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适用专业:高职高专电子、电信、电气、自动化
修课方式:必修
总学时数:40
考核方式:考查
教材:《电子技术实践与训练》廖先芸(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叶致诚《电子技术基础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孙梅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陈有卿《新颖电子制作138例》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8
钟长华《电子技术选修实验》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陈大钦《电子技术选修实验》(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卢庆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综合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电子类专业的技术实践课之一,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智力技能的重要媒介。
本课程的任务是:进行比较系统的电子技术实验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电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
1.实验技能方面
(1)正确和熟练使用以下常用电子仪器仪表;
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
(2)掌握以下基本电量的测量和测试方法:
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和峰值
正弦交流电压信号的峰值、频率
多谐振荡信号的峰值、频率和占空比
2.在工程应用能力方面
(1)对基本和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选择应用:
能熟练地识别色环电阻的阻值、精度、功率;
能熟练地根据标识判别电容的容量、极性、耐压;
能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三极管的好坏、极性等;
能根据管脚图正确应用线性集成电路、常用数字集成电路;
能正确使用逻辑功能相同的TTL电路和CMOS电路。
(2)对基本电路的结构和应用:
熟悉三极管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结构,掌握静态工作点是调试方法、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电阻、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熟悉开关电路的结构,掌握开关状态的调试方法;
掌握普通及发光二极管的限流电阻、三极管基极电阻的计算和选择方法;
熟悉几种常用多谐振荡器的电路形式。
(3)查阅电子器件手册并根据技术要求选用合适元件的能力。
(4)借助辅助资料,读懂一般的电子线路原理图的能力。
(5)独立组装中、小电子系统的能力;分析、寻找和排除应用电路中常见故障的初步能力。
(6)独立写出有理论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文理通顺的、字迹端正的实验报告。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方法和技能 4
仪器及元器件基本知识2
电子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排除2
验证性实验 8
基本放大电路 2
RC正弦波振荡电路2
三端集成稳压器 2
集成门电路特性2
应用性实验选题参考* 26
课题一电平指示电路2
课题二光控开关和报警电路2
课题三红外线光电开关电路2
课题四有线对讲机电路2
课题五自动航标灯电路2
课题六BP机呼叫电路 2
课题七脉冲边沿检测器2
课题八数码管驱动电路2
课题九双音报警电路和简易电子琴电路2
课题十数控步进电机2
课题十一红外线自动水龙头2
课题十二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应用2
课题十三可编程放大电路2
机动2
合计40
四、考核办法
本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平时考核为主(占总成绩的70%-80%),专项能力考核或综合能力考核为辅(占总成绩的30%-20%)。
平时考核指对学生完成每个课题的质量的评价。
应用性实验成绩由任课教师当堂给出,验证性实验则以实验报告评定成绩。
专项能力考核包括对不同能力的考核,如元件识别、元器件检测、仪器仪表使用等。
综合能力考核则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全面测试。
五、其他说明
1.在制定本课程授课计划时,应参照相应理论课的教学计划,以便相关的实践课题与理论课教学同步进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
2.上述教学课题的选择仅作参考,可根据实际课时和实验条件,增减、更换课题。
3.由于总学时的限制,EWB使用方法主要由学生课外自学完成,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指导。
4.机动课时可用于考核。
三、课程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方法和技能 (4)
仪器及元器件基本知识 2
电子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2
验证性实验 (8)
基本放大电路 2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2
三端集成稳压器 2
集成门电路特性 2
应用性实验选题参考* (20)
课题一电平指示电路 2
课题二光控开关和报警电路 2
课题三红外线光电开关电路 2
课题四有线对讲机电路 2
课题五 BP机呼叫电路 2
课题六脉冲边沿检测器 2
课题七数码管驱动电路 2
课题八双音报警电路和简易电子琴电路 2 课题九红外线自动水龙头 2
课题十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2
合计 32
学时分配表
序号内容学时
1 实验方法和技能 4
2 验证性实验 8
3 应用性实验 20
合计 32
主要实验仪器附表
序号名称备注
1 双踪示波器
2 直流稳压电源
3 低频信号发生器或函数信号发生器
4 数字电压表
5 数字万用表或指针式万用表
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重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验技能方面
1.正确和熟练使用以下常用电子仪器仪表;
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
2.掌握以下基本电量的测量和测试方法:
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和峰值
正弦交流电压信号的峰值、频率
多谐振荡信号的峰值、频率和占空比
(二)在工程应用能力方面
1.对基本和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选择应用:
能熟练地识别色环电阻的阻值、精度、功率;
能熟练地根据标识判别电容的容量、极性、耐压;
能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三极管的好坏、极性等;
能根据管脚图正确应用线性集成电路、常用数字集成电路;
能正确使用逻辑功能相同的TTL电路和CMOS电路。
2.对基本电路的结构和应用:
熟悉三极管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结构,掌握静态工作点是调试方法、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电阻、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熟悉开关电路的结构,掌握开关状态的调试方法;
掌握普通及发光二极管的限流电阻、三极管基极电阻的计算和选择方法;
熟悉几种常用多谐振荡器的电路形式。
3.查阅电子器件手册并根据技术要求选用合适元件的能力。
4.借助辅助资料,读懂一般的电子线路原理图的能力。
5.独立组装中、小电子系统的能力;分析、寻找和排除应用电路中常见故障的初步能力。
6.独立写出有理论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文理通顺的、字迹端正的实验报告。
五、考核办法
本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平时考核为主(占总成绩的70%-80%),专项能力考核或综合能力考核为辅(占总成绩的30%-20%)。
平时考核指对学生完成每个课题的质量的评价。
应用性实验成绩由任课教师当堂给出,验证性实验则以实验报告评定成绩。
专项能力考核包括对不同能力的考核,如元件识别、元器件检测、仪器仪表使用等。
综合能力考核则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全面测试。
六、大纲说明及教学方法建议
1.在制定本课程授课计划时,应参照相应理论课的教学计划,以便相关的实践课题与理论课教学同步进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
2.上述教学课题的选择仅作参考,可根据实际课时和实验条件,增减、更换课题。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其它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作为课外练习阅读,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并扩展知识面及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可在课外活动中选做。
3.由于总学时的限制,EWB使用方法主要由学生课外自学完成,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