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


• 3、物我情融
“物我情融”就是采用移情的手法而形成的审美境 界。在古代文论中所说的:“体贴物情,物我情 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然之物本来是无情 的,但是它们在情态、色调上好像具有了人的性 格、情感。
二、审美意象的特征
• 1、哲理性(本质特征) • 2、象征性(表现特征) • 3、荒诞性(形象特征)
• 多愁善感而又有过一些阅历的人可能把 它理解为一种人生的悲剧。白天你被人 当作一道风景,晚上你又装饰了别人的 梦,无论如何,你永远总是别人的装饰 品,何其可悲!
意象解读
文中出现了四个物体意象和一个精意 象,以及一个隐含的意象:桥、楼、 明月、窗子。依次展现在读者面前, 构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意象结构。
庞德《地铁车站》
• 原诗: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译文: 在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赵毅衡
1、哲理性
• 审美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这种表 意之象所表达的意义,本质上是人们对 世界、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这构 成了审美意象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哲理性。
2、象征性
• 审美意象除了要表达抽象的观念具 有哲理性之外,还具有象征性。象 征最初的意义说明,具体的象征物 的功能并不是代表它自己,而是为 了引导出一个情感的世界。
意象解读
《断章》中复合意象的组合靠的则是意象之间内在 的逻辑联系。诗的第一节“桥上”与“楼上”本不 相干,而在“看风景”时产生了联系;第二节也是 如 此,“你的窗子”与“别人的梦”各不相干, 而在“装饰” 时产生了联系。两节又凭时间(白 天与晚上)和内在的递进关系组成一个复合意象。 这样的组合既不露痕迹、浑然天成,又充分体现了 意象派所追求的诗的“纯度”,令人拍案叫绝。
通过梦的意象来曲
折地释放,这就定
下了全诗的基调。
含蓄而节制的情感

表达,在富于古典
韵味的意象下,欲
语还休,正如少年
纯洁的春梦,拨动
了桥下的水,窗外
的风。
• 桥下流水,月影衬 水,小窗映水。因 为水流逝性的特点, 被赋予了哲学境界 中的时间向度。暗
示着青春难再,韶 隐含意象——水
华易逝。又因为水 的连绵性的特点, 被赋予了抒情意境 中的空间向度,隔 江千万里,忠贞永 不易。
• 这首诗的所有美与意境正是由诗中微妙的 关系所孕育而成的。
• 物与物 • 景与桥 • 桥与楼 • 月与窗
结语
• 卞之琳的《断章》却是通过 “你”“桥”“风景”等几个意象的不定组 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蕴涵人生哲理的别样 风景图,总之, 读《断章》这首诗,犹如欣赏 一道风景, 欣赏一道世界万物和谐之美的永 恒风景。人们可以在这道风景中看世间百态, 也可以在这道风景中感自然流韵。
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概念及构成 ◇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 审美意象的分类
• 康德提出的最高审美范畴和中心概念叫做: “Asthetische Idee”,朱光潜先生根据这 个概念的希腊文本意,翻译为“审美意 象”,并把它看成是与典型、意境处于同 样地位的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
• “审美意象”是一种“借助于想象,追踪 理性”,能把某种“理性观念”作最完满 的感性显现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的 表现力已达到一种“最高度” (Maximum),即最高范本、最高理想的境 地。
乐观向上而又洞察人生的人则可能从中 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为装饰”即无 论自觉与否都可能发生的种种相互依存 的关系。若非如此,人类怎么生存?社 会如何存在?这实在是一个太深刻的主 题。
桥无疑具有连接的
功能,更是跨越心
灵的传统象征物。
起笔将人放置在这

样的语境中,自然
能荡开读者的神思,
充满了对叙事延伸
• 名词“crowd”带来的意象体现了该诗 的场景, 即拥挤的出站人流。
• 第四个名词“petals”不仅牵动了读者 的视觉意象, 而且它还具有隐喻和象征 的文体功能。此处, 庞德把花朵的美丽、 赏心悦目等特点影射到在潮湿烦闷的 车站中让他眼睛为之一亮的少女的脸, 小孩的脸, 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 “bough”与“crowd”也构成对应关系, 起着烘托“petals”的作用。“black” 和“wet ”不仅修饰“bough”,也修饰 上文的“crowd wet”对应上文中拥挤的 人们大汗淋漓的脸, 或水汪汪晶莹透亮的 眼。而“black ”照应的则是上文面孔 的忽隐忽现。
显美丽, “黑枝”更令人反感。
卞之琳的《断章》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意蕴亦十分丰富,堪称小诗表 现复杂主题的典范。不同的读者从不
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 初读此诗时,觉得这是一首很奇妙的爱情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暗恋你的人却在楼上看 你,可你毫无觉察;到了晚上,你又成为他 (她)的梦中人,爱之弥烈,你当然更是一 无所知。也许你不知道自己被爱,他(她) 又羞于启齿,人生难得一知音,一场可能刻 骨铭心,可能不再的爱就这样在茫茫人海中 悄然错过!也可能,这只是楼上人柏拉图式 的单恋罢了。总之是一出美丽的悲剧。
的期待。
小楼是一个充满 了悬置感的意象, 象征着女性的守 望等待,而窗子 会起到适当的阻 隔和敞开的作用, 半羞半涩的空间 阻隔,反衬了主 人公的暧昧和含 蓄。
小楼
• 月在最后的出现
就使得整个画面
充满了气韵生动
感。月色使互看


风景的男女,笼
罩在非现实的幻
象中,自然引发
了其后的精神意
象——梦。
• 压抑的情感,只能
符号式意象
一种是抽象型符号式意象:一 般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视觉 艺术中比较发达,而在语言艺 术中比较少见。
一种是具象型符号式意象: 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 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的, 不论在哪一门艺术中都是 符号式意象的主要形态。
意象审美模式 文本分析
1. 庞德《在地铁车站》
2. 卞之琳《断章》
•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意象 迭加。将比喻与所修饰的意象直接连在 一起, 中间省去了联接词, 这样就使全诗 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 这首诗上、下两组形象相对应—— 即 “幽灵般的面孔”和“黑枝上的花瓣”。
• “花瓣”不是在嫩绿的枝条上, 而是 在“湿漉漉的黑枝上”,花瓣的鲜艳 与枝条的黑色形成反差,“花瓣”更
提出概念:1、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 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 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 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2、康德指出,“审美意象”是指想象 力所形成的某种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 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能由任何明确的 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 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 以理解的。
3、荒诞性
• 审美意象的荒诞性可以从两个 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指形象的荒 诞;另一方面指生活情理的荒诞。
四、审美意象的分类
• 寓言式意象: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 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寓言式象征意象 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 符号式意象: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 意象。它以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 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 《断章》的意象设置,让人体会到古典诗意 的气韵流动之美。整首诗风景如画,而人又 成为画中一部分,人与景,主体与客体是交 融与共的关系,也是互为言说的关系。静默 的风景和飞扬的心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处 处体现着诗人情感的浸染和灵动。主体与外 物的和谐共生,还启示着作者向往一种自然 的存在状态,经历了意象的沟通,梦境般的 心灵交汇,渴望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彼岸。
审美意象的构成
• 1、情因境生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理论家们常常以“感物” 作为诗情勃发的原因。诗人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情 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物境,突有所悟, 诗情满怀,于是,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 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审美意境 产生。
• 2、移情入境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情感是诗歌的核心。” 由 于中国社会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存在所谓 的多愁善感、思虑深重的忧患意识。自然灾害, 诸侯纷争,外族入侵,以及个人荣辱、进退等, 都不能不使诗人忧心忡忡,同时,在生活中,风 花雪月,人情世态,处处脱不了悲愁的缠绕。因 而,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接触外界物境, 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又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 它们抒发出来。这样,客观景物就带上了诗人的 主观情意。
译)
意象分析
• 名词“apparition”牵动的是视觉意象 和触觉意象, 一幅光与影的组合画卷: 车站灯火忽明忽暗, 人影如鬼魂, 如幽 灵, 稍纵即逝, 朦胧而又神秘。
• 名词“face”是“apparition”的载体, 是混乱、嘈杂、拥挤的地铁车站中的 亮点, “apparition ”衬托出的“face”, 犹如污泥中的荷花, 达到了欲扬先抑 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