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课堂实录执教者: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一、导入: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生:【齐声】唐代文学家。
师:他最擅长写什么?生1:杂文。
师:最擅长写杂文里的什么类型?生2:寓言。
师:真厉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住啦!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
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寓言有什么特点?生3:寓言能以一个小故事表达一个大道理。
师:你概括了寓言的两大特点,一是有故事,二是用故事反映道理,当然不一定是大道理。
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还有什么特点呢?生4:寓言简短生动。
生5:里面人物都是动物。
师:这句话怎么表述?生6:里面的主要角色是动物或植物,一般不用人。
二、整体感知师:今天的故事主角是谁啊?生:【齐声】驴!师:哪里的驴?生:【齐声】黔,贵州!师:这个说法基本成立,准确一点则是不成立的,后面再说。
“黔”怎么读?生:【齐声】qián!师:好的,那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生:【齐声】读!师:对,首先要读。
课文读过了吗?注释读过了吗?生:【小声齐答】读了。
师:有点底气不足,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
请同学读课文,谁主动读?生举手。
师:女生优先吧。
听的同学可以想想她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一女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得比她读得好的?一男生朗读课文。
读完学生鼓掌。
师: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
生笑。
师: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生齐读。
师:谢谢这位同学,你的活比老师干得好!三、分析“驴”的形象师:读寓言要抓故事,读故事要抓主要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黔之驴是什么样的驴?请用自己的习惯标画出哪些语句主要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出了一头什么样的驴?学生标画。
师:来交流一下。
生7:“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一句从虎的角度写驴外表的强大。
师:外表强大?请推敲怎么表达。
生8:光从外表还看不出强大。
师:那就是写外表之大,刚才他说了“以为神”,这句话怎么译?生8:把它当作神。
师:很好,以之为神,从老虎的角度写驴外表之大。
生9:“驴一鸣,虎大骇”一句从老虎害怕的角度写驴鸣叫声大。
生10:这一句告诉我们,因为贵州本来没有驴子,所以驴一叫,老虎就怕了。
师:请注意围绕如何写驴这一核心话题思考!生11:“驴不胜怒,蹄之。
”一句中显示了驴脾气的暴躁。
师:这能看出驴脾气暴躁,“不胜怒”是什么意思,能译一下吗?生11:禁不住愤怒。
生12:这句也可看出驴没有真才实学却自以为是。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的?生12:从“蹄之”。
师:蹄不也是一种本领吗?怎么说它没有真才实学啊?生13:我来补充,“不胜怒,蹄之”,驴忍不住发怒了,但它除了蹄,实在没有其它强大的本领了。
师:很对,文中还有一句与之意思相似的句子,你能找一下吗?生13:“觉无异能者。
”师:谁觉?生:【齐声】老虎!师:对,你们看鸣、蹄这些本领确非异能,表明驴确实没什么真本领。
师:还有写驴的地方吗?谁注意过第一句话,“黔无驴”不也是在写驴吗?生点头。
师:这驴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生14:从外地来的,是船载以入。
师:“船载”是什么意思?生14:用船运过来。
师:译得好,这不就是写驴的来历吗?师:读寓言要特别注意主角的结局,我们还不得不关注驴的下场,这很重要!文中哪句是写驴的结局?生:【齐声】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师:这句话还是从老虎的角度来写驴,如果从驴的角度考虑该怎么说呢?生15:驴被咬断了喉咙,吃光了肉。
师:好的,那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生16:驴无异能。
师:这个问题一下回答蛮难的,待会再往深处想,我们先从前人说过的成语来看看。
生17:黔驴技穷。
生18:黔驴之技。
生19:外强中干。
师:“外强中干”是否出自本文还需考证,但用在这里很贴切。
生20:庞然大物,工于心计。
师:成语积累很丰富,“工于心计”形容老虎也很贴切,但是否语出此处同样得考证。
师:“庞然大物”在什么情况下用?姚明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简直是庞然大物。
这个例子行吗?生21:不行,“庞然大物”不能形容人。
师:好,有想法,但想法不一定对。
请联系驴的遭遇,再看看可以形容人吗?生22:能,“庞然大物”形容表面强大却没有真正能力的对象。
四、分析“虎”的形象师:对,驴的故事就大致读到这里。
刚才有个问题同学们很为难,事实上作者的大量笔墨并没有用在驴身上,而用在老虎身上,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这是一头怎样的虎。
生23:老虎是胜利者。
生24:但老虎一开始怕驴。
师: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生24:“以为神”、“大骇”、“远遁”、“甚恐”。
师:找的好。
生25:老虎工于心计,它慢慢了解,慢慢适应驴。
师:也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生25:“稍出近之”、“又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老虎一步一步在试探,表明它工于心计。
师:说得真好。
刚才古人读《黔之驴》从驴的角度概括了很多成语,我们能不能从老虎身上也概括几个词,可能以后会成为成语,同学们能试试吗?生26:黔虎之智。
生27:黔虎识驴。
五、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讲述故事师:同学们概括的真好。
那学了驴、虎的故事,下面就来讲故事,小时候我们讲故事怎么开头的?生:【齐声】很久很久以前……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注意可以有自己的语言但不能脱离原文。
生讲述故事。
师:这位同学注意了故事性,但有个细节,驴到底踢到老虎没有啊?生28:没有踢到,老虎是很机智的。
师:我们再把讲故事的要求提高一点,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挑战一下吗?一男生以驴的口气讲述故事。
师:讲得很生动,故事性强。
对方言的感情也挺深,味道不错!生笑。
一女生以虎的口气讲述故事。
师:也不错,把老虎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层次分明。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还有疑问吗?生迟疑。
六、探究故事的深层寓意师: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生29:是用黔驴反衬黔虎的聪明机智。
生30:柳宗元借驴讽刺当时昏庸无能的官员。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深刻,学古文要知人论世,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朝中很多官员地位显赫却无多少本领,作者就借驴讽刺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却昏庸无能的大臣们。
同学们以后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也可以联想到这头黔之驴!生:【齐声】好!师:刚才有个同学说大家都不喜欢驴,老师有些疑问,有人喜欢驴吗?生31:现实生活中驴还是很有用的。
师:老师也喜欢驴,它勤劳踏实可爱,不工于心计,北方人家里的驴都是宝,帮人拉磨拉车。
而文中的驴是说“至则无可用”,不是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生32:没有把驴放到该放的地方,这驴就没有用了。
师:人如果这样,恐怕结局也如此啊!那到底是谁导致了这个悲剧呢?生:【齐声】好事者!师:柳宗元不敢讽刺好事者,好事者是谁啊?生33:是当时的皇帝。
师:那前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解决了,黔之驴的悲剧是因为好事者的无事生非,能从好事者的角度概括一个词语给后世留下些教训,来尝试一下。
师生:【齐声】载驴入黔!师:一起记住这个悲剧故事的教训吧,同学们长大以后可不能做这样的事啊!生点头。
七、结课师: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寓言,知道了关于驴、虎和好事者的三个故事,懂得了古人概括和我们自己概括的八个成语,明白了一些道理,好,下课!(根据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听课记录整理而成)这种才情的发挥来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而这种尊重和欣赏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安排的。
比如在读书的环节,他让女生先读,让男生懂得对女性的尊重;接着又让男生读,事实是男生读得确实比女生好,得到台上台下一片掌声。
黄老师说:“看来他读课文很有两下子,但是应该读得好,后读就应该读得好。
”既肯定了男生,又保护了女生的自尊。
然后又建议那位男生,“是不是愿意带领同学读,领读,全班同学跟着他学读文言文。
”其实是对男生的最好欣赏和激励。
读完后黄老师又说:“谢谢,比我做得好。
”既让学生把该做的、能做的事情都做了,又总是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而处处把学生放在前面。
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理解,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大爱情怀,没有这种爱就没有生态课堂的形成和构建,就失去了“本色语文”的根基。
理解、尊重、欣赏、爱,我们常常说得很多,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的有几人欤?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非常具体明确,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预习要求。
上课以后,黄老师说:“学文言文要读,课文读过了吗?”学生回答读过了,黄老师又问:“注释读过了吗?”其实许多学生注释没有仔细看。
二是阅读要求。
在分析文章写驴的文句时,黄老师要求学生“尽可能快地标画出哪些语句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出什么样的驴”,并提出建议,“请同学们合上参考书,圈画有关语句,自己琢磨、理解”,“读寓言时要注意主要形象的下场和结局”等等,从信息概括、描写特点、文意把握、习得方法等方面提出要求,具体、清楚、明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做什么,可操作性很强。
三是能力要求。
在让学生将《黔之驴》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时要求,“用自己的话讲,忠实原文,适当进行想象,有一定故事性”。
其实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文意,包括对句子的理解,弥补了对文句疏通的不足。
然后男女生分别讲述“驴的故事”“虎的故事”,既增添生动性,又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驴”和“虎”的不同个性和心理,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四是做人引领。
当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柳宗元那个时代像“驴”一样的人时,黄老师又反过来问,“有没有喜欢驴的?”明确“现实中的驴勤劳,朴实,可爱,不工于心计”,这就颠覆了“驴”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其实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
这样的讲解可谓一气呵成,不见斧凿的痕迹。
而这一切又都没有离开语文本身,是贴近语文的教学,没有说教,没有附加道德政治功能,避免了非语文因素的干扰。
在课堂总结时,黄老师将本课教学内容归纳为“一篇寓言,三个故事,六个‘成语’”,就这么简单,但是却牵涉到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
文言文怎么教,教什么,不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
从黄老师的课堂不难看出,“不教什么”的标准就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
反观我们教文言文时,通常是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字词的讲解和翻译上,并不断进行反复训练和练习,直到学生背默上才停止。
文章形象的把握、主旨的理解、表达的特点只不过是课堂的副产品,或者蜻蜓点水,或者一笔带过。
当然黄老师对字词也不是完全不讲,而是在分析过程中适时适当加以强调,比如“驴不胜怒”的“胜”、“船载以入”的“船”和“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的“乃”的字义或者语气都进行了明确。
黄老师把教学内容确定为“一篇寓言,三个故事,六个‘成语’”,其实是根据文体确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