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国际贸易政策的措施

第七章 国际贸易政策的措施


4、进口附加税
对进口商品征收正常关税外,再加征的额外关税,就 叫进口附加税。征收进口附加税是限制商品进口的一 种临时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应付国际收支逆差,维 持进出口平衡;防止外国商品的低价倾销;对某个国 家实行歧视或报复等。因此进口附加税又称为特别关 税。 进口附加税可对所有进口品征收,也可只针对某项, 以限制其进口。如1971年美国出现78年来首次逆差, 国际收支恶化。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对所有进口 品加征10%进口附加税。
二战后,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 协定或者签订了双边的贸易条约或协定,相 互提供最惠国待遇。因此,正常进口税通常 指最惠国税。 美国原克林顿政府给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改 称正常贸易关系,以避免美国民众的误解, 是符合最惠国待遇实质的。
2、出口税
出口税是出口国的海关在本国商品输往国
对国外进口产品反倾销不力,没有使反倾销成为对外
谈判的筹码;5、出口厂商缺乏经验,缺乏精通外国 法律、国际惯例的国际型人才。
案例:反倾销中国企业缺经验
1999年飞利浦公司在中国市场大量收购节能
灯,委托中国的外贸公司出口欧盟市场,打 上“中国制造”,造成欧盟市场供求失衡, 中国企业降价出口。 2000年飞利浦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中国企 业连呼上当,中国节能灯遭受重创。
反倾销专题
关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义
关于替代国价格 关于损害的确定
中国遭受的反倾销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反倾销受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1979年欧
共体第一次对我糖精钠征收反倾销税至2005年,遭受
6600多起反倾销诉讼。 原因:1、比较优势的发挥导致出口增长迅速,引起 别国恐慌、不满;2、西方对我国的歧视;3、外贸秩 序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价格最低化”倾向);4、
关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义
由于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不同,便直接
影响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比较的基础,
从而成为反倾销调查中确定倾销是否存
在的核心问题,对进出口国的当事人有
直接影响
欧盟与美国的标准各不相同
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
欧盟规定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未规 定定义,而是采用列举的方式列出非市场 经济国家的名单; 1998年7月1日以前,中国、俄罗斯、东欧、 越南等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1998年4月将中、俄从名单中去掉,但没 有加入市场经济国家名单,而是新增“特 殊市场经济国家”,介于前两个名单之间, 中、俄是仅有的两国家。
关于替代国价格
它只在确定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时,
进口国不采用出口商的实际成本,而是选择一个属于 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三国的生产类似产品的成本或销售 价格来计算正常价值。
它是进口国主管部门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正常价 值的首选。只有没有这样的替代国或类似产品可选时 才采用结构价格。如果还不行,则采用类似产品在出 口国的销售价格。 替代国价格具有很强的政治歧视性。
国内价格、第三国价格、构成价格
西方国家除此之外还使用替代国价格
倾销对国内工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损害威胁
关贸总协定对倾销与反倾销的规定实践中并 没有得到很好遵守。实际上,反倾销已成为
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和实行歧视政策的一种工具: 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利用征收反倾销税来阻止 外国商品进口,而且还借助征税前的反倾销 调查来暂时停止某种商品的进口。从反倾销 调查开始,这项商品至少一二年内不能进入 该国市场。
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
特殊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如能证明其受调查产品的 生产、销售完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则可用自己产 品的销售价格或成本作为正常价值,否则适用非市 场经济国家待遇,采用替代国价格。 如何确定符合市场经济条件,欧盟规定了类似于美 国的5个标准(见后面)。
到2000年6月,共27家中国企业在有关调查中申请 市场经济待遇,但只有3家获准,因此,我国绝大 多数企业仍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
累计计算对实质损害的影响
对出口国而言,企业规模、实力、进入市场的先后顺序
各不相同。但对进口国而言,不管是哪一个国家还是多 个国家的倾销行为造成的损害,其危害都是一样的,从 保护本国利益出发,累计计算无可厚非。 这要求我们在产品出口时要了解进口国的市场容量、生
产厂商数量、生产能力和所占市场份额,以及第三国厂
关于实质损害--1994《反倾销协 议》的规定
该协议没有对实质损害下定义,但规定 损害的确定要以无可辩驳的证据为依据, 并须对倾销的进口产品的数量和对国内 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对国内相似 产品生产商的影响作出客观调查。这两 个影响的轻重与大小是确定损害是否存 在的原则和根据。
自由裁量权与累计计算方法
替代国价格不公平、不合理、不科学。欧盟对华反倾 销中80%以上选择自己的成员国作为替代国。对华彩 电反倾销采用新加坡为替代国,新加坡劳动力价格是 中国的20倍,显然不合理,对中国彩电厂商非常不利。
关于确定损害存在的标准
根据西方国家反倾销法的规定,只有当倾销 给进口国的相关工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 害的威胁或实质阻碍某项工业的建立时,损 害才存在。因倾销而造成的损害存在是征收 反倾销税的第二个基本条件。 此点讨论三个问题:1、关于实质损害的规定; 2、自由裁量权和累计计算方法对确定倾销的 影响;3、关于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工业 的建立。
关于实质损害--欧盟之规定
欧盟没有对此下定义,只规定了判断损害时 要考虑的因素:1、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特别 是相对于欧盟的生产和消费而言是否存在重 大的增长;2、倾销进口产品价格特别是与欧 盟的相似产品价格相比是否存在大幅度的削 价作用;3、前面所指的进口增加及价格降低 是否对欧盟某一产业的产量、设备利用率、、 库存量、销售量、市场份额、价格、利润、 投资回收、资金流动、就业等产生消极影响。
第七章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
一、关税
二、非关税
三、出口鼓励的政策措施 四、其他国际贸易政策的措施
关税的含义及特点
关税是一个国家的海关对进出其关境的物品所征收 的一种税。 关税的特点: 强制性:海关凭国家权力征税,纳税人无条件服从 无偿性:海关代表国家从纳税人方面征收,国家无 任何补偿 预定性:海关据预先规定的法律与规章加以征收, 双方不得随意变动 间接税:税收主体为进口商,最终承担者为消费者
欧盟替代国的选择标准
欧盟没有明确标准,也不强调经济发展 水平的可比性
欧盟规定选择替代国的原则以“适当的、 不是不合理的方法”来确定,非常含糊 一般地,如果出口商不反对,欧盟就采 用申诉人的意见选择替代国
关于替代国价格的选择
作为正常价值的替代国价格一般有三种:替代国国内
市场销售价格,替代国出口价格,构成价格。一般倾 向采用第一种,如果其因种种原因不可靠,则选用其 他两种。若三种价格皆不行,则选择类似产品在进口 国的销售价格作为正常价值。
各国反倾销法赋予进口主管当局很大自由裁 量权,都回避或含糊的对“实质损害”下定 义,使当事人对其不得要领。缺乏客观标准 使得进口主管当局在判断倾销是否存在时可 以作出有利于保护本国工业的弹性裁决。 累计计算法指进口国在计算进口产品数量时 不加区别地将进口产品累积起来加以计算 (不分国别),这不但增加损害存在的可能 性,且对某个或某些出口国可能不公。
取得财政收入; 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出口税作为与发达国 家的跨国公司进行斗争的武器。
3、过境税
过境税又称通过税。它是一国对于通过其关境 的外国商品征收的关税。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事业日益发达,各 国在货运方面竞争激烈。同时,过境货物对本 国生产和市场没有影响,所征税率低,财政意 义不大。因此,过境税相继被废除。二次战后, 大多数国家都不征过境税,仅仅在外国商品通 过时征收少量的准许税、印花费、签证费和统 计费等。
关税的种类
1、进口税
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 入时,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正常关税。这 种进口税在外国货物直接进入关境或国境时 征收,或者外国货物由自由港、自由贸易区 或海关保税仓库等提出运往进口国的国内市 场销售,在办理海关手续时征收。
正常进口税通常可分为最惠国税和普通税两 种。最惠国税适用于与该国签订有最惠国待 遇原则的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商 品,普通税适用于与该国没有签订这种贸易 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商品。 最惠国税率比普通税率低,二者税率差幅往 往很大。如在美国,对金银首饰的最惠国税 率为27.5%,普通税为110%。
美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
非市场经济国家指不以成本或价格结构的市场原则运
转的、产品的国内销售价格不反映商品的公平价值的 国家。
由美国商务部认定,考虑6因素:1、该国货币与他国 货币可兑换程度;2、工人与政府就工资自由谈判的 程度;3、外国公司举办合营企业及其他投资的被允 许程度;4、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或控制程度;5、政 府对资源分配及企业在价格、产量上的决定权程度; 6、其它因素
反倾销税是对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商品 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其目的在于 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产品和国内市 场。 所谓倾销,是一出口厂商以低于国内市 场的正常价格,甚至低于商品生产成本 的价格,向国外抛售商品,从而打击竞 争对手,占领国外市场。
征收反倾销税的两个条件
倾销的存在 确定正常价格的三个标准:
它主要包括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
反补贴税
反补贴税又称抵消税。它是对于直接或间接接受 任何津贴或补贴的外国商品在进口时所征的一种 进口附加税。 反补贴税是按津贴或贴补数额征收的,其目的在 于抵消出口国给予其出口商品的津贴或补贴。使 它不能在进口国的市场上进行低价竞争以保护本
国生产和市场。
反倾销税
外时,对出口商品征收的一种关税。
征收出口税会提高出口商品的销售价格,
削弱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