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普本 护理心理学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普本 护理心理学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2、情绪因素
3、人格因素 4、行为因素
情绪失控、暴躁等
A型行为
(二)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1、对诊断和症状的反应
2、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反应
3、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心理反应
(三)冠心病的心理护理措施
1、患者教育
2、指导患者进行行为矫正
3、要充分发挥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3、敌对与攻击:敌对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表现出来的不友好、谩骂、
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做出反应,攻击对
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4、无助与自怜:无助是一种无能为力、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
自怜是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其心理基础包含对自身的焦虑和愤
(二)、应激的认知反应
应激的认知反应主要表现为:
(1) 偏执:认识狭窄、偏激、认死理,或表现为过分自我关注内心世界。 (2) 灾难化: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性应激反应。 (3) 反复沉思:对应激事件的反复思考,导致适应受阻。 (4)“闪回”与“闯入性思维”:指遭遇严重灾难性应激事件以后,在生活 中闪回灾难的场景,或者脑海中突然闯入灾难性痛苦事件,挥之不去。 (5) 否认、投射、选择性遗忘:这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具有保护作 用,但是过度则不利。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一)心身疾病的定义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
三、应激的行为反应
1、逃避与回避:逃避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
为。回避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 应激源。目的是摆脱情绪应激,排除自我烦恼。
2、退化与依赖:退化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
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对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获得别人的同情、 支持和照顾,减轻心理压力。
的表现在情绪和人格的特征方面。
(二)社会因素
与社会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活文化环境有关。
(三)生理因素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要考虑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一)诊断原则
1、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2、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
( 2 ) 体 格 检 查 ( 3 ) 心 理 行 为 检 查
(3) 根据应激源的可控制性分类
1、控制性应激源:指个体可对其进行控制(如预防、减弱、
消除等)的应激源。(粗心、社交少)
2、不可控制性应激源:指个体不能对其进行控制的应激源。
三、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各
样的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主要刺激物。
一、认知评价
第二节 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 :
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的
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分初级评价(与己无关-适应)和次级评价(与己有
关-应对;可改变—问题关注应对,不可改变—情绪关注应对)
二、应对方式
应对:又称应对策略或应付,是个体对应激源以及因应激源而
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三、社会支持:
二、应激源的分类 (1)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类 1、内部应激源:指产生于有机体内部的各种需求或刺激。(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
2、外部应激源:指产生于体外的各种刺激或需求,包括自然环境方面的和社会环境方面
的。 (2)按应激源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性分类 1、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的刺激因素 2、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 3、社会性应激源:指社会事件 4、文化性应激源:指观念、信仰、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
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及躯体功能性障碍。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及范围
(一)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国外:10%--60%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国内:30%
心身疾病按人体器官分类如下:
2、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 5、泌尿生殖系统的心身疾病 8、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 10、妇科的心身疾病 12、眼科的心身疾病 14、口腔科的心身疾病 15、其他 3、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 6、神经系统的身心疾病
怒等成分。 5、物质滥用:习惯性饮酒、吸烟、服用麻醉药物等行为方式。
四、应激与疾病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1、直接引起生理和心理反应,使人出现身体不适与精神痛苦 2、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旧病复发(崩溃) 3、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亚健康状态)
五 应激的预防与应对
( 1 ) 病 史 采 集
(4)综合评价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治疗的原则。
1、根据躯体疾病的治疗需要,适当进行药物治疗或其他方
面的治疗。
2、根据患者当时的心理状态进行治疗以便消除疾病复发或
持续下去的前提条件,给予心理治疗。
3、精神药物治疗 4、环境治疗
常见的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
四、消化性溃疡
(一)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性溃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心理应激因素 2、人格特征
(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1、健康教育 2、指导患者矫正不良的人格特征
五、恶性肿瘤 (一)心理社会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影响 1、情绪因素 2、人格特征 C型行为 3、行为因素 (二)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 1、休克---恐惧期 2、否认---怀疑期 3、愤怒---沮丧期 4、接受---适应期 (三)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1、有效的沟通 2、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消除紧张压力,调整情绪状态,识别不良情绪反应,给予有效心理护理 4、减轻疼痛 5、指导患者应对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 6、健康教育
(一)、应对的概念
应对又称应付,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
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二)、应激的预防与应对 (1)消除应激源 (2)提高对应激认识和应对水平 (3) 寻求社会支持 (4)适当运动和松弛应对
第四节 心身疾病
【学习目标】 1、陈述心身疾病的概念。 2、说明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3、识别常见的心身疾病。
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
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
上的联系程度。
1)客观支持: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关系 2)主观支持: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满意的程度。
两种观点:独立作用假说,也称主效应模型 缓冲作用假说,也称缓冲器模型
护 理 心 理 学
(Nursing Psychology)
医学院
国承亮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学习目标】 1、解释心理应激、应激源等基本概念。 2、能识别应激的心理反应及生理反应 。 3、举例说明心理应激对健康、疾病的影响 4、常见心身疾病分类
第一节 应激的概述
应激又称压力,应激的研究,代表学者如下: 1、坎农的稳态与应激 机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称为内稳态或自稳 态。 2、塞里的“一般适应综合症”与应激:(不同因素引起同样的反 应) 分为三个阶段: (1)警戒期:是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体内整体防御 能力的动员阶段。 (2)抵抗期:如果持续暴露在有害环境之中,机体就会转入抵抗 或适应阶段,通过增加合成代谢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 (3)衰竭期:如果持续处于有害刺激之下或有害刺激过于严重, 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
等。
(一)认知评价: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应激源的性质和意义所做出的估计。 (二)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决定每个个体的适应能力。 (三)社会支持:指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支持。
二、应激的心理反应
应激的心理反应主要包括情绪反应和认知反应。
(一)、应激的情绪反应
主要的情绪反应有: (1)焦虑:是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个体预感到危险或不良后果而产生的情绪状态 (2)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有特定危险或伤害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3)抑郁: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 (4)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 (5)敌意:敌意是是憎恨和不友好的情绪。 (6)无助:又称失助,表现为消极被动、软弱、无所适从、无能为力。
一、应激的概念
包括三层含义: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2、应激是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
综合:将心理应激定义为: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
及社会系统威胁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
二、应激理论模型 1、应激过程模型 : 认为应激是由应激源到应激反应的
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単维的)
2、应激系统模型: 认为应激有关因素之间不仅仅是单向
的从因到果或从刺激到反应的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 统。
三、 应 激 源
一、应激源的概念 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刺激。应激输入就是个体感知应激源的过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