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花》教学设计(非常详细)

《养花》教学设计(非常详细)

《养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养花之乐,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品读鉴赏的方式,能从内容、写法、语言三方面发现本文的特色。

3.结合作家老舍画龙点睛式的一贯表达特色,尝试给《济南的冬天》添加一个点明中心式的结尾。

【教学重难点】
重:能通过鉴赏的方式,从内容、写法、语言三方面发现老舍文章的特色。

难:尝试给《济南的冬天》添加一个点明中心式的结尾。

【课前谈话】
1.离上课还有几分钟,咱们先来聊一聊吧。

看,这是五、六年级语文书上出现的名人名家,还记得吗?请自由认一认,并亲切地叫一声。

2.相信,他们所写的那些文章,那些文字也一定给大家留下了许多印象。

3.能不能和大家谈谈,这些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①记得他写的那篇匆匆吗?从《匆匆》中你感受到他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匆匆行云流水,拟人;手指幽默风趣;长征气势磅礴、象征抒情的方法;鲁迅描写环境细致,入木三分,幽默的讽刺味儿,奋笔疾书,战斗一生,写照)
②咱们学过他写的哪些课文?(季羡林自己的花、怀念母亲;赵丽宏山雨、顶碗少年;丰子恺白鹅,手指)
③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最后一头战象;鸟奴,雪豹悲歌,骆驼王子,狼王梦
【教学过程】
一.预学检查,夯实基础。

㈠反馈预学题1
1.导入:
课前咱们回顾了五六年级接触的名人名家,还记得著名作家老舍吗?小学阶段咱们学过很多他写的文章,这学期咱们刚学过他写的—(北京的春节)你们知道吗,老舍把什么当作自己毕生的乐趣吗?(《养花》)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养花,感受老舍那份自在其中的乐趣。

2. 朗读词语:
过渡:课前大家进行了预学,这些四字词语你能读准确吗,先自我检测一下吧。

指名读。

(评价,真不错,字正腔圆)(要是不拖沓,注意停顿就更好了)再指名读。

谁能像他这样读一读?
齐读。

让我们一起清楚响亮地读一读,注意千万别拖泥带水哦。

3.理解词语:
过渡:词语的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1个)
评价:看,他是抓住关键字来理解词语的,你能借助关键字来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评价:先说字义,再说词义;三年五载就是——)拓展“秉”:秉是一个象形字,看,这就是,左边禾,右边又,表示手握禾苗。

所以,秉的意思是手握,拿着,他的部首是——(禾)秉还有一种意思是掌握,主持。

有关秉的成语很多,你知道吗?秉公办事,秉笔直书,秉性难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记一记。

总结:看,咱们不仅学习了借关键词理解词语,还知道一字多义,一字多组。

学习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二)反馈朗读
过渡:课前都读过课文了吧?读了几遍?那老师考考大家,谁愿意——
朗读1、4节:谁先来读第一节,读的很准确,5遍是没有,3遍是有的, / 胡老师认为,文章第四节相对难读,谁能把第四节读好了,文章一定读得很溜————给他一点掌声,读了几遍?读得踏实,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齐读最后一节。

(三)反馈预学题2
过渡: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指名说2人。

(指名1人说,评价:同学们,有时咱们可以借助课题来概括主要内容,想一想,课文写了养花的——)
总结:仔细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你就会发现课文讲了作者通过养花的过程,也感受到了——(养花的乐趣)。

二.品读鉴赏,发现特色
(一)商定评价标准,小组讨论修正
1.导入:看,良好的预习不仅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呢,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哦。

那么,通过六年的阅读和写作经验,如果要你来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你觉得可以从哪几方面来衡量?
2.点拨:学生发表意见,教师相机小结:内容(所谓内容就是——写什么)写法(在你认为好的写法有?比喻、过渡、倒叙)语言三个方面。

3.过渡:课前同学们已经找过好在哪里?理由是什么?下面请同桌重新讨论预学单中的第6题,要注意及时吸收别人正确的发现。

4.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二)交流反馈,发现文本特色
1.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指名6、7位学生说)
2.写作方面
(1)根据回答随机点拨,引导关注过渡
过渡句:引导,其实文章前后照应的地方好多,找一找看。

——指名说——总结:的确,运用了过渡的写法使文章结构更严谨了。


(2)重点锁定最后一段。

①导入:有没有同学也认为这一段写得好?能具体说说好在哪里吗?(指名说:排比句,总结句。


②根据回答引导
a.引导。

听出来了,用了排比的方法总结了养花的乐趣,那么,你们发现没有,在老舍眼里,养花有哪几方面的乐趣?(收获劳动见识)指名说,点拨。

b. 真是其乐无穷,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老舍对生活的那一份——(热爱)。

c. 指读(谁能把这份热爱用朗读来表达吗——指名读,挺有乐趣的,读得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响/师读,好在哪)齐读。

③设疑: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结尾去掉,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画龙点睛的总结;排比的方式)
④小结:是呀,这一段话运用——(排比)的方式,点明中心,是全文的精髓所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就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色:板书(画龙
点睛的结尾)
3.内容方面:
(1)过渡:那么,围绕这个结尾,老舍具体写了哪些收获?长了什么见识?付出了什么劳动?
(2)学生回答,随机点拨
①心情,5、6节写收获之乐的。

a.过渡:从哪几件小事描写收获?
b.点拨引领,质疑交流(指名说,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
夸奖心里一定乐开了花;
赠送赠人玫瑰,收留余香;
秉烛夜游哈哈,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吧;
C.(没说到的引:这一节写了?)“菊秧被砸”为什么也是乐趣?(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领奖台上的那一刻?背后的付出艰辛吗?痛之深,乐之切,这就是痛并快乐着。

)
d.小结:养花带来了心情的伤感,反面衬托出对花的珍爱疼惜之情。

②见识:第三自然段,门道
a.这见识,那就是通过养花摸到了——(门道),什么是门道?
b.怎样的门道?齐读。

C总结:从养花,上升到技巧,有一套。

你看,我们养花不出三个月,人家养花是三年五载还活着。

③劳动:第4自然段,付出劳动
a.过渡:你认为养花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而作者却认为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劳逸结合,套用文中的话就是“循环劳动”。

b.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循环?看,老师循环了哪些劳动?(板书)
c.朗读:咱们来读一读,劳动劳动。

——领读
d.交流:读得累吗?而作者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反而认为,不劳动——这意思,就是(不劳动,养不活花;养花要劳动;花养不活,其他事更做不了。

)(3)小结:同学们有没有养过花?如果要你写养花,你会写这些寻常的小事吗?看,作者就是如此与众不同,写的都是养花过程中寻寻常常的小事。

而且,老舍不仅写了小事,还写出了养花这些小事背后的意义。

看,通过天天照管,他摸到了门道,读——(学生读)通过劳动,他又感受到了,读——这就是本文内容上的一大特色:寻常事不寻常的意
4.语言方面:
(1)过渡: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

老舍堪称是人民艺术家,是语言大师。

(2)探讨:这就是小学阶段,咱们学过老舍写的文章,请你读一读,你感到老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幽默、俏皮、口语化)
(3)小结:写猫、母鸡、花这些对象,都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这些写生活小事的文章语言相对口语化。

这又是老舍的文章语言方面的一大特色。

三.学以致用,仿写结尾
1.过渡:同学们,再看这篇《济南的冬天》,作者是充满了赞美之情,可是你看它的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没有像养花那样有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来点明中心,请你结合作家老舍画龙点睛式的一贯表达特色,尝试给《济南的冬天》添加一个点明中心式的结尾。

温馨提醒:▲类似“啊,济南的冬天真美啊!”这样的结尾可不行。

▲可运用文中关键的词句来写好这个结尾。

2.学生仿写结尾,教师巡视。

(用了“有……有……”、()的()
3.反馈、交流2。

(有阳光有温暖,有山有水,有水墨有水晶,有秀有灵,有绿有蓝;山青水绿,阳光不毒辣,水不结冰,度冬如春,美丽如画;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4.总结:课后互相交流,今天我们学习了《养花》,我们以鉴赏的形式发现老舍文章的特色:写法上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寻常小事背后不寻常的含义;语言上是那么的口语化。

希望同学们领略到名家特色,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附板书:
养花
收获(赠送夸奖夜游被砸)内容:寻常小事不寻常意劳动(浇花搬花写作)
见识(门道)
写法:画龙点睛的结尾
语言:口语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