玉对宝玉的爱,对宝玉的怨,对自己的经历的感伤,都在这句话中体现出来。

同时这句没有说完的话,又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猜测,又好像使读者的眼前闪现出宝黛的点点滴滴。

三意境的引人入胜之处意境之所以引人入胜,是由于它自身的不确定性,使得每个人面对同一事物,同一文学作品时,产生出自己独特的体会,由自己的经历,体味出触动自己的感情。

比如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天凉好个秋”没有一个字说愁,却道出了生活的艰辛,使得经历过愁苦的人产生感慨,还说什么呢?能说什么呢?真是“天凉好个秋”!透过话语,一个生动的形象,也许是别人,也许就是自己,显现眼前,微笑中带着些许苦涩。

而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让人想起了与人相遇的无数瞬间,短暂却美好;但,也许有人会把它看作事态的严凉。

而意境的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此。

……意境是博大的,是体会多于言传的,只要用心体会,便会发现意境的美。

参考书目: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隋唐五代部分、第四卷宋辽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论文学意境的审美情趣文学意境有三个表现特征: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三是韵味无穷。

其中,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

而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则集中体现在“韵味”二字上,所谓无穷的韵味,正是指文学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一篇美文,其意境的审美特征,可以体现在情、理、意、韵、趣、味等多个方面。

一篇具有韵味的文章,可以让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