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1. 室内潮湿环境是指经常暴露在湿度大于75%的环境;
2.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有关规定;
3.海岸环境为距海岸线100m以内;室内潮湿环境为距海岸线100m以外、300m以内,但应考虑主导风向及结构所处迎风、背风部位等因素的影响;
4. 受除冰盐影响环境为受到除冰盐盐雾影响的环境;受除冰盐作用环境指被除冰盐溶液溅射的环境以及使用除冰盐地区的洗车房、停车楼等建筑。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之二是设计使用年限,使用年限的主要内因是材料抵抗性能退化的能力,本规范对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材料作出了规定。
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厚度数值应增加5mm;
2 基础底面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有垫层时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应小于40mm;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承台地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尚不应小于桩头嵌入承台内的长度。
钢筋弯钩和机械锚固形式和技术要求
注:1)构件截面角部的弯钩和一侧贴焊锚筋的布筋方向宜向截面内侧偏置。
2)焊端锚板和螺栓锚头的承压净面积,应不小于锚固钢筋截面的4倍。
(方形边长≥1.98d,圆形D ≥2.24d)
3) 螺栓锚头的规格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4)焊接锚板和螺栓锚头的钢筋净间距不宜小于4d,否则应考虑群锚效应的不利影响。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注:1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C60 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樱土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0;
2 板类受弯构件的受拉钢筋,当采用强度等级400N/mm2、500N/mm2的钢筋时,其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允许采用0.15 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
3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4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5 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 f'-b)h f'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6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板
比值≤2 应按双向板计算
2<比值<3宜按双向板
比值≥3宜按单向板计算
9.1.2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
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1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内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2 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4 钢筋应在梁内、墙内或柱内可靠锚固。
9.1.7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的限制。
9.1.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
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
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
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9.1.9 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范围内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9.1.10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
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两根。
2、梁高不小于300mm 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 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3、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 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 。
当下部钢筋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d 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可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