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定律》
——观评课
虽然观评课是研修的任务,但也非常认真的去欣赏了,甚至某些老师的课看了多遍。
纵观这六节课,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只言片墨道不尽。
其实我们老
师一堂课过后都会留有遗憾,或是课堂设计不完美,或是知识有遗漏,创新理念不够
新颖等等,下面对《焦耳定律》仅谈一谈看法。
1、课题的引入设计了一个身边的小场景:周六,小明的爸爸出门前嘱咐他好好
写作业,不要看电视。
爸爸回来时看到他在认真写作业,电视机也没打开,很高兴。
可很快就发现,小明刚看过电视。
小明的爸爸是通过什么现象发现小明看电视了呢?
这一场景很多学生都有亲身经历,学生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了。
这个设计比课本用“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其相连的导线却并不热”来提出问题要好一些,因为大部分
学生都经历过与家长类似的斗智斗勇。
此引入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2、在猜想影响电热大小因素的环节中,学生讨论后依次说出电热与电流、电阻、电压、时间、横截面积、导体的材料等有关的猜想,猜想很全面,但没有让学生根据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的依据做出说明和解释。
猜想的依据是设计科学探究实验
的关键,应该不能舍。
另外,老师否定电热与电压是否有关时,问道:电路中有电压,电路中一定有电流吗,学生说没有,从而排除电压影响电热的大小。
这种排除方法是
否科学呢?值得商榷。
电热是一段导体通过电流时电能转化为内能时才会产生的热量。
既然产生电热,就一定有电流,那么此段导体电路两端就一定有电压。
上述有电压没
电流是不符合我们研究的问题的解释的。
那么怎样排除探究实验中电压影响电热的因
素呢?有的老师碰到上述现象时,利用欧姆定律中电压、电流、电阻的关系,若我们
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影响因素,就没有必要再研究电热与电压了,这种解释我认
为也有牵强。
最科学的解释是用纯电路与非纯电路去解决最好,但又有些过早。
所以,物理概念是解决的最好办法,课本中介绍电流的热效应是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
内能的现象,由此可知电热与通过的电流和导体字身的特性——电阻可能会存在一定
的联系。
3、本节课的重点是进行实验探究。
不得不佩服宋老师的实验装置的设计能力,
费的心思不少,处理演示实验细致、全面、又干净利落。
遗憾的是若把装置改造的简
单些,学生能做分组实验,把结论放给学生去发现,效果更好一些。
但正因为老师的
演示实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例题和练习题的有效训练,顺利的解决了难点纯电阻
与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别,学生在习题上掌握的较扎实。
总之,本节课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上看,落实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