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题专项练习
出题:王恩翔2017.3.31
1、(2014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A第一步:审读句子,理清结构。
“墙头雨细垂纤草”,其结构为“墙头/雨细/垂/纤草”,“墙头”是名词,“细雨”为主谓结构,“垂”为动词,“纤草”为偏正结构。
第二步:对照要求,比较排除。
从词性角度分析,“水面”与楼上相对,排除B/D,再从平仄的角度分析,“墙头”平平,须对仄仄,只有“水面”符合。
第三步:联系语意,回读校验。
“墙头雨细垂纤草”出自唐代诗人张蠙的七律《夏日题老将林亭》,“墙头雨细垂纤草”,“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驳陆离。
“水面风回聚落花”写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
勾勒出了一幅风自吹拂、花自飘零、湖面凄清、寂寞萧条的景象。
上下句句意相承,确定选A。
2、(2016年连云港市高三模拟试卷)下列诗句与“胭脂洗出秋阶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环佩空归月夜魂 B.浅笔终留倩女魂
C.冰雪招来露彻魂 D.笛咽高亭断魂客
【答案】C(题干中诗句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37回。
为薛宝钗《咏白海棠》。
A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
B句出自陈寅恪《甲午元旦题曾农髯丈所画齐眉绥福红梅图》。
D句出自清代祖关《金山杂诗》)
3、(2016年盐城市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可作对联上联“万象更新新世纪”的下联是( ) A.燕子翻飞一世春 B.五羊献瑞瑞门庭
C.五羊献瑞报佳音 D.百鸟鸣春春盈门
【答案】B上联中运用了对联中常用的顶针手法,A、C选项明显不符。
上联中的“新世纪”明显是定中结构,D选项的“春盈门”则为主谓宾结构。
4、(2016年南师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上联:飞阁排云入下联:垂杨夹道生
B.上联:山光扑面经宵雨下联:历尽艰难好做人
C.上联:几家深树碧藏楼下联:一壶清茶知真味
D.上联:花开阴影浓下联:花谢白玉落
【答案】A本题考查对仗的技巧。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
B项,“山光扑面”是主谓结构,“历尽艰难”是动宾结构,不对称;“宵雨”是名词性,“做人”是动词性,不对称。
C项,“碧藏楼”与“知真味”结构不一致;D项,两句中的“花”重复。
5、(2016年扬州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下面的八句诗句,可组成四幅题写园林景色的对联,选出上下联组合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水清石出鱼可数②桃花含露柳含烟③石含太古水云气④竹里登楼人不见
⑤阑干摇红水摇绿⑥竹带半天风雨声⑦花间觅路鸟先知⑧竹密花深鸟自知
A.⑧①/②⑤/③⑥/④⑦B.①⑧/⑤②/⑥③/⑦④
C.①⑧/⑤②/③⑥/④⑦D.⑧①/②⑤/⑥③/⑦④
【答案】.C(一看对仗关系,二看平仄关系,可以依据平仄先确定下联,因为对联要求仄起平收。
故“①⑤③④”应是上联,“⑧②⑥⑦”是下联,然后再依据对仗的知识进行排列即可。
“①水清石出鱼可数”与“⑧竹密花深鸟自知”,“⑤阑干摇红水摇绿”与“②桃花含露
柳含烟”,“③石含太古水云气”与“⑥竹带半天风雨声”,“④竹里登楼人不见”与“⑦花间觅路鸟先知”。
)
6、(2016年扬州一模3)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
A.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B.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C.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D.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答案】C(A项“习静”与“清斋”不对应。
B项“击筑”与“高歌”不对应,“白日”与“杨柳”不对应。
D项“雨干”与“春种”不对应)
7、(2016年江苏百校联考3)古典诗歌常见“对仗”手法,下列诗句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C.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D.红泥亭子赤栏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答案】A(B上句“少小”与下句“论功”不对仗。
C上句“柏梁”“铜雀”为汉代所建的柏梁台和铜雀台,二者皆为地名。
下句中的“古时”“清吹”并非地名,故上下句并不对仗。
D上句“亭子”,名词,下句“环转”,动词,词性不合)
8、(2016年苏州调研,3)下列诗句与“落木云连秋水渡”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青山聊因美酒横B.晚花幽艳敌春阳
C.乱山烟入夕阳桥D.闲花落地听无声
【答案】C 选项中“落木云”偏正名词,对“乱山烟”;“连”对“入”都是动词;“秋水渡”对“夕阳桥”都是名词。
答案为C项。
9、(2016年江苏高考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答案】B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主要根据是:“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可肯定是木偶戏。
而由“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可知这是谈音乐,由“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戏剧有关。
【如何做好对仗题】
第一步,省读句子,理清结构。
认真审读题干中所给的上联或下联。
理清词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如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
可以默读几遍。
第二步,对仗要求比较排除。
对仗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三个方面:内容上,上下句要语意相承或相关;形式上,要工整对仗,强调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避免同字相对;韵律上要求平仄相对。
做题时应对照要求,尤其是形式上、韵律上的要求,在比较分析的同时运用排除法答题。
第三步,联系语意,回读校验。
因为对仗要求上下句语意相承或相关,在初步确定选项后要联系语意,回读校验。
【知识链接】
1、平仄和声调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汉语中有四种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除了平声,其他三种声调有高低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的平仄的运用有一定的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韵律。
2、平仄相对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其中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在韵律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如杜甫的律诗《登高》,不仅注重律诗颔联、颈联工整对仗,而且全诗每联均对。
比如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平仄规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诗而言,每两个字是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无边”对“不尽”是平平对仄仄,“落木”对“长江”是仄仄对平平,“萧萧”对“滚滚”是平平对仄仄,“下”对“来”。
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总结归纳】
如何做好对仗题
1、基本要求
(1)内容上:上下语意相承(相关)
(2)形式上:工整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避免同字相对)(3)韵律上:平仄相对
2、思维步骤
(1)审读句子,理清结构
(2)对照要求,比较排除
(3)联系语意,回读校验
【问题小结】
做好对仗题,要区分清楚对仗与对偶的关系。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