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中国文化概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5.天人合一的观念与中和思想
农业自然经济的性质也决定了农民对待自然的态度。古代 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必须不违农时,因此不能不对天 产生敬畏,产生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 与天人合一观念相联系,中国人讲求“中和”。 “中和” 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要求在事物的各个方面中 采取中间适当的态度,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倒好处, 从而趋于和谐适度的状态。《礼记〃中庸》:“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代叶适《中庸》:“古之人, 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2. 饮食文化与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我国农业高度发达,有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孔子:“民 以食为天”;中国人很重视吃,请客吃饭是人际交往的重 要形式。 中国人固守在土地上,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状态,起居有 定,耕作有时,衣食无忧,因此安土乐天成为他们的固有 观念。《礼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 能成其身。”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3.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 群体趋向。 王符《潜夫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章太炎《驳 建立孔教议》:“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 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元,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 十二世,一世三十年,故一元为129 600年)
“时来运转” ,“否极泰来” ;“老虎吃小鸡”(虎啮鸡、
鸡吃虫、虫嗑棒、棒打虎) 。
6.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2)永恒意识
《易传》:“可久可大”; 《中庸》:“悠久成物”; 《老子》:“天长地久”; 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
中国农业文化解决了中华民族的衣食住问题,使其能够 生存,能够创造历史。 是农业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好的性格。农业生产的经验 操作,使中国人非常注重现实和人事;厮守土地的中国 人过着自给自足、乐天安命的生活,要求的是相安无事、 互帮互助,养成了酷爱和平的性格。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二)消极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
教师 卞良君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如何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一、如何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普同性与多样性
人类文化具有普同性,说明人类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具有相同或相 似之处;然而另一方面,人类原本是多元诞生的,分散生活于地球 上的不同地域,气候、水、土壤、动植物资源都不同,人们从事文 化活动的场所和文化活动的结果也就不同。于是逐渐形成了多元发 展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5.内向自守的民族性格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国人的封闭心理、内向性格。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 抛一片心”,“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乐极生悲”。 隔绝机制还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区域化特色。北京的文化色彩是“官” 气,广东的文化色彩是“商”气,香港的文化色彩是“洋”气,东北 人的文化色彩是“豪”气,农村人的文化色彩是“土”气,有的地方 文化色彩是“小气”。
平均主义貌似公平,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它否定了 人在能力、勤劳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因此是不公平的。 有竞争就有差别,绝对无差别的状态只有通过人为干 预才能达到。打个比方,大家如果一起起跑,那么, 结果一定是有些人先到,有些人后到,这是公平的; 如果让跑得慢的人先跑,跑得快的人后跑,这种人为 干预虽然会保证结果平等,但违背了程序正义和起点 公平。平均主义的结果,是经济不能发展,大家干活 没有积极性,而且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已经被我们 否定。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历史悠久,独立发展 强烈的中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 大一统的观念 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与乡土意识 内向自守的民族性格 中国大陆型文化的作用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1.历史悠久,独立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一句话:“中国是世界上 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 烂的文化。” 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与外界处于一种隔绝 状态,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规模,中国文化始终独立地 发展,带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并且连绵不绝,代有高峰, 硕果累累。
4.以人为本、摆脱了神学独断的人文精神
基督教重视天上,以神为本,讲的是神学;佛教重视地下, 大部分内容讲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讲的是鬼学, 是以鬼为本。只有中国文化重视人间,把作为劳动力的人 视为第一财富,讲的是人学,以人为本成为中国文化的主 要特色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中国文化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现世生活,避免了全民族 的宗教迷狂:
中国古代的一流哲人们都基本上是无神论者,对于鬼神的态度非常理 性。陈独秀:“孔子的第一价值就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对于鬼神的态度不仅有理性的一面,而且有实用的 一面。荀子《天论》:“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 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此即所谓 “神道设教”(假托鬼神之道以治人) 。 对道德由来的认识摆脱了有神论。孟子,荀子。 对人类的产生、人类文明的起源,中国人有独到的看法。伏羲氏、神 农氏到黄帝的传说。 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性。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2.强烈的中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 夏蛮貊,罔不率俾”。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 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强烈的 中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在文化上显示出强大的同化力。 “中国者,天下之中也。” “莅中国而抚四夷” “天朝上国” “雄踞万邦”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3)变易观念
《易传》:“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刚柔相 推而生变化。”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复归于 无极”。
这种变易观又带有明显的循环论特征,其主要表现形态 就是寓变易于保守之中。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中国农业型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正面作用
(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4.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与乡土意识
(1)爱国主义情感 列宁:“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 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 所造成的隔绝机制,培养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观念和爱国 主义情感,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的最根本的原因。 (2)乡土意识 《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汉 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民间谚语: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 万两金”,“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人 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①宗谱与地方志的发达;②方言和会馆的发达;③乡土文 学与地方戏。
社会和谐论成分和理想 主义色彩
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了天地万物 之中;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 术的首要重心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 体主义观念 以人为本、摆脱了神学独断 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自 然观与中和思想;包含着循 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大一统的观念;爱国主义情 感与乡土意识;内向自守
伦理型文化 宗法文化 农业文化 大陆型文化
文化特质
指某一民族共同的心理倾向,也就是民族性格,或者说是最能 表现民族差异的本质特征和民族精神。
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角度
应选择其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可从生态环境、经济形态、 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其加以考虑。
二、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Contents
礼乐文化
礼乐治国;礼多人不怪
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突出地 表现在“孝亲”情感上;十分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亲属称谓系统极为庞杂精细 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崇老 尚古的心理意识 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 饮食文化与安土乐天的生 活情趣;重实际黜玄想的 务实精神 历史悠久,独立发展;中 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 Contents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中国大陆型文化的作用
(一)正面作用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造成的隔绝机制,培养了中国人 强烈的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感。 中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增强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我 认同,多次上演了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增强了民族文化 的融合力、凝聚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二)消极作用
强烈的中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使人产生目空一切、唯 我独尊的自大心理,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国人的封闭心理、内 向性格,造成了中国人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精神。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 饮食文化与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 以人为本、摆脱了神学独断的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中和思想 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二、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我国的先民们自古以来 生活在东亚大陆上,东 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 北横亘无际的荒漠,西 南高耸直插云天的青藏 高原,周边都是古人难 以逾越的屏障,而其内 部腹地相当辽阔,有十 分充分的回旋余地。半 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 了中国的大陆型文化, 表现出中国文化独有的 特质。
(一)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
3.大一统的观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春秋五 霸“尊王攘夷”。 儒家大师无不主张国家统一,从而奠定了“大一统”思想 的理论基础,并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如孔子认为“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天下有道”,孟子主张“定于 一”,荀子反复强调“一天下”。 “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世代相传。在中国历史上,统 一始终是主流,分裂都是暂时的,中国人历来坚持统一, 反对分裂。统一时对企图分裂的“乱臣贼子”,“人人得 而诛之”;分裂时热切盼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