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趋势评述

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趋势评述

袁银传:近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述评
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自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三分法和分门别类的孤立研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也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理解。

倡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普遍共识。

第二,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研究和文本比较研究。

近几年来,学界日益打破"以苏解马"、"以西解马"等传统模式,反对"以儒解马",强调以"以马解马",即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根据,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解读,更加重视回归原文本。

第三,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进一步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或专题化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究;二是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研究。

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趋势将进一步从十七大政治报告精神的政策解读向学理层面研究的深化。

第四,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

全球问题的日益凸现、美国次贷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新变化迫切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加强交流与对话,而国内学术研究环境的日益民主化与开放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公开化、深入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为我们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特别是注重本学科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全面而坚实的学科支撑。

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重合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全等同于、或者完全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二是"主从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任务。

三是"渗透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及各二级学科建设,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应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及各二级学科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

大多数学者认为,"渗透论"较为正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支撑的基本内容。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目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正在形成新的热潮,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英国的佩里•安德森、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伊格尔顿、吉登斯、拉克劳、墨菲,法国的德里达、列菲伏尔、波德里亚、高兹,德国的哈贝马斯,美国的罗蒂、柯亨、普特南、诺曼•莱文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一般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社群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正在兴起的"美国次贷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就研究领域而言,国外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近年来积极开展对新自由主义、新帝国现
象、资本全球化、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宗教冲突、后共产主义、次贷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东剧变之后的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等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相关历史理论、政治哲学、社会理论、文化批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探索,深入对正义、民主、社会转型、市场化、资本全球化、反全球化现象、异化、认同、阶级、剥削、经济危机等问题的研究。

国际性的重要刊物,如英国的《新左派评论》、《历史唯物主义》、《激进哲学》,美国的《每月评论》、《重思马克思主义》、《激进哲学评论》、《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科学与社会》、《共产主义与后共产主义研究》,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马克思主义杂志》、《社会主义》、《红色运动》,法国的《今日马克思》,意大利的《今日马克思主义》,比利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澳大利亚的《论纲十一》等,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文。

三、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从总体上讲,涉及到整体研究与分门别类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几大根本性关系问题的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正确处理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

第一,正确处理整体研究与分门别类研究之间的关系,彰显整体性研究视域。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上、从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上研究和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多年来,各个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但从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不多,出现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呈现总体性、整体性研究视野。

当前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在总体性视角下,理顺马克思主义理论各组成部分及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之间的关系,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

其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更为迫切。

第二,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之间的关系,重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与当代现实重大问题研究的结合。

对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界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一种是主张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回到马克思,重新理解马克思;另一种主张面向当代社会实践,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方面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更为准确地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当代现实问题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正确处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视野与全球眼光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

多年来,我们不承认国外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批判多于吸收,因此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够。

近年来又出现"食洋不化",唯"西马"是从的简单倾向。

在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上,过去我们的研究更多只是阅读中文文献(或者译成中文的国外著作和论文),而较少直接阅读外文文献的习惯和动力。

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基本上仍处于与国外研究相隔绝的状态,国内学者既缺少与国外学者的对话,也感受不到与国外研究的差距。

进入新世纪,全球问题的日益严重、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新变化、社会主义中国的辉煌成就为我们加强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平台。

因此,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学术视野、宽广的学术胸怀和深广的学术气度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发展,介绍中国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对话与合作,相互吸取思想资源。

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能够培养出一批学贯中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大家,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拥有中国学者的话语权。

(袁银传,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