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并行计算》实验教学大纲

《并行计算》实验教学大纲

《并行计算》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并行计算
英文名称:Parallel Computing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课程类型:专业选修是否为独立设课的实验课:否
适用专业:软件工程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72 总学分:3.5 实验学时:16 实验学分:0.5 执笔人:陆克中
制定时间:2012-3-12
一、实验课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并行计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系统的课堂理论学习外,还配有足够数量的实践内容,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并行算法理论、设计技术、分析方法和具体实现等各个环节的整体理解。

通过课程实践,强化学生“结构—算法—编程”一体化学习方法的意识,充分理解对于求解一个给定问题的任何并行算法,都必须采用某种并行编程语言,最终运行在一台具体的并行计算机上。

根据并行计算课程的要求,其实验教学的要求如下:
(1) 熟悉三种以上的主流并行计算平台,包括共享存储的多处理机、分布存储的多计算机和目前流行的PC机群,要求学生能够使用上述几种并行计算平台所提供的硬/软件环境及工具来开展自己的实验工作。

(2) 掌握至少两种并行程序设计语言标准:即分布存储的MPI和共享存储的OpenMP。

对面向大型科学和工程计算的HPF(高性能Fortran)也应尽量了解和熟悉。

(3) 选择某些典型的非数值并行算法和数值并行算法,使用上述的并行编程语言标准,至少在PC机群上编程调试、分析和运行它们。

(4) 为了入门,选用课程中简单的计算π的样本程序为出发点,通过使用不同的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和不同的并行编程语言,在不同的硬件编程环境上改造和重现,以便为进一步的实践打下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这些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并行计算的积极性,缩小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能力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思考和探索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环境
硬件设备:机群计算机
软件环境:Linux
MPICH
PVM
HPF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实验内容
四、教材、实验教材(指导书)
[1]陈国良,《并行计算—结构.算法.编程(第3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国良等,《并行算法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1 设计型实验
考核方式:现场检查与实验报告
评分方法:⑴实验态度20分⑵实验设计40分⑶实验结果40分
2 验证型实验
考核方式:实验报告与现场检查
评分方法:⑴实验态度20分⑵实验结果80分
六、大纲审核人:张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