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起源与发展
4、仅抬起左脚,放下左脚前出球(传球或投 篮)。整个过程中右脚未抬起。 以上1-4越来越极 端,但从规则来讲是合理的。其中4很少出现只是 因为无法从中得利。 )
1.三步上篮怎么才能跳高 ???
• 一大、二小、三高跳
• 如果受过正规训练,应该都知道这么一个口诀“一 大,二小,三高跳”。就是说三步上篮的第一步要 跨的大,第一步跨的大主要是为了拉开和防守球员 之间的距离,当大家同时起跳的时候,第一步如果 跨的大,防守者想要从后面盖到你,必须跳的比你 更高、更远。二小,就是说第二步要跨的小。为什 么要跨的小呢?这主要是为“三高跳”做准备的。 练过三级跳的人都知道,第二步跨的小,第三步才 能飞的远。其实这是一个力量蓄积的过程,想要自 己出拳有力,当然必须先收回拳头来。三高跳,是 说第三步要跳的高?其实不然,第三步跳的高只是 一个方面,还要跳的远。跳的高还关系到你的出手 点,出手点高,对手才不容易封盖(关系到手部动 作,下面再做解释)。跳的远就是进一步拉开和防
者防不胜防。
• 单手扣篮
• 双手背扣
• 高手投篮
•勾 手 投 篮
•抛 投
•双 手 投 篮
2.关于三步上篮的规则
•
移动传球或投篮时,球员可以中枢脚跳起,接着单脚着地或
双脚同时着地。而后,单脚或双脚可以抬离地面,但球出手前任
一脚不能落回地面。
•
我的理解是,移动暗指单脚在地面上,以区别于双脚在地面
霸气。但是当防守球员的情况正好相反或者动作变形,那就要学
会低出手,早出手。出手点低,一般是发生在动作变形的时候,
很容易被封盖,进不进球一切就看运气了。一般人都是在三步上
篮起跳到最高点以后才出手的,运用逆向思维在三步上篮的过程
中就把球抛出去,往往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这就是出手早。
出手早虽然动作没有霸气,但是因为其虚幻、诡异,所以令防守
时间将会被调整到14秒。
二、当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今后发展的新趋势将继续向着“高”、 “快”、“全”、“准” 和“女篮男化”技术、战术运用技艺化的方向 发展。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篮球职业队伍参加奥运 会,推动世界篮球运动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创新发展,达 到技艺化的新阶段。以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 篮球赛中美国"梦之队"的绝妙表现,显示着篮球运动整 体内容结构和优秀运动队伍综合智能、技能、能力结构 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后的发展新趋势在继续向着"高"、 "快"、"全"、"准"、"变"、的含义将更富有新意,相互 间将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感受篮球竞赛的球场越来越小; 竞赛的时间越来越短,篮架越来越低;篮圈越觉越大; 球场变化越来越快;攻守队员身体接触越来越近;比分 越来越高;女子与男子的对抗形式越来越难分的新趋势。
•
5、以篮筐在地板上的中心点为原点,以1.25米为半径,
划出一个半圆,这个区域为合理冲撞区,在这个区域只有阻挡
犯规,没有带球撞人。
•
6、当比赛被中断时,如果24秒计时器上的剩余时间多于
14秒(包括14秒),那么,计时器上的时间将不做调整;反之,
如果时间少于13秒(包括13秒),那么,24秒计时器上的剩余
注释:
在实战中,假设左脚为中枢脚,我们可以选择
1、仅抬起右脚,再放下。状态没有改变。
2、双脚同时跳起,“球出手之前任一脚不得落 回地面”
3、带有平移的侧跳。比如我为了躲闪向右方 跳——左脚先离地,右脚后离地,然后在任 一脚落 地前出球。也可以右脚往前或往右先迈一步在跳。 (实战中经常被吹犯规常常是因为 队员心急,不是 迈一步,而是“跳”了一步)
脚在地,传球或投篮中枢脚可抬起。此法上篮大伙均认为是好球。
•
现第二步用跳,第三步接着用跳,即非中枢脚触地在中枢脚
跳起后,适应规则,单脚在地,传球或投篮中枢脚可跳起,……
1、"高"的新意
篮球运动的“高”,时代已赋予其新意,"高"的 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新变化。
第一,世界强队普遍重视队伍的整体身体平均高度的增 长。美国等世界优秀队伍中的高大队员在第25届奥运会上均 能将惊人的弹跳力、敏捷的奔跑移动以及无以伦比的技术和 技巧融于一身,展现绝妙的表演,已成为当代世界篮球运动 中高大队员的典范。
•
5、如果运动员用手从篮筐下面伸过篮网和篮筐接触篮球,
将根据干扰球的规则进行判罚。
•
6、如果防守球员对已经完全摆脱防守的快攻球员进行身
后犯规,将被判罚违体犯规。
•
7、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上场过多的有挥动肘部的动作,那
么即使没有身体接触也将会被判罚技术犯规。
• 二、2010年生效新规则包括:
•
1、球场的禁区(三秒区)将会由梯形改成长方形。
第二,随着高大运动员大量涌现,高空争夺更为突出, 能否占制空有优势,已成为衡量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志,于是 创新的各种立体型的战术配合方法,为世界篮球运动增添了 许多新内容。
2、"快"的延伸
篮球竞赛规则进攻有时间限制,一次进攻必须在30s内 结束。世界篮球运动强化了"快"的意识,掀起了全面"快"的 浪潮。今后的趋势有可能还要将进攻时间限的更短些,这便 给篮球运动提出了更快的速度要求,进一步形成各种快的技、 战术方法。
• 篮板示意图
• 旧场地示意图
新篮球场规格
篮球的新规则:
• 一、2008年10月1日生效新规则包括:
• 1、运动员不允许在球衣内穿T恤。 2、运动员持球倒地或滑行将不再视为违例。
•
3、运动员从后场运球,必须双脚以及篮球都过中线才算
进入前场。
4、如果运动员从前场起跳,在空中接到球并随后落地时 踩在自己的后场界内,这将不再被视为违例。
•
2、三分线的距离将会从6.25米增加到6.75米。
•
3、场外的球队区,从球场的底线算起,往技术代表区的
方向,长度应为8.325米。也就是从球场的底线到三分线顶弧
的长度。
•
4、在比赛的最后两分钟和加时赛中,叫暂停的球队可以
拥有后场球权,暂停后不用再从场外的中线附近发球,而是在
技术代表区的对面指定的发球区发界外球。
和挑从不同的角度旋转篮球,并且掌握好擦板、筐的角度和力度,
能提高进球的成功率。主要就是平时要多注意球性的练习,想象
各种不同的挑和勾的动作,用心去感觉力度,当球在手上的时候,
尽量的练习到“想到哪就打到哪的境界”。出手点的高低,从动
作的角度讲,当然是越高越好了。比赛中当防守球员比你身材矮
小,弹跳也不如你的时候,跳的高和高出手点能体现一个球员的
4、全的演进
• 现代篮球运动对"全"的要求是:
第一,运动员素质全面。
第二, 重视全面综合素质水平,陶冶自 己成为既全面又有特长的队员。
第三,对教练员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并 善于科学地使运动员具有以上诸 多因素的开发与全面利用的能, 同时反映出教练员的全面才华和 综合水平。
可见,未来要想成为世界性强队必须具有以下几个 条件:
6.教练员智能结构的高层次和科学化训练,管理相结合 的高水平。
三、行进间上篮(三步上 篮)
1、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步上篮正确的持篮球手型
上篮按出手时手与肩的相对高度,分为高手上 篮和低手上篮;上篮包括单手和双手两种手部动作, 同时又还包括行进间和跳起两种身体姿态。手部 动作有正手、反手、勾手的区别。 高手上篮是指 在球出手的瞬间,手腕高于肩部;而低手上篮则 是指球出手的瞬间,手腕低于肩部以下。 上篮一 般称三步上篮或三步跨篮,是一项基本的投篮技术, 它的最后出手可以是高手上篮,甚至是扣篮,一 般弹跳力好的球员或大个子球员喜欢用;而小个 子球员或者是在对方身材较自己高一截的防守下, 多用低手上篮增加隐蔽性。 虽然叫3步上篮 但其 实只有两步半 要在第二步跃起之后出手 开始运 球,在球出手前中枢脚不得抬起。 传球或投篮, 队员可跳起中枢脚,但在球出手之前任一脚不得 落回地面。
守球员之间的身体距离。
•
手部动作无非就分双手和单手,挑、推、勾、抛和扣,出手
点的高和低。单手和双手很容易理解,推、扣的动作简单,这里
不多说。提一点扣的动作,要注意跳的高,手要伸的高,简单的
说就是扣篮的时候不能老以筐为目标,眼睛看高点,人才能跳的
更高。勾和挑的动作灵活多变。篮球是个圆形球体,要学会用勾
第一,继续加快进攻速度,主动争取时间,增加攻击次数;
第二,继续强调提高攻守转换速度;
第三,继续提高运用技术和战术间衔接的速率,加快转 换战术变化的节奏,都将给现代篮球运动向更高 层次延伸。
3、"准"的发展
现在篮球竞赛积分的高比分的特点是 :
第一,以3分球为重点的投篮准确性继续提高。 第二,掌握攻守技术、运用攻守技术与变化准确性提高 。 第三,战术配合的时间与空间、地面的接和的准确性提高。
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 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 的规定。
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 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 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 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 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 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 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 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的起源与 发展
• 授课教师
曹俊
目录
1、篮球的起源 2、篮球的发展 3、行进间上篮(三步上篮)
一、起源
现代篮球运动自1891年起源与美国。是美国 东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春田市)当 时的青年基督教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 当时称为“奈史密斯球”后又称“筐球”最后 根据活动的内容是向篮球筐中投球,边形象的 命为篮球。当时美国遇到特大的暴风雪,气候 异常寒冷,使得当时在美国最流行的棒球运动 无法开展,而学生们对室内古典体操又感到厌 烦,致使到该校学习和活动的人越来越少。为 解决这一问题奈·史密斯博士受青年会委托,要 设计出这样一种新型的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