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关于斜视诊断和治疗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讨论
关于斜视诊断和治疗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讨论
部分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幼年有头 位倾斜代偿,保持一定双眼视,年长 后可出现复视。在排除了获得性的病 因之后,仍应诊断为先天性麻痹性斜 视。
共同性斜视:
– 儿童发病初期,复视——单眼抑制,经过短 暂。
– 间歇性斜视。 – 急性共同性内(外)斜视,成人或大龄儿童,
复视不消失,视标距离越远复像距离越大, 各个方位均相等,眼球运动无障碍。
– 垂直复视合并水平复视:诊断麻痹的 垂直肌应观察垂直方向的复像距离在 哪个方位最大。
右眼外直肌麻痹
右眼内斜视。水平同侧复视,向 右侧看分离最大,周边象属右眼。
右眼上斜肌麻痹
右眼上斜视。垂直复视,向左下 方分离最大,右眼象在周边。
Hess屏和Lancaster屏检查法 – 原理:用红绿眼镜分离双眼,红灯、绿 灯二个投射器,分别刺激双眼的黄斑中 心凹,红光为右眼戴红镜片所见,绿光 为左眼戴绿镜片所见。
– 可能发生弱视眼的连续(废用)性外斜。
四、治疗方法中的一些问题
1.集合训练(笔尖训练)治疗
经过观察,认为对控制眼位无效。 诱发过度的自主性集合,但不能改善融合功能。 患者通过自主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控制眼位,
可诱发假性近视,产生视疲劳。当患者年龄渐 大,调节与集合能力减低,视疲劳更加明显。 手术:在术中过矫,或因集合掩盖了实际的斜 视度,使手术低矫。 主张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不使用集合训练。
受限,容易形成单眼抑制和弱视,特别 是发生在生后早期的,在诊断明确后尽 早手术,对防治弱视有利。
后天性:发病早期应进行全面检查,寻找 原发病因,进行治疗。此期麻痹肌的功能 可能有部分恢复。6个月后根据斜视恢复 的情况决定是否手术。过早进行手术可能 因病情尚未稳定不能获得肯定的效果,影 响再次手术效果。
2.外直肌超常(长)量后徙
从眼运动生理的角度看,不利于双眼共同运动。 新的外直肌止点超过了眼球的功能赤道部后,其 收缩仅起到将眼球向后牵拉的作用,而眼球的外 转将会受到限制。术后可出现外转受限,甚至向 侧方注视时有复视。
术前有在侧方注视时斜视度减小(侧方注视的非 共同性),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更加容易产生 外转受限和复视。
多数人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所有内斜视患者不加选择的一律施行手 术矫正,在调节性内斜视中是不恰当的。
– 有些患者裸眼视力尚好,不愿戴镜,手术可 获得暂时的正位,但破坏了正常的调节-集合 的关系,可有视疲劳。
– 年长后需要配镜时,眼位又可能偏斜。
3.间歇性外斜视:最佳手术年龄一直有争 议。
Parks和Knapp等:早期手术。当间歇性外斜视已 确诊,而外斜视逐渐发展时即应手术。4岁前手 术对儿童的双眼视觉的恢复比4岁后手术更好。 延期手术会加深抑制程度,减小融合范围,手术 的失败率更高。
– 双眼黄斑中心凹为视网膜对应点,其视 觉方向与眼位相符,所以内斜视为交叉 复视,外斜视为同侧复视。
右眼外直肌麻痹
右眼上斜肌麻痹
两类检查方法的原理不同,不能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结果,否则会得出 错误的诊断。
3.复视的可能原因
麻痹性斜视:
– 先天性:通常有代偿头位, – 后天性:以复视为主要症状。
体视。
不具备这些条件,早期手术并不能 获得理想的双眼单视,还有可能形 成微小斜视,单眼抑制和顽固的弱 视。
针对不同类型斜视和不同的患儿有 相应的手术适应证。
儿童双眼视觉的发育与视锐的发育 是相伴随的。
– 早期研究:婴儿的双眼视觉发育开始 于生后4个月。
– 敏感期在1~3岁。 – 成熟期约在5~7岁。 – 9~11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
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在4岁手术较大龄组能够获得 更好的功能预后。
最近的调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的双眼视觉 恢复与发病年龄有关,与手术年龄无关。出生 早期发病的儿童虽然早期手术,术后双眼功能 仍较发病较晚的儿童差。
发病机制:融合功能发育不全。 用双眼视觉功能监测斜视的进展,当立体视受损,
关于斜视诊断和 治疗中常见问题
的讨论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吴晓
斜视是儿童中多发的眼病之一。
近年我国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飞速 发展。
基础和临床研究
MRI研究发现“pulley” 斜视的数字化模型 探讨共同性斜视的病因 斜视患者双眼视觉损害的规律 融合功能发育不全是间歇性外斜an及von Noorden等:延期手术。对 视觉尚未成熟的儿童行手术,术后过矫可能大,连 续性内斜视引起弱视和丧失立体视。
研究表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远、近立体视功能 的损害程度不同。发现近立体视保存者占98.5%, 远立体视保存者仅占16.7%。患者看远的融合功能 最早丧失。
对于斜视手术的效果评价:
– 眼位的矫正, – 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有关斜视手术的报告重视了这点,还有许 多相关的问题尚待研究。
已有完整的斜视检查方法,应向广大基层医院推 广。
制定全国统一的诊疗规范,使用规范化的诊断程 序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提高对斜视的诊断和治疗 水平。
谢谢
2005 - 4
内直肌:有同样的问题。
– 报告用测定眼球轴长计算功能赤道部的位置, 以此设计内直肌后徙的最大量。
但并不是所有内直肌都能够后徙6~8mm。
– 应结合患者的内斜度,远视程度,AC/A比率, 年龄及内直肌止端的位置综合考虑内直肌的后 徙量。
合理的手术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眼位的矫正, 还应该考虑眼球运动的共同性。
– 斜视性弱视治疗后,抑制和异常对应消除。
二、早期手术的意义和适应证及 手术时机的确定
重视儿童斜视弱视的早期干预。 斜视手术规范已完成,早期手术成功率增加。 斜视儿童手术的年龄普遍提前,增加了获得完善
的双眼视觉的机会。 由于斜视的根本病因尚未确定及这一疾病的复杂
性,对于影响预后的诸多因素在儿童早期尚不能 肯定,使得早期手术的预后更加不肯定,再次手 术的机会较高。
融合功能减退,斜视越来越明显,或变为恒定性 外斜视时,应尽早手术。
术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双眼视觉状态,以了解其 术后的转归。
对暂时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非手术疗法。如: 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调整调节与集合的关 系,稳定眼位,使患者尽早具备手术条件。
4.麻痹性斜视 先天性:一条或多条眼外肌麻痹,运动
掌握各种不同类型斜视的临床特点, 掌握斜视的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熟悉 这些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才能作出正 确的诊断。
(一)斜视度
调节性集合引起眼位变化。
间歇性内斜视:看远正位,看近内斜视; 或注视近距离的调节视标时才出现内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遮盖后、看远处6米或更远目 标、强光下才出现外斜视,而看近时正位。 单眼视力较双眼视力好:
当外界的不同目标落在两眼的中心凹, 视觉中枢接收不同的像,无法将其融合 成单一像,引起视觉的混淆(confusion)
2.复视的分析方法 复视像检查
– 原理:戴红镜片分离双眼,光源分 别刺激注视眼的黄斑中心凹和斜视 眼中心凹旁的视网膜,内斜视引起 同侧复视,外斜视引起交叉复视。
– 分析复视像:复像分离最远的方向为 麻痹肌作用的方向,周边物像属麻痹 眼。
㈠手术时机的确定
最佳的治疗时机:是临床斜视学家研究的 课题。
目的:恢复或重建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 建立正常双眼视觉的条件:
– 1.双眼视力相近或者相等, – 2.具有双眼同时注视同一目标的能力, – 3.眼外肌正常的协同作用, – 4.具有正常的视网膜对应, – 5.具有完善的融合功能:同时视,融合,立
制的主要因素 对斜视这一疾病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临床工作
本专业疾病诊治的统一和规范化的标准:
《弱视的定义、分类、疗效评价标准》 《斜视的分类》 《斜视疗效评价标准》
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 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斜视诊断和治疗中的 常见问题
一、掌握斜视的检查方法,正确诊断不同 类型的斜视。
早期发病的斜视患儿由于早期的双眼视 觉的发育受到了阻碍,尽管在出生后6~ 8个月进行手术,但仅能够达到通过 Worth四点试验,有粗大的立体视和周边 融合,或最终为微小斜视。即亚正常的 双眼视觉。
1.先天性内斜视:
– 在出生后6~8个月进行手术结果与在2岁时手 术的患儿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
– 一旦能够双眼交替注视,说明双眼视力相等或 相近,斜视度稳定,即应手术,以期获得亚正 常的双眼视觉。
– 国内外文献建议的手术年龄为18个月龄。
其他类型的后天性内斜视,发病时间较 晚,双眼视觉得到一定的发育,术后有 可能获得更好的功能结果,因而强调早 期手术,但应去除调节因素。
2.调节性内斜视:
– 内斜视合并远视:均应戴全矫镜观察。戴镜后 内斜度可能完全消失或减小,即为屈光性调节 性内斜视或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根据戴镜残留 的斜视度进行手术。
多数人认为应尽快提高弱视眼的视力,使之具 备建立正常双眼视的条件后,尽早施行手术矫 正眼位。
美容正位的应择期手术。
– 先行手术,术后双眼视力不等,仍不能建立完 善的双眼视。
– 术后治疗弱视还要继续遮盖单眼,不利于双眼 单视的建立。
– 手术后从外观上认为患儿的斜视已经治愈,不 再继续随诊,贻误了弱视的治疗。
– 常合并弱视,如不及时配戴远视镜,非调节因 素增加,可发展为非调节性内斜视,弱视也未 得到治疗,贻误治疗时机。
– 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高AC/A。看近 斜视度大于看远斜视度,AC/A比率>6。
• 缩瞳剂:副作用,多数患者不能坚持。 • 双光镜:渐变多焦点镜片可替代,减少患者
看近时使用的调节及其诱发的集合作用。 • 无效时应及时手术。增量内直肌后徙术已被
有关不同类型斜视的最佳手术年龄 的研究,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 行前瞻性的、随机的对照研究,以 获得有说服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