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微专题-桥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 这(一8分人现)口象稀作少出,合跨理河解运释输。需求小;(2分)
水网稠密,水运便利; (2分)
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2分)
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2分)
1、桥梁的主要类型 拱式桥
斜拉桥
悬索桥 梁式桥
【例2】材料一:泸定县位于102.2°E,29.9°N,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属 典型高山峡谷区。境内高山林立,谷深壁陡,许多山峰都在4000米以上,其中西南与 康定县接壤之贡嘎山是其主峰,海拔7556米,为全省最高峰,被誉为“蜀山之王”。 二郎山海拔3437米。岭谷相间,山岭到大渡河的水平距离,不超过10公里,而岭谷相 对高差达3000米以上。形成高差大,坡面短,坡度陡峭,山高坡陡,高差悬殊,岩体 破碎,岩石裸露这一特殊地貌特征。
4
(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2017全 国 卷 2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 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 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 跨越。
全国卷丙 综合题36(2) 区域图+文字
山东卷
综合题37(2) 区域图+文字 综合题37(3) 区域图+文字
考查内容
分值
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区位因素。
10
解释内格罗河“河上很少有桥”的区位因素。
8
说明修建跨海大桥对厄勒海峡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影响) 4
厄勒海峡跨海大桥修建在A处更合理(区位因素比较)
(1)推测当时选择 在泸定县建铁索桥的 原因(3分)
泸定县人口较多,对交通 的需求量大(1分);
泸定县河谷狭窄,工程量 小(1分);
泸定县表层岩石为沉积岩, 不适合修建石拱桥(1分)。
(有)无必要 ①修建前:a.需求;b.其它运输方式; ②修建时:不利自然条件; ③修建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三百多年前在泸定县修建泸定铁索桥,历经三百多 年,铁索桥的每根铁链,每个铁环光滑锃亮,毫无锈迹。
(1)下桥建造时河床较深,河谷较窄,故桥面位置低,宽度小;(1分)建成 后泥沙不断淤积,逐渐埋没下桥,流水侧蚀,使河谷展宽,下桥的交通功 能丧失;(2分)然后又在下桥基础上叠建了更长的上桥,以恢复两岸交通 (1分)
(1)结合左图桥梁功能分析桥上修桥的原因。(4分)
【对点训练】港珠澳大桥是连接核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迺
特点:桥梁主拱较高,主跨较大
作用: 在河流、或者是在海洋上,则是
为了便于通航; 在陆地上,下面一般应该是道路,
是为了便于桥下道路通车。
路桥两侧栏杆挡板的作用。 高速路,栏杆挡板的整体作用
是为了防止行人横穿马路 路外是居民区,它可以减弱噪
声; 路外是草原,它可以防止动物
横穿马路; 路外是沙漠,它可以防风沙。
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气候寒冷 气温 多暴风雪 降水 自然条件 气象灾害
恶劣 ,
极端气候
纬度较高
水面宽,跨度大水面宽度
洋流运动
水的运动
海水腐蚀强 水的性质
夏季浮冰多 水的状态
桥梁修建的自然条件分析
板块交 界处, 多地震
谷深度
海峡两 侧为山
谷坡度 地,地
桥墩
形崎岖
运输距离;工期;建设成本高。
(二)区位因素的变化
【例9】陕西省华县赤水河(源于秦岭北坡,含沙量大)下游的“桥上桥”为东西走向, 下桥7孔,建于康熙年间,上桥9孔(叠建于下桥之上),建于道光年间。
湘西武陵山区的德夯大峡谷坡陡谷深,溪流众多,植物资源丰富。世界第一跨峡谷悬 索桥,飞架于谷地355米上空,主跨长迭1176米,车行其上,崇山峻岭近在咫尺,车外云 蒸霞蔚如临仙境。左图示意桥上桥,右图示意德夯大峡谷悬索桥。
A.①-干旱与洪涝 B.②-海潮与海冰
C.③-冻雨与风沙 D.④-冻土与生态脆弱
【总结】以桥带路原因分析
青藏铁路“以桥代路”的原因: ①沿线地区冻土多、河谷多; ②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 京沪高铁“以桥代路”的原因: ①节省土地资源; ②沿线原有交通线密集 ③沿线跨大江大河多;
平地架桥
如果桥下是草原,其作用可能是便于牲畜和野生动物通过; 如果桥是建在森林中,桥梁的作用可能是野生动物的通道或者为
道,全长55千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由中央以 及粤、港、澳三地政府斥资七百多亿元,于2010年开始修建,建成通车后,
A.降低建设成本 B.保护海洋生物
C.避免破坏景观 D.利于海空交通
16.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
有利于
A.提高通行速度
B.降低施工难度
C.保持水流畅通
D.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17.区域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条件,
利于厄勒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是
A.产业结构的差异
B.语言文化的差异
C.社会福利的差异
(1)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①多断崖、深谷 ②多地震 ③多高山、陡坡 ④多角峰、U形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 的意义主要有 ①减轻冰川的危害②减轻冻土的危害 ③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④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了保护森林生态;
如果桥下是耕地,桥梁的作用可能是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保护 耕地;
如果桥下是海洋,那这就是跨海桥梁; 如果桥下是冻土区,那就是为了减少冻土对路面的影响。
特点: 桥梁不是横跨山谷,而是在一 侧陡坡上,跟山谷、或跟等高线 基本平行延伸。 作用: 是为了防止修路对山体的破坏; 减少了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 灾害对路面的影响。
一、天生桥
【例1】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 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据图回答1~2题
1.以上“天生桥”在成因上最相似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种物质循环无关( )
A.地壳物质循环 B.碳循环 C.水循环
D.氮循环
D.交通规则的差异
以桥带路
【例8】现代铁路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常常会采用“以桥代路”的做法。读图,回答下 列问题。
(1)图中四地“以桥代路”的作用是
A.①-减小铁路的坡度起伏
B.②-缩短宁波至上海的行程
C.③-避免山崩滑坡的危害
D.④-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2)各桥梁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是
说明铁链毫无锈迹的气候原因(4Fra bibliotek)。① 该地区位于河流谷地, 山高谷深,气流下沉, 气候干热(2分)
② 风力大(2分),不 利于铁的氧化。
2. 桥梁的常用建材
石头
钢材
水泥
竹子
木材
【例3】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 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 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图8 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
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 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 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 桥梁防震要求高;
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 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 (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
设施差,运输费用高; 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
当地建造古廊桥多采用木 制构件,而少采用较为坚 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 分析其原因
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建 桥的原料丰富(2分);
相对于石材,木料更轻 便,不仅便于运输(2 分),
且易于加工,建造成本 低(2分)。)。
3.桥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例4】 材料:总投资达720多亿元的港珠澳大桥于2010年12月15日在珠海举行开工 仪式。大桥跨越珠江口海域,是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大桥全长为 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 578公里,岛隧工程全长约7 440米,成为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作为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 桥梁项目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2)人工岛
海底隧道两端人工岛的主要功能: 利于桥隧转换
A.方便游人观景 B.方便旅客休息 C.抵御地震台风 D.利于桥隧转换
【例7】材料一 “一带一路”的发展,必将带来强大的物流和信息流。 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 海和澳门的特大型桥梁隧道结合工程,全长 55公里。桥梁和隧道的转换通 过海底隧道两端的两个人工岛来实现,人工岛由93个重达110吨、50米高的 钢圆桶围成,在人工岛的外缘堆砌许多石块形成斜坡。该桥通车后,由香港 到珠海或澳门,由原先的3个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设计图和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鸟瞰图。
4.其他特殊需求 (1)桥隧结合
【例5】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全长55千米, 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中间段的海底隧道两端各建一个人 工岛。读图完成下题
港珠澳大桥中部有近7公里是海底隧道,主要是为了 A.缩短通行距离和时间 B.保持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 C. 约建设成本,降低难度 D.方便旅客欣赏水下风景
(2)推测人工岛外缘堆砌 石块的目的。
防止船只撞击; 加固人工岛,减少海
浪对岛屿的侵蚀
【对点训练】2000年7月,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的厄 勒海峡跨海工程竣工通车。该工程全长16千米,采用海底隧道和 跨海大桥组合的方案(图4)。据此完成15~1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