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1 现代五大交通运输系统:①铁路②公路③水路④管道⑤航空2 港口组成:①港口水域②码头岸线③陆域设施3 货物按运输、存储条件和装卸工艺可分为:①件杂货②干散货③液体货4 港口布置的基本类型:①自然地形布置形式②填筑式布置型式③挖入式布置型式④人工岛布置型式5 码头按平面布置形式可分为:①顺岸式②突堤式③挖入式④岛式⑤栈桥式⑥沿防波堤内侧布置6 港口岸线布置原则:①适应性原则②协调性③优先性④可持续发展原则⑤合理性原则7 码头泊位尺度:①泊位长度②泊位宽度③泊位水深8 在设计码头前沿水深时,富余水深的主要考虑因素:①龙骨下最小富裕深度②波浪富裕深度③备淤深度④船舶因配载不均匀而增加的尾吃水9 常用的港口航标:①浮标②导标③灯塔④灯船⑤灯标10 完整的港口铁路:①港口特点②分区车场③码头装卸线11 河港装卸工艺:①直坡式②直立式③浮式(码头装卸工艺)12 港口规划在层次范围系列内可分为:①港口布局规划②港口总体规划③港口规划13 港口规划按时间系列可分为①远景规划②中期规划③近期实施规划14 影响港口泊位的因素:①港口吞吐量,如旅客、货物②船型及其周转量③装卸效率高低15 港口陆域通常包括码头作业线以内港口生产及辅助生产用地。
其组成包括①装卸作业地带②辅助生产作业地带③预留发展用地。
16 港口陆域设施:①铁路②道路③给排水④供电⑤为港口正常运营所需的各种设施17 供电负荷分三级。
照明分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
18 港口给排水分类:①分流制②合流制③半分流制19 港口建设运营的海象因素:①潮汐②波浪③近岸海流④海冰⑤海岸泥沙20 外堤:①防波堤②防沙堤③导流堤21 自潮区界至入海口的河段:①感潮河段②制约河段③滨海河段22 船舶的主要尺度:①船宽②型深③吃水④船长⑤干舷23 航道宽度的组成:①航迹带宽度②船舶间错船的富裕间距③克服岸吸作用的船舶与航道侧壁间的富裕间距24 港口工程建设三大阶段:①前期工作②设计施工③试投产25 河港锚地:①编解队锚地②过境锚地③水上作业锚地26 减小船舶在港时间,提高港口效率的措施:①泊位组统一管理、调度②提高装卸效率③速遣(新增港口能力时机)27 腹地按运输性质分为:①直接腹地②中转腹地③通过腹地28 海流的形成:①吹流②潮流③波浪流29 多用途杂货码头的布置方式:①前沿仓库式②前沿堆场式③半库场式30 铁路布置组成:①港口车站②分区车场③码头装卸线31 铁路断面形式:①远景规划②中期规划③近期实施规划32 港口道路:①港内道路:主干道、干道、辅助道路,停车场和汽车装卸台位;②港外道路:对外通道(国家公路、城市道路)33 港口分类:①按功能:商港,工业港,军港,避风港,渔港,游艇港;②按地理位置:海港,河港,河口港,运河港34 港口范围关系到港口的性质、功能、规模、未来发展。
(经验判别法、实证分析法、数理分析法)35 港口宜建在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港阔水深的区域。
36 地震对港口的影响:①市港口建筑物收到地震力作用②海洋中引起长周期波,使沿岸水位暴升暴落37 风对船舶的作用力:①作用在船舶上的横风力远大于顺风力,3倍。
②船舶压载状态所受风力为满载状态的2倍多。
38 港口配套设施:①集疏运②供电照明③给排水④消防⑤通信信息和水上安全监督39 内河航运规划四要素:①航道②港口③船舶④支持系统40 港址选择两个阶段:①区域范围内内的港址初选②初选港址比选41 港口规划主要任务:确定港口在一定的时期内的目标和完成该目标所要具备的技术经济条件。
包括①港口布局规划②港口总体规划。
42 中国降水量特点:①北少南多②集中在夏季二、名词解释*吞吐量:一年间经由水运输出、输入港区并经过装卸作业的货物总量。
(单位为吨,集装箱为TEU)*通过能力:一年间在既定的设备条件并满足一定的服务水平条件下,按合理的操作过程、先进的装卸工艺和生产组织所允许通过的货运量。
(计量为货物的自然吨,集装箱码头为TEU)*能见度:指人正常视力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所能见到的最大距离。
(在背景中能将目标物的轮廓分辨出来就算作“能见”。
)*视距:为保证行车安全,使司机在望见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能及时制动的最小距离。
*地形图: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物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按一定比例尺回到图纸上,详细表示基本地理要素,切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的一种按统一规范绘制的地图。
*水深图:利用等深线表示海底地形和深度,是研究海底地形地质构造及沉淀物分布规律的重要资料*海图:按一定比例尺和投影方法绘制而成的海洋水域和沿岸地物的专门地图操作量(操作吨):是每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中所装卸、搬运货物的数量,单位:吨。
操作过程:一个操作过程指车、船、库(场)之间,货物每经过其中两个环节所完成的一次位移,是根据一定装卸工艺完成一次货物的搬运作业过程。
装卸过程:货物从进港到出港所进行的全部作业过程,由一个或多个操作过程组成。
港口腹地:港口货物吞吐和旅客集散所及的地区范围。
直取作业:船舶与其他运输工具之间进行的直接装卸。
只经一次操作(一个操作过程)即可完成全部装卸过程的作业方式潮流界:在涨潮时,海水倒灌至河内,理论上存在潮流与河水下泄流俗相抵消的截面潮区界:在潮流界以上虽然潮流不再向上流动,但河水被阻,有雍高现象,潮波继续向上传播,但潮差越来越小,当潮波消失后水位不再受潮汐影响波浪破碎带:波浪进入浅水海滩,水深达到一定深度后波浪破碎,从破碎点开始至岸边这一地带。
与海滩坡度、坡陡等相关中转腹地:货物的中转联运腹地。
如:长江流域好多地区的货物运至上海港转运至大连等地,长江流域的这些地区均为上海港的中转腹地通过腹地:在港内不装卸,只进行编组,然后运走。
如:某小地区A(或小港口)的货运到甲港进行船舶编组,然后运走,则A区为甲港的通过腹地突堤:一端与岸连接,一端伸入海中的外堤岛堤:两端均不与岸相连接的外堤潮波曲线:沿着河口段设站观测水位,得出河口段瞬时水面线船型尺度:指从船壳板内侧表面丈量,用于船舶性能的研究和计算实际尺度:是从船体外缘丈量,用于船舶建造和运行设计船型:本期工程采用的设计船型、港口规划时采用的船型,用于研究港口极限尺度的船型泊位水深:即码头前沿水深,通常指再设计低水位以下的深度,游艇考本泊位的设计船型满载吃水和必要的富余水深构成。
确定富余水深时,既要保证船舶具备一定的操作性能,又能发挥航道潜力。
锚地:专供船舶停泊及水上装卸作业的指定水域(港内锚地、港外锚地)港口导航:航标、船舶通航服务站、卫星导航系统。
浮标:漂浮于水面上的标志,用锚固定在需要的位置处。
导标:导标是单线的,成对的设置在航道中心线或港口口门中心线的延长线上。
航道: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和沿海水域中能满足船舶和其他水上交通工具安全航行要求的通道。
船舶进出港口必须按照航行标志航行,遵守航行规则。
航道有效宽度:航槽断面通航水深处两底边线之间的宽度港口水域:指港界以内的水域,包括船舶进出港航道、制动水域、回旋水域、港池、码头前水域、过驳水转水作业和停泊的锚地外堤:防波堤、防沙堤和导流堤的总称装卸工艺:港口货物装卸和搬运的方法程序。
货物通过港口经常要经过装卸、存储、短途运输3个环节。
货物在港口的换装有直接换装和间接换装。
码头陆域纵深:指码头岸线陆侧直接或间接用于港口生产和辅助生产用地的尺度。
码头陆域布置的基本模式以生产区为单元将各部分组合在一起三、问答题1 *港口水深的确定港口水深:是港口的主要技术特征之一,它应保证船舶安全行驶和停泊。
船底和水底之间留有足够厚的水深即富余水深。
确定一个合理的富余水深:使港口水深应该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不必过大。
富余水深依据所考虑的条件不同可分为两类:1.1 船舶航行或停泊不致触底所需要的富余水深①水深误差及水中障碍:水位变化,海图水深图测量误差,船舶抛锚引起的富余量。
②船舶运动时吃水增大:航行时船体下沉、航行时波浪作用下船体下沉。
1.2 减少船舶操纵困难所需要的富余水深考虑船舶操作性能和保护主机避免冷凝器取水口堵塞所要求的富余水深。
2 港口吞吐量统计和调查主要内容:①调查历年货流的货种、流向和流量;②调查港口腹地经济发展状况(如工农业总产值,外贸额等直接影响港口吞吐量的项目以及历年发展情况,找出这些项目与历年吞吐量的相关关系);③调查各大货主需经港口运转的货种、运量和流向;④调查运输能力、价格、时间等方面的资料,以及运输部门能够满足的货运量要求3 波浪对港口的主要影响方面①影响港口的平面布置:航道、防波堤轴线,口门方位②影响建筑物强度③影响港池水域稳定,减少码头工作天数④泥沙运动4 河港与海港的异同。
异:①地理位置(位于有掩护的海湾内或位于开敞的海岸上、位于河流沿岸)②来港船型(远洋船、河船)③贸易对象(内、外贸)④码头规模5 码头、航道、泊位、防波提布置原则。
5.1 码头布置原则码头规模指标:泊位停船吨级①货种②航线运距③吞吐量泊位数量(即同时进行装卸作业的船舶数量)①通过码头的货种及其吞吐②来港船型及其周转量③码头装卸系统的装卸效率。
5.2 航道布置原则海上航道轴线:除必须考虑海象、气象、地质条件外,还需注意:①航道轴线应尽量避免与风力大于7级、频率较高的风向正交:以减少船舶在强横风下航行的几率。
②航道轴线应尽量避免与大于1kn横流正交:1kn横流使微速航行的大型船舶产生较大的偏位。
③航道轴线应尽量“顺直”,避免“S”形航路。
④防波堤口门外的航道直线段不应小于船舶制动距离:为了防止船舶进入防波堤口门前发生事故。
⑤符合防淤要求:一般而言,在推移质输沙为主的海域,应尽量使航道轴线与主波向、主流向交角最小。
航道有效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①考虑航迹带宽度A②考虑船舶错船富余间距b③考虑船舶与航道底边间的富余间距C航道转弯段:船舶在航道转弯段航行,由于船舶在转弯时受到风、浪、流的影响以及航道断面的变化,将引起水流强度的变化等,要求的航道宽度比直线段大,因此,必须增加宽度并确定航道转弯半径。
5.3 防波堤布置原则①布置防波堤轴线和长度时要与码头线布置相配合,同时考虑长周期波:码头前水域应满足允许作业波高值②防波堤所环抱水域应有足够的面积和水深,但并非越长越好:应能满足船舶在港内航行、掉头、停泊所需的各部分水域的面积,以及为建设港区而填海造陆与布置码头岸线所需的面积。
③应尽量防止或减少海岸泥沙侵入和流冰堵塞:④防波堤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以减少防波堤投资:避免在水深过大的位置布置防波堤,可将防波堤布置在可利用的暗礁、浅滩、沙洲及其他相对水深较浅的位置。
⑤防波堤所围成的水域要适当留有发展余地,便于扩建:兼顾港口未来发展和港口极限尺度的船型。
*防波堤应将直对强浪向的岸段防护好,避免波浪在港池内来回反射影响泊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