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

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

• 我国现代通称为麻风 麻--这种病几乎都有麻木(感觉障碍)症状 风--中医对病因的分析
麻风=麻X疯
一、 麻风病的传染
• 麻风是由麻风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丙类 ),其潜伏期通常为2-5年,最长可达十年 。
• 与其他传染病一样,麻风的传染也需要具 有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个体3个环节, 自然和社会2个因素。
有关
型比差异
• 定义:新麻风病例中多菌型病人所占的 比例
• 一般来说,在麻风流行的初期型比较低 ,随着流行得到明显控制,型比则有所 上升
• 近年来,我国型比为59.6%-69.1%
家庭分布
• 麻风流行的家庭聚集现象
– 发病次序:有长辈先发病,也有子女先发病 ,但以长辈先发病为多见
– 配偶被传染上的不多(不超过5%) – 相对而言,麻风病人邻居发病率较高
的犰狳;
麻风病传染的三个环节(3-2)
• 传染方式和侵入途径
– 传染方式:
• 直接接触传染
– 排菌的最主要途径:上呼吸道及破损皮肤; – 长期密切的直接接触:家庭接触者发病率高;
• 间接接触传染
– 接触污染的生活用品、水和土壤 – 节肢动物也存在传染的可能性
– 侵入途径
• 皮肤和呼吸道
麻风病传染的三个环节(3-3)
– 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我国:
– 分布特点:限局性、集簇状分布 – 历史:北纬38度以南的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
• 广东、山东、江苏、浙江
– 当前:
•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西藏
性别分布
• 男性高于女性
– 通常为2:1,但在中国为3:1 – 在成人和多菌型麻风更为明显 – 可能与男性活动范围大,接触传染源机会多
• 神经:单一周围神经粗大,且明显。有的皮损附近可触及或可见粗大的皮神 经。有一种表现为或初期表现为纯神经炎型麻风, 只有神经粗大和感觉障碍 而无皮损,以后出现斑疹、斑块损害。这一类型麻风必须靠神经活检才能确 诊;
• 皮损查菌:通常阴性; • 病理活检:表皮破坏,真皮内可见到典型上皮样细胞肉芽肿, 并见到郎格汉
• 仅有神经受累而无特异性皮损或皮损史,称为纯神经 炎型麻风
多菌型麻风
• 皮损为斑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损害 • 皮损颜色可呈淡红色、红色、棕褐色,有的表面光亮多汁 • 有的皮损可形成内缘清楚,外缘模糊的“免疫区”或“打洞区” • 皮损可有明显的感觉障碍,但出现较迟。晚期病人斑、斑块、结节和浸润遍及
WHO-MDT分类法
特点
少菌型(PB)
多菌型(MB)
皮损数目
≤5块
≥6块
神经损伤数目
≤1条
≥2条
皮肤查菌 五级分类法
所有部位均阴性
任一部位阳性
皮肤查菌阴性、且皮损 LL、BL、BB以及其他皮肤查菌
≤5块和神经损伤≤1条 阳性病例或皮肤查菌阴性但皮
的I、TT与BT
损≥6块或神经损伤≥2条病例
麻风的五级分类及临床表现
红斑
环状红斑
丘疹和结节
麻风病例皮损
麻风杆菌
临床表现
皮肤病
周围N病
免疫病
脱眉和浸润
兔眼、爪形手、足底溃疡
麻风病的分类
1.五级分类:1962年Ridley和Jopling提出的光谱
分类法(或称为五级分类法):未定类(I)、结 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界线 类(BB)、界线类偏瘤型(BL)、瘤型(LL)
• 神经:损害多发、粗大、质地硬。除非眉部有皮损,一般无眉毛 脱落。;
• 粘膜、淋巴结、睾丸、眼、内脏:一般受累少; • 皮损查菌:阴性~2+; • 病理活检:真皮内见到典型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可见异物巨细胞
,周围淋巴细胞较少; • 麻风菌素试验:±~+; • 麻风反应:容易发生I型反应畸残:病期长的患者多见畸残。
斯细胞或异物巨细胞;
• 麻风菌素:通常阳性。
界线类偏结核样麻风(BT)
• 皮损::常见皮损有红斑、浅色斑或斑块,发红或略带黄色,边界 清楚,表面不太干燥,有的可出现鳞屑,有的斑损中可见圆形空 白区或打洞区,形成环状皮损,或在大皮损邻近见到卫星状皮损 。好发面部、躯干、四肢,但不对称,数量较多。除面部皮损外 ,皮损病期较长时有感觉障碍;
• 易感个体
– 每个人都是易感个体; – 不是每个感染者都发病:
• 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 • 很少部分人发病
– 免疫程度不同而致临床上各型麻风的表现
麻风病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染 途径
易感 个体
未治疗的 麻风病人
皮肤接触 飞沫传播
机体对麻风菌 特异性免疫力
潜伏期长: 一般2~5年 甚至20年以上
• 皮损查菌:通常也是阴性;
• 病理活检:一般只在真皮浅层小血管,皮肤附件及真皮内神经小
分枝周围见到非特异性炎症,连续石蜡切片检查有时可查到抗酸 菌 ,有确诊意义;
• 麻风素试验:可阳性或阴性;
• 畸残:无;
• 预后:损害可自行消退或发展演变成其它型麻风。
结核样型麻风(TT)
• 皮损:为红斑或斑块,皮损倾向于孤立干燥麻木无汗(但面部不明显),毳毛脱 落,表面粗糙,边界清楚,中心高起。斑块可表现为卵石样粗糙表面。有的 患者可出现巨大皮损, 直径可达30cm,可局限于臀,背和面部;
瘤型麻风(LL)
皮损:早期为皮肤粘膜损害,常见为斑疹和弥漫性浸润。表现为小的斑疹 ,多发,边界不清,色素减退或淡红斑,对称分布,无感觉障碍,常分 布在躯干、面部、四肢、臀部, 须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在阳光直射下有时 难以发现,鼻粘膜侵蚀可引起鼻出血;随着病程进展,面部可有弥漫性 浸润,眼结膜充血,耳垂肥大。可出现斑疹、结节,并融合形成狮面, 结节好发部位为耳垂、下颏、肘部、臀部、膝和手足背; • 神经:早期神经无粗大; • 毛发:早期眉毛呈稀疏对称,晚期往往双眉全脱;
五级分类根据临床、细菌、病理和免疫 分类,较科学合理,为广大防治工作者接 受。这一概念是了解麻风病的基础, 掌握 后受益很大。
未定类麻风(I)
• 皮损:通常只有一块皮损,但也可有数块皮损,为浅色斑或淡红斑 ,界线清楚,不对称分布,形状不规则,表面光滑;
• 感觉: 皮损感觉减退或正常。
• 神经:通常无神经粗大;
• 与传染源接触有关 • 易感性的证据尚待研究
麻风病临床特征
• 麻风病的临床病程是易变的,从无症状的感染到严 重的残疾
• 感染后可逐渐出现皮损亦可自愈。其皮肤损害几乎 包涵所有皮肤病的损害(红斑、丘疹、水疱,糜烂、 结痂、苔藓)
• 有的皮损有浸润,感觉丧失是麻风病典型的特点, 可伴有神经粗大
麻风杆菌感染部位及表现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
• 皮损:早期多为斑疹,有淡红斑和丘疹,均为浸润性损害。分布广泛,
不完全对称,大的损害中央可见有空白区或打洞区,内外界都较模糊。 面部的弥漫性浸润可不对称,可出现单侧耳垂受累。躯干可出现境界清 楚的斑疹,或在四肢及臀部出现弥漫性损害。一般无感觉障碍。鼻粘膜 可出现鼻粘膜可出现损害,充血,肿胀,糜烂和溃疡, • 神经:轻度粗大,质软,但不完全对称; • 毛发:早期眉毛外1/3脱落; • 淋巴结,睾丸、内脏:早期损害比较轻微。 • 皮损查菌:4+~5+,免疫区边缘查菌1+~2+,免疫区中央则阴性; • 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 麻风反应:此型患者在治疗中(3个月后)容易发生I或II型麻风反应。
麻风分枝杆菌
神经
汗腺
毛囊
周围神经 粗大、触疼
皮神经 感觉丧失 (温、触、疼、压) 运动神经 运动障碍
皮肤干燥
脱发 眉毛 毳毛
皮肤
肉芽肿 结节 斑块
麻风杆菌感染后体内过程
进展持久 性疾病
亚临床

感染阶段
无临床表现
自愈
亚临床麻风 未定类麻风
LL
瘤型
BL
BB
结核 BT
样型
TT
临床各型麻风
临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
麻风杆菌的数量 细胞免疫反应强度 皮肤涂片查菌结果
• 淋巴结,睾丸和内脏:均可受累; 皮损查菌:5+~6+;
• 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 麻风反应:易发生II型麻风反应, 有的患者初诊即可伴有II型反应。
少菌型麻风
• 皮损通常为一块或数块界限清楚的浅色斑、淡红斑或 红斑,除面部外,其他部位的皮损有明显的感觉障碍
• 皮损出汗功能障碍,皮损表面往往比周围正常皮肤干 燥,皮损附近有时可触及粗大的皮神经,亦可触及1条 粗大周围神经干
LL > BL > BB > BT > TT TT > BT > BB > BL > LL 分为多菌型和少菌型
麻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 早期主要是皮肤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或红色斑片,病 期长时皮肤多伴有感觉减退或丧失
• 麻风病的神经症状主要为神经粗大、疼痛及浅感觉障 碍,病情逐渐发展可以出现兔眼、面瘫、爪形手、垂足 等功能障碍表现
流行特点-年龄分布
• 各种年龄均可患病,但婴幼儿发病少见
– 1985年Brubaker报告最小发病年龄为2个月 – 我国报告最小发病年龄为10个月
• 发病年龄高峰:
– 高流行区为20岁左右 – 低流行区为40岁左右
• 接触传染源频率减少 • 接触传染源的个体平均年龄增加
流行特点-地理分布
• 世界:
麻风病传染的两个因素(2-1)
• 自然因素
– 麻风的发病与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关:
• 麻风菌存活时间延长 • 皮肤暴露增加 • 皮肤暴露于紫外线,免疫敏感性降低,易致麻
风菌侵入
麻风病传染的两个因素(2-2)
• 社会因素:
– 卫生条件差 – 营养不良 – 居住条件差 – 医疗服务不完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