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征求意见稿)山东省交通运输厅2009年12月目录前言 (1)第1章内河航运现状及评价 (3)1.1 航道和港口现状 (3)1.2 总体评价 (6)第2章内河水运量发展水平及船型预测 (9)2.1 发展面临形势和需求分析 (9)2.2 运量预测 (10)2.3 船型预测 (11)第3章发展目标 (13)3.1 规划期发展目标 (13)3.2 远景发展目标展望 (14)第4章内河航道布局规划 (15)4.1 规划原则 (15)4.2 分层次布局规划 (15)4.3 京杭运河发展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 规划远景展望..........................................................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港口布局规划 (23)5.1 规划原则 (23)5.2 港口布局规划 (23)第6章支持保障系统规划 (26)6.1 助航标志及监测系统 (26)6.2 航道服务设施 (26)6.3 安全监控管理与应急救捞指挥调度系统 (26)6.4 港航管理信息系统 (27)第7章环境保护 (28)第8章政策措施和建议 (29)附图附图1、山东省矿产资源分布图附图2、山东省内河航道现状图附图3、山东省主要内河港口规划布局图前言内河航运是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具有投资省、占地少、运能大、运价低、污染轻、安全性高的技术经济特点,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历史上内河航运业的兴起和发展,曾带动了沿河经济的繁荣。
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河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度弱化。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九五”以来,国家和山东省提高了对内河航运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山东内河航运重新焕发了生机。
经过集中综合整治,京杭运河已成为山东省连接长三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黄金水道。
但随着内河运输量的不断增长,山东内河航运资源利用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运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内河航运的健康快速发展,与其它运输方式或内河航运发达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1997年批复的《山东省内河航道及港口布局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山东内河发展的需要,亟需修订完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山东内河航运发展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航运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使内河航道向高等级化、标准化、网络化,港口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特制订《山东省内河与港口布局规划》。
规划范围为山东省具备发展内河航运条件的航道。
考虑到2008年内河航运受东调南下工程断航施工影响较大,不具有代表性,规划基础年定为2007年。
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2020年,对2030年作远景展望。
第1章内河航运现状及评价1.1航道和港口现状1.1.1航道现状2007年底,山东内河等级内航道总里程为2182.7km,通航里程为1012.2km,占全国通航航道里程的0.8%,占全省河道总里程的2.7%。
通航航道中,三级航道252.6km,占25%;四级航道7.4km,占0.7%;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所占比例为25.7%;高等级以下航道占74.3%。
现有通航船闸4座,在建船闸2座,均为二级标准船闸。
2007年,山东省内河货运量完成5521万吨,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5.77%,较“九五”期末增长近7倍。
表1-1山东省主要通航内河航道现状表1.1.2港口现状2007年底,山东省内河港口泊位共411个,主要集中在济宁和枣庄地区的京杭运河主航道及主要支流航道沿线,泊位通过能力为4457万吨,吞吐量完成5447万吨。
表1-2山东省内河港口现状表1.1.3运输船舶现状2007年底,山东全省注册船舶总艘数为14856艘,净载重吨为575.5万吨,其中货船3593艘,160万净载重吨,平均446吨/艘,占货运运力的27.9%;驳船10395艘,415万净载重吨,平均399吨/艘,占货运运力的72.1%;拖船878艘,总功率174487Kw,平均198.7Kw/艘;。
1995年、2000年和2005年船舶的平均载重吨分别为97吨/艘、165吨/艘和250吨/艘,2007年达到430吨/艘,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明显。
1.1.4总体评价1、内河航运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内河初步形成了以国家高等级航道--京杭运河山东济宁以南段为核心,济宁港、枣庄港为主体的内河航运体系。
山东省内河航运在区域间物资交流,特别是在能源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7年,山东省内河货物运输量分别占全社会货运量和周转量的2.8%和4.2%,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京杭运河主航道纵贯鲁北和鲁西南欠发达地区。
内河航运的发展,改善了沿运河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了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
运河两岸已成为煤矿、煤化工、水泥等工矿企业的走廊,运河产业带已初步形成。
沿运城市“以河兴市”,旅游、服务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3、对保障山东省煤炭外运和长三角地区能源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京杭运河北连济宁、枣庄等煤炭基地,南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鲁西南地区开采的煤炭,依托干支相通的航道网络,能够实现就近下水,甚至直接装船,在大大增加地区煤炭产业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时,也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了便宜、稳定的煤炭供应,为中国这一经济最活跃地区的能源供应提高了保障。
4、内河航运业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1)水资源缺乏,航道开发利用程度低山东省年平均降水量存在地域、季节和年际的严重不均衡现象,不同区域或不同时段航运用水难以保障,有多条河流因水资源不足而断航,如黄河、小清河、小运河等。
受自然条件和资金不足的制约,许多适航河道、航道仍处于自然状态,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航道通达水平低。
(2)基础设施落后,航运现代化程度低航道、船闸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少复线船闸,船闸通过能力不足,保障能力差,不能适应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港口设施落后,功能单一,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岸线利用率不高;安全监管、应急救助、信息通畅水平低,不适应现代化运输管理的要求。
(3)结构性矛盾突出通航航道及高等级航道比重低,航道网络不完善;港口功能单一,专业化深水泊位少,大多数港口仅限于传统的装卸业务,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运力结构不尽合理,船舶标准化程度低;运输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4)跨区域、跨部门衔接的管理协调体制不完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与航道管理部门在航道开发建设、管理方面权力范围交叉,缺少相应的协调机制,不利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内河航运的健康发展。
第2章内河水运量发展水平及船型预测2.1发展面临的形势及需求分析1、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的要求山东省在新时期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近期又作出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部署。
山东省内陆地区水运资源较为丰富,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沟通鲁西南欠发达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黄河、小清河、徒骇河等横贯东西,具有海河联运的发展潜力,沟通内陆与沿海地区,内河航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已成为山东省尤其是鲁西南地区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充分利用内河航运资源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有重要意义。
2、促进内河水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京杭运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运主通道,在南北物资运输中具有重要地位。
济宁、枣庄、菏泽等沿运地区煤炭、建材资源丰富,且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及其支流附近,煤炭资源开发、煤化工、水泥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内河航运的支撑。
济宁、枣庄、临沂、聊城等“以水兴市”“以河兴市”战略的实施,微山湖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等都对内河航运发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对促进沿运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内河航运具有投资省、占地少、运能大、能耗低、污染轻、安全性能高等突出的技术经济优势。
加快发展内河航运,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山东省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
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资源条件,但内河航运发展相对较为薄弱,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
充分开发、利用内河航运资源,加强与公路、铁路的衔接,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是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客观要求。
2.1.1运量预测根据规划影响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开发需要,考虑运输货物的种类、运输经济合理性等因素,预测2015年、2020年和2030年山东省内河货运量分别达到9900万吨、11050万吨和12800万吨,较2007年分别增长79%、100%和132%。
各运输货种运量结果见表2-1,部分主要航道和港口的货运量预测结果见表2-2、表2-3。
表2-1山东省内河分货类货运量预测表单位:万吨山东省部分主要航道货运量预测总表单位:万吨表2-3山东省内河港口吞吐量汇总表单位:万吨2.1.2船型预测根据《内河通航标准》和交通部《京杭运河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有关规定,综合考虑货种、货物批量、货源稳定性、运距及航道的通达性等方面的因素,规划采用多种混合设计船型,见表2-4。
表2-4山东内河航道规划船型表第3章发展目标3.1规划期发展目标3.1.1总体目标内河航运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保护,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现代化山东内河航运体系。
建成以京杭运河、小清河、黄河、徒骇河为基础的“一纵三横”和以京杭运河主通道及其主要支线航道为基础的“一干多支”的等高等级航道网,以济宁港为核心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港城发展和谐、环保节能的山东内河港口群;建立起结构合理、船型标准化、运输专业化的运输船队;建立起管理高效、信息畅通、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支持保障系统。
3.1.2分阶段发展目标2015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完成黄河以南以京杭运河为基础的“一干多支”航道网建设,航道通过能力和通达率显著提高;基本完成济宁、枣庄两港的科学整合与专业化改造,发展成为地区两大物流中心,完成泰安、菏泽两港的起步工程;运力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形成比较完备、先进的支持保障系统,内河航运服务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