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细则(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顺利实施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总图则和分图则规定的规划控制要求,提出实施规划管理及相关控制标准,特制定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第二条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文本和图则)是中山路地块建设活动指导性文件,在该范围进行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要求,执行该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是《天津市总体规划(2005—2020)》关于河北区中山路地块的完善与深化,在规划管理和实施时,互为补充,共同起作用。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控制单元为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地块,是天津市河北区及中心城区东北部人口较为密集,公共活动较为集中地区域。

具体规划范围为:西起子牙河,东至育红路,南临狮子林大街、金钟河大街,北抵新开河。

规划面积7.14公顷。

第五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天津市城市规划条例》5)《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6)《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7)《天津市十二五规划》8)《天津市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用地主要控制指标的技术规定》9)国家和天津市有关政策、规定及技术标准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与控制第六条职能定位:根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天津十二五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以及对本地块和周边区域的分析、对天津市城市发展的分析,本规划地块被定位为:天津市河北区乃至中心城区东北部商业、商务、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中心,天津市创意产业中央商务区,华北地区重要的创意产业聚集中心,体现天津特色和民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天津海河观光带延伸区。

第七条本地块居住人口控制在12万以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按12-14万人规模配置。

第八条规划空间结构:“两心两轴四带十二片区”。

“两心”:中山路与律纬路交汇处的北洋广场、新开桥双子塔地标处的新开滨水广场。

“两轴”:中山路—中山北路核心中轴、昆纬路—律纬路副轴。

“四带”:中山路特色历史文化商业带、律纬路现代商务商业带、新开河南畔景观休闲步行带、子牙河滨水景观带。

“十二片区”:中山路—律纬路中央核心区、北洋创意产业园区、宁园休闲活动区、北洋艺术文化体育公园区、大悲院-美院文化艺术商贸区、北站交通仓储区以及新开南畔滨水居住区、经纬居住区、金家窑居住区、中山公园居住区、宁园南居住区、民权门居住区。

第九条居住用地规划本地块原有居住用地较多,人口较为密集,对一些年代较老、建筑质量较差的住宅进行重建,并进行局部规划布局,形成5个居住区,每个居住区人口在2-5万人不等。

并设置5个社区中心。

其中新开南畔滨水居住区以高密度高层居住为主,其他几个居住区以多层住宅为主或多层、高层混合。

第十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行政办公设施规划:河北区政府、区委、公安局、法院等政府机关单位集中搬迁到昆纬路中段、东五经路和东六经路之间;街道级居委会均布置在各个社区中心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分为三级:城市区级、居住区级、小区及组团级。

城市区级综合商业服务区位于中山路—律纬路中央核心区,包括中山公园北部的中山购物公园和律纬路现代商业商务带右带的现代水景商业街等,服务河北区及中心城区东北部;大悲禅院商贸区、北洋创意产业园区布置一些非综合性的特色商业;居住区级位于5个规划的社区中心,有独立用地;小区及组团级分散分布于各居住区内部,结合住宅布置在底商,一般不设置独立用地。

文化休闲体育娱乐活动设施规划:分为三级:城市区级、居住区级、小区及组团级。

城市区级主要位于宁园休闲活动区、北洋文化艺术体育公园区及中山路—律纬路中央核心区内,主要服务于河北区及中心城区东北部,部分设施可服务于整个天津市城区。

具体为:北宁公园南部设置一处游乐场,与北宁公园连为一体。

北宁公园西北为服务中高收入人群的休闲娱乐疗养区。

北洋文化艺术体育公园位于北宁公园东部,新建一个容纳18000人的室内体育馆、一个大型剧场、一个小型剧场、一个展览馆、一个艺术中心、一个河北区文化中心等设施。

中山路—律纬路中央核心区内有保留的十月影院,并新建北洋新政展览馆和一个高级电影院,均为独立用地;居住区级位于各个社区中心,如文化站、会所、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小型图书馆、运动场、公园等,结合社区中心其他建筑综合布置;小区及组团级位于街区内部,靠近方便居民。

教育科研设施规划:高等院校及中专基本维持现状,仅位于月纬路的天津美院北院迁至地纬路东侧,与天津美院本部相邻。

中小学经保留、搬迁、扩建、新建后形成7所中学,其中初中138班,高中120班。

小学10所,共264班。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由于地块内有两所大型综合性医院—解放军二五四医院和天津四中心医院,其服务范围已经远远能满足本地块的医疗卫生需求,故不再设置大型综合性医院。

在各个居住区中心设置卫生服务中心,各个小区中心应布置卫生站,均不设独立用地,结合中心其他建筑布置。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每个小区中心应布置老年服务中心,在每个社区中心布置老年福利院、老年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均结合其他建筑布置。

在北宁公园西侧设置一处300床位的老年福利院,服务本地块及附近地区。

第十一条土地使用性质应同图则规定保持统一。

如需变更使用性质必须符合天津市土地利用兼容的有关规定。

土地使用性质变更,重要地段需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一般地段需经城市规划管理局核准同意。

第十二条改建、扩建、新建的建筑使用性质应同所在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一致。

第十三条街区整体成片开发时,地块用地界线可根据实施开发建设需要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做适当调增,但土地利用必须符合图则提出的综合控制要求。

第三章道路交通设施控制第十四条道路网规划:道路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

采用方格网+自由的路网布局。

主要改动的道路有:五马路及日纬路—中山公园路—新建路—东四经路—中纺前街拓宽为交通性次干路,规划一地道下穿铁道,红线宽度38米;五马路东北下穿过铁道桥并沿新开河延伸。

从体院路至中山北路中段至育红路中段拓宽并新辟一条交通性次干道,红线宽度38米。

规划道路分为四个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其中次干路又分为交通性次干路和生活性次干路。

快速路为万柳村大街,在本地块内并无互通式出入口,仅有几个辅道出入口。

主干路为双向6—8车道,道路红线40—49米。

交通性次干道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38米,并可通向地块以外区域。

生活性次干道为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24—30米。

支路为双向二车道,道路红线14—18米。

第十五条道路绿化多以行道树为主,少数景观商业街结合景观、绿线布置绿化,创造美丽、舒适的城市环境。

第十六条本地块地形较为平坦,道路竖向设计要考虑防洪排涝和工程管线的需求,统一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道路纵坡应在0.3%—2.5%之间。

第十七条停车场规划:规划三处公共停车场,分别位于大悲禅院东北、中山路与黄纬路交汇处、北洋广场后面。

另外在北宁公园、北洋文化艺术体育公园等大型公建配有大面积停车场和地下车库。

其他各类建筑应根据相关规定配建停车场。

第十八条道路交叉口周围用地按下表进行控制第十九条交通出入口规定(1)街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应尽量采用正交布置,如斜交则不宜小于75°。

建设基地位于两条以上道路时,出入口应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

(2)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设置净高与净宽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道。

(3)街区内机动车出入口与交叉口中心点最小距离按下表规定实行控制。

街区内机动车出入口至交叉口中心点最小距离控制规定(单位:m)第二十条道路相交时,除现状原有的几处立交外,其他均采用平面交叉口形式,必要路口实行红绿灯控制。

侧石半径控制要求为:主干路与主干路、次干路相交时不得少于20m,主次干路与支路相交时不低15m,支路相交时不低于10m。

第二十一条人行过街以斑马线为主。

在中山路—律纬路中央区设置5处过街天桥和2处地下通道。

天桥和地下通道出入口应结合景观及建筑设计,烘托出景观特色和商业气氛。

第二十二条公共交通规划第四章建筑管理控制第二十三条建筑物的间距必须符合日照、通风、消防、抗震、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文物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和相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沿建设用地边界线的建筑,根据相邻地块情况按照下列规定退让:(一)相邻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批准或者选址意见书已经核发的,依据其规划性质确定建筑间距,并按照确定的建筑间距的0.5倍退让。

(二)相邻地块为现状建筑或者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总平面设计方案已经批准的,按照与现状建筑或者与已经定位的建筑确定建筑间距,进行退让。

(三)相邻地块为其他情况的,按照本建筑的用地性质作为相邻地块用地性质第二十五条确定建筑间距,并按照确定的建筑间距的0.5倍退让。

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到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5倍,且其最小值为3米。

第二十六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建筑不得占压红线、绿线,并进行退让。

有绿线的,退让绿线距离不得小于5米;无绿线的,退让红线距离不得小于8米。

新建有较大人流、车流集散的商贸、娱乐、体育、展览、办公、学校和大型商场等建筑主要出入口一侧,有绿线的,退绿线距离不得小于10米;无绿线的,退红线距离不得小于15米。

建筑物的水平投影,不得逾越道路红线和用地界线。

第二十七条新建住宅、写字楼等建筑物的面宽,一般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主体高度大于100米小于或者等于15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3.2︰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

(2)建筑主体高度大于80米小于或者等于10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7︰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

(3)建筑主体高度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8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0︰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2.0︰1。

(4)建筑主体高度大于32米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1.3︰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3.2︰1。

(5)建筑主体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者等于32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0.8︰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3.2︰1。

第二十八条多、低层建筑与被遮挡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朝向为正南、南偏东或者南偏西≤15度的,与北侧居住建筑的计算间距不小于多、低层建筑高度的1.61倍;属于旧区改建的,建设项目内的新建住宅计算间距不小于多、低层建筑高度的1.58倍,且均不得小于6米。

(2)朝向为其他方向的,与被遮挡居住建筑的计算间距应当按照下表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第二十九条多、低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多、低层建筑的山墙与居住建筑的朝向为正南向、南偏东或者西≤45度檐墙的计算间距不小于12米;山墙宽度大于12米的,计算间距不小于山墙的宽度;山墙宽度大于14米的,按照檐墙计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