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作者观点 提炼文章中心

理解作者观点 提炼文章中心

理解作者观点提炼文章中心【考点综述】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文章中心的提炼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度的分析。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作品的形象或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分析、提炼文章中心则主要是指明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议论文中指明确文章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

所有的文章无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有中心,都是有中心主题的。

而且都是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归纳中心思想,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

【技法指导】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一项综合性的阅读能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确定文章体裁特点的基础上,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

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现方法也不同。

如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我们不光要分析议论文的论点、分论点,还要分析其论证材料,特别是正反两面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好恶感情;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而作者的观点态度较含蓄,只有通过对事件、人物、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把握。

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

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点睛之笔,人物、景物的描绘,全文的主要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

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及划分段落层次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从隐含信息处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现代文阅读离不开综合比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

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获得。

分析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1.审题概括法。

这是众多概括中心思想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有些文章的题目就可以启发我们正确地概括中心思想。

但是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一定要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与题目的内在关系。

如果题目已简洁地点明了中心思想,我们就可以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上适当增加词语,将其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这个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2.摘句概括法。

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要注意找出中心句,这对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很有帮助。

中心句一般都出现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也有少数出现在课文中间,有的中心句也会在课文中反复出现。

不管怎样,对中心句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修改,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重点段概括法。

许多文章总是某一部分或几段集中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段落叫作重点段。

对文章的重点段进行认真的理解,去粗存精,然后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会很容易概括出来。

4.主要内容概括法。

这是概括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

许多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不是非常明显。

写事的记叙文总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人的记叙文则是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或心理活动来表现中心思想。

因此,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一定要通读全文,理解主要内容。

然后再进一步地分析、把握、领会作者写这些主要内容的意图。

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可以用比较简练、准确、完整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其实,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提取并不能仅仅拘泥于上述几种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反复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中心的概括就较为容易了。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这一目的,解题时要注意三个原则:⑴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⑵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⑶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述中心要点时,要液晶保持概念的一致;⑵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⑶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⑷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⑸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⑹掌握常用方法: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关键句法、自拟法。

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始终是阅读文章的重要目标。

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认真体会,厚积才能薄发,才能迅速体会到作者的意图;还希望同学们善于归纳总结,找到自己阅读把握主旨的窍门。

【学以致用】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父亲的自行车余杰①有人说,十岁的小孩子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视父亲,四十岁的中年人怜悯父亲。

然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父亲是唯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

②父亲是建筑师,工地上所有的工人都怕他,沙子与水泥的比例有一点差错也会招来父亲的痛斥。

然而,父亲在家里永远是慈爱的,他的好脾气甚至超过了母亲。

在县城里,父亲的自行车众人皆知,每天早晚,他风雨无阻地骑着吱吱嘎嘎的破车接送我和弟弟上下学。

那时,我和弟弟总手拉着手跑出校门,一眼就看见站在破自行车旁,穿着旧蓝色中山服焦急地张望着的父亲。

一路上,两个小家伙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而父亲一直能一心两用,一边乐滋滋地听着,一边小心翼翼地避过路上数不清的坑坑洼洼。

等到我上了初中,父亲的车上便少了一个孩子;等到弟弟也上了初中,父亲便省去了一天两趟的奔波。

可父亲似乎有些怅然若失,儿子毕竟一天天长大了。

③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

半夜里听见客厅里有动静,起床看,原来是父亲,他正在台灯下翻看一本发黄的相簿。

看见我,父亲微微一笑,指着一张打篮球的照片说:“这是我刚上大学时照的!”照片上,父亲生龙活虎,眼睛炯炯有神,好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此刻,站在父亲身后的我却蓦然发现,父亲的脑后已有好些白发了。

父亲一出世便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惨痛的经历使他深刻地意识到父亲对儿子的重要性。

因此,在他的生活里,除了工作便是妻儿,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在办公室与家的两点一线间,生活得有滋有味。

辅导儿子的学习是他最大的乐趣,每天的家庭作业父亲都要一道道地检查,夜夜真真地签上家长意见,每次家长会上他都被老师称赞为“最称职的家长”。

母亲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小命。

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接到电报时,末班车已开走了,他跋山涉水徒步走了一夜的山路,然后冒险攀上一列运煤的火车,再搭乘老乡的拖拉机,终于在第二天傍晚奇迹般地赶回了小城。

满脸汗水和灰土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

“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

”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④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与父亲在一起,沉默的时候居多,我却能感觉出自己那与父亲息息相通的心跳。

离家后收到父亲的第一封信,信里有一句似乎很伤感的话:“还记得那辆破自行车吗?你走了以后,我到后院杂物堆里去找,却锈成了一堆废铁了。

”我想了许久,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给父亲回信:“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呢。

我坐在后面,弟弟坐在前面,您把车轮蹬得飞快……”1.请概括写出全文表现父亲“称职”且体现父爱的几件具体事例。

2.联系语境,品味下边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

”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3.第③段文字所写材料都没围绕父亲的自行车来写,这是否脱离了全文中心?请探究并简述理由。

4.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后,“想了许久”才回信,“我”此时想了些什么?请续写出“我”回信的一部分内容(50字左右)。

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呢。

我坐在后面,弟弟坐在前面,您把车轮蹬得飞快……【解析】《父亲的自行车》是一篇表达父子亲情的情感美文,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线索,通过具体事情描写自己与父亲的深厚感情。

文章后的四道考题,虽然命题角度不同,但都与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概括的相关。

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主要内容的概括,概括文章的内容要把握文章的中心。

题干中提出的“表现父亲‘称职’且体现父爱”实则既本文的中心,概括事情要围绕这一要求进行。

参考答案:接送儿子上下学;辅导儿子的学习;看望生病的儿子。

第2题考查的是对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的理解。

结合全文来看这一句相关的事情是表现全文中心的典型事例,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有助于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概括。

“淡淡地”从语气的角度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独生子朴素而深沉的爱。

第3题考查的文章中心与选材内容的关系分析,父亲的自行车只是全文的线索,并不是全文的中心,全文的中心是“父亲是唯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而第③段所写的内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我”崇拜父亲的原因,所以该段并没有脱离全文的中心。

第4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续写,续写出“我”回信的一部分内容,应在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进行。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续写的内容只要与文章中心相关与上文相连贯即可。

理解重要词语例谈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指出:“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重要词句”就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的词句。

【解答技巧】在阅读时,理解词语的意义往往要凭我们的心智和知识储备去正确认识。

在确定词语含义的过程中,还要善于识别和判断。

思考时要利用对词语意义的记忆或根据词语在句段中的位置去确认。

判断词语意义的准确程度还取决于我们的语感和解答技巧。

下面就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常用的技巧:一、结合语境区别褒贬每个词语都有基本义,但有时因了特定语言环境的需要,将词语赋予临时意思。

要准确理解临时意思,就要结合语境,根据作者的情感去揣测词语的感情色彩。

例: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片段: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选自魏巍的《我的老师》)“狡猾”原是贬义,解释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我们如果按照本义去理解,就与作者的本意违道而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