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课件
二、麻风杆菌
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同属一个分枝杆菌家族,因 繁殖时有分枝生长称分枝杆菌。麻风杆菌是分枝 杆菌中唯一侵入人类神经组织的细菌。细菌繁殖 时间很慢,其繁殖一代需要 11~13天。自从1873 年挪威学者汉森发现麻风杆菌以来至今体外培养 仍未成功。麻风杆菌离开人体不易生存,离体后 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 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 ,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 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布,最重的有25个国 家,仅有一千二百多万登记病人;全世界每 年新发现病人约有50万;我国目前仅有5000 多现症病人,但治愈留有残疾的病人有12万 之多,这些病人主要分布在云、贵、川和广 东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
一、前 言
麻风病在我县9个镇(乡)均有流行,截止 2010年9月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320例,治愈 230例,死亡83例,现症病人7人,患病率 0.25/万。尚有治愈后存活者109人,带有残 疾的占75%以上。近5年发现病人10例,平 均病期46个月,残疾率≧70%,发病年龄平 均36岁,年平均发病率0.74/10万。以上现 状表明,我县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5、麻风结节性红斑(ENL): 为Ⅱ型麻风反应的主要表现。常急性发生,兼 有红斑和结节,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皮损为 圆形、椭圆形,有明显压痛,表面光滑。早期 呈鲜红色,后成紫红色。其数目不等,少则几 个,多则数十个,好发于面部、四肢及臀部。 常此起彼络,交替出现。 6、弥漫性浸润: 为一种极为广泛的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浸润性损 害。多见于瘤型及界线类偏瘤型麻风。局部检 查菌阳性。常见于面部、耳、四肢和臀部。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4、斑块
因浸润而高出皮面,面积较大,呈扁平状 的一种皮损。大小不一。形状多样。 (1)结核样型斑块:边缘清楚,呈鲜红色 或暗红色,表面干燥,可有鳞屑,浅感觉 障碍明显,有的整个皮损扁平,有的中心 稍凹陷而周围隆起成环状损害。皮损附近 的皮神经有点可粗大,呈“网球拍状”。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1)红斑: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炎症性充血 所致,压之褪色。有红色、淡红色、紫红 色、或淡黄色、红褐色等。红斑可见于各 型麻风。结核样型麻风的红斑,数目少, 面积较大,边缘清楚,浅感觉障碍和闭汗 出现早而明显,查菌阴性;瘤型麻风的红 斑,数目多、面积小、边缘不清,呈弥漫 性,浅感觉障碍不明显,查菌阳性。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7、水泡
为高出皮面的局限性含有清澈或浑浊液体 的隆起损害。可见于各型麻风。好发于肢 端及关节处。水泡往往是在病人不知晓的 情况下发生,这是因周围神经受累后局部 浅感觉障碍,再加上机械性或物理性因素 损伤(如受压、摩擦、烫伤等)所致。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2)瘤型斑块:这类斑块可在弥漫性浸润性损害 的基础上发生或由结节融合而成,故边缘不清, 表面不平,数目较多,对称,浅感觉障碍不明显 ,主要见于面部四肢,查菌阳性。 (3)界线类斑块:多为不规则形,表面不平,呈 黄红色、深红色或褐色,可见“微型状”损害及 皮损中央常出现 钻孔样的“免疫空白区”,内 缘清楚,周边明显高出皮面,外缘倾斜呈坡状而 逐渐弥散不清,呈“到碟状”。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2)浅色斑:斑疹的颜色较正常肤色浅,最常见 于未定类麻风。未定类麻风的浅色斑,数目很少 ,边缘较清楚,局部有轻度的浅感觉障碍,查菌 一般为阴性。瘤型麻风的浅色斑,小而多,分布 对称,边缘不清楚局部浅感觉障碍不明显,查菌 阳性。 (3)靶形斑:为红色的浅色斑镶嵌而成,浅色斑 外绕以红斑,或红斑被浅色斑包围,一圈套一圈 ,呈靶状或徽章样。多见于中间界线类麻风。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2、丘疹:为高出皮面的自针头至绿豆大小 的限界性坚实性隆起。此类损害主要见于 结核样麻风,其丘疹长呈红色、紫色或皮 色。密集成 或排列成环状。局部浅感觉 障碍明显,查菌一般阴性。 3、结节: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半球形隆起损 害。主要见于瘤型端麻风。其损害以面部 、四肢多见,表面光亮、多汗样外观,质 地柔软、呈褐色、黄红色,查菌强阳性。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1)早期:如发生在面部,则表面油光发 亮,呈淡红色或黄褐色,无明显边缘,病 人自觉蚁行或蛛网感而无浅感觉障碍,看 上去似“酒醉”状或“水肿样”面容,捏 之有肥厚感,眉毛常稀疏或外侧部分脱落 。发生自四肢,则以手足部为重,才浮肿 状,并波及前臂和小腿。 (2)晚期:皮肤明显变厚,往往不能用手 捏起,呈灰褐色或棕褐色。表面凸凹不平 ,局部浅感觉障碍明显(面部除外),闭 汗干燥。发生在面部则形成“狮面”。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一)皮肤症状
由于被感染个体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不同,而 表现多种多样的无自觉症状(不痛不痒)的皮肤损 害。 1、斑疹:既不高出亦不低于皮面(看得见,摸不 着),只有局部皮肤颜色改变者称为斑片。斑疹的 一般较小(1-2厘米),稍大患者则称为斑片。斑 疹的形态有圆形、椭圆形、环形、地图形等,其大 小、数量、边缘和颜色、浅感觉障碍和闭汗出现的 迟早、程度等,与病型、病期有关。斑疹常为麻风 病的早期症状。按其颜色不同,可分为:
图2 :麻风杆菌的形态
三、麻风病的传染
至今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过的麻风病 人,其中多菌型病人皮肤及粘膜含有大量 的麻风杆菌,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麻风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麻风杆菌通过呼 吸道粘膜、破溃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而传 播。
三、麻风病的传染
麻风杆菌感染后会不会发病取决于机体自然 免疫力,科学证明绝大多数健康人(95%99%以上)对麻风杆菌都有自然免疫力,即 使感染了麻风菌也不发病,只有易感者才会 发病。它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但它的传染性 很小,也不会遗传。而且夫妻间也极少相互 传染。 构成麻风传染需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