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 秦岭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 秦岭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秦岭一、单选题读秦岭山区某地附近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若图中两条河流的支流可能会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A.①B.①C.①D.①2.唐代诗人岑参在《登总持阁》中写道“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图中最可能欣赏到诗中景观的是()A.甲B.乙C.丙D.丁3.甲地某人在北京时间5:40看到日出,该日最可能处在()A.3月份B.6月份C.9月份D.12月份1.B 河流源头有着溯源侵蚀的能力,会切穿山脊,导致与附近的河流相连,产生河流袭夺现象。

地势更低的河流夺取海拔稍高的河段,带来部分河段改向。

观察等高线图及图示区域河流可能袭夺相连处,推知①处河流流量可能会增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A 诗句“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意思是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只有甲地是四地中海拔最高的点,且站在甲地向北看才能看到渭河水。

乙地海拔不及甲处高,丙丁位于太白山南侧,受图中太白山峰的阻挡看不到北侧渭水。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B 北京时间5:40日出,秦岭主峰经度约107°E地方时约5点日出,算出昼长约14小时,且甲地海拔高,日出早,日落晚,甲地昼长大于12小时且接近昼长最长,6月可能性最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某学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从南麓开始攀登山峰,进行生态考察。

下图为秦岭地区地形剖面图与年降水量曲线图。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秦岭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海拔位于()A.1500~2000米之间B.2000~2500米之间C.2500~3000米之间D.3000米以上5.秦岭南麓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针阔混交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6.渭河平原的形成原因是()A.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背斜被侵蚀而成B.流水侵蚀、搬运而成C.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向斜向下弯曲而成D.秦岭北侧岩体下陷,渭河携带泥沙沉积而成4.C 先在年降水量线(图中虚线)上找出降水量最多的点,然后作垂线落在地形剖面线上(图中的实线),两者的交点为降水最多的地点。

最后从交点向左作横坐标的平行线,与纵坐标的交点为海拔高度,可读出海拔高度为2500~3000米之间可,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A 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秦岭南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正确。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B错误。

温带针阔混交林带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C错误。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D错误。

故选A。

6.D 渭河平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是断层下降的一侧,是秦岭北侧岩体下陷,渭河携带泥沙沉积而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秦岭植被类型丰富,垂直分带明显。

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土地覆被和利用有一定影响。

下图为2000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秦岭南北坡各垂直带上的构成图。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7.秦岭山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大的是()A.耕地B.草地C.林地D.裸地8.影响秦岭南北坡耕地分布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份D.地形9.秦岭山地土地利用中原生态保持最好的是()A.①B.①C.①D.①7.C 读图,结合图例可知,除去在海拔最高的亚高山草甸带外,在其他海拔高度上,秦岭山地中土地利用类型中的乔木林地和灌木疏林地所占比例之和,总大于耕地或者草地,且海拔越高处,土地面积较小,所以草地在高海拔比例虽大,但总面积小。

因此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大的为林地,故选C。

8.B 读图,秦岭南坡的耕地分布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主要是由于南坡位于阳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故选B。

9.D 读图可知,在①处(亚高山灌丛草甸带)耕地面积占比为0 ,说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保持原生态最好,故选D。

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

但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以一段称为“石海”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

如图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从安全角度考虑,一年中最适合在鳌太线上徒步旅行的时期是()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11.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A.落叶阔叶林之下B.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C.针阔混交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D.高山灌丛草甸之上12.与“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A.气温的日变化B.气温的季节变化C.降水的日变化D.降水的季节变化10.C 由材料可知,鳌太线旅游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于积雪,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夏季气温高,积雪较薄,有利于徒步旅行,C正确。

其他季节积雪厚度大,且山顶气温低,气候寒冷,容易冻伤等,ABD 错误。

故选C。

11.D 石海出现在穿越鳌太线过程中,其海拔高度在3475-3767米之间,对照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图,石海应当位于高山灌丛草甸之上,D正确。

故选D。

12.A 石海存在裂隙,在水分反复冻融情况下,岩石破裂成很多小块,或者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一,热涨冷缩,造成岩石破裂。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块及岩屑,在地形平缓的条件下,大多岩屑在原地残留下来,形成碎石覆盖地面,这就是石海。

所以石海的形成与气温的日变化有关,A正确。

故选A。

“引汉济渭”工程采用隧洞引水方式,开凿隧道隧洞穿越秦岭,将汉江水引入渭河。

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3.建设引汉济渭工程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A.山区气温低,冻土广布B.地形地质条件复杂C.汉江水质较差水量较少D.全程需动力提水北上13.B 建设引汉济渭工程穿过秦岭,山脉高大,而且这一地区有巨大断层,所以建设工程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这一地区没有冻土,汉江水质较好,秦岭以北可以自流,选择B。

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兰渝铁路沿线秦岭南、北两侧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其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15.兰渝铁路秦岭以北段修建时,有利于保护生态的合理措施是()A.城镇附近设置隔音屏障,保障居民生活B.多建桥梁,减少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C.加大隔离障范围,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D.路基的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林,美化环境14.A 兰渝铁路沿线秦岭南、北两侧自然植被类型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形成该差异的原因是热量,选A。

15.B A、C项不属于生态措施,该地为温带,不可能种植常绿阔叶林,修建桥梁,为野生动物留生态通道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选B。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和最高峰,对南北气流阻隔作用较强,使得南北坡温度差异大,且南北坡温度随海拔变化的特征不同。

下图示意太白山南北坡1—12月份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关于太白山南北坡各月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坡和北坡年内变化趋势一B.气温相对高的月份南北坡均表现出较高的气温垂直递减率C.南北坡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D.年均垂直递减率北坡小于南坡17.与南坡相比,北坡夏季气温垂直递减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日照时数B.气流湿度C.植被覆盖率D.风速16.B 从图中看北坡变化和南坡不相同,A错;秦岭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和气候、生态分水岭,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太白山气温相对高的月份南北坡均表现出较高的气温直减率,B对;南坡最大值出现在春季,C错;年均垂直递减率北坡大于南坡,所以B正确。

17.B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和最高峰,对南北气流阻隔作用较强,使得南北温度差异大,与南坡相比,北坡夏季气温直减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形阻挡,气流下沉,下沉气流干燥,容易升温。

选择B。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18.该山脉可能为()A.天山B.阴山C.秦岭D.南岭19.该山脉2900米以上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导因素是()A.土壤B.水分C.光照D.热量20.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A.水热条件相似B.人类活动相似C.植被类型相似D.地形地势相似18.C 根据材料图示显示4-10月不同海拔植被覆盖度状况,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1000-3000米左右可达到90%以上,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率较高。

且在2000米以下的位置,南坡植被覆盖度高,说明在2000米以下的同海拔高度,南坡水热条件好,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其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故A错误;阴山海拔高度在400-2000米左右,南岭海拔最高处约为2000米,图示山脉接近4000米,故BD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则覆盖度较高,且秦岭海拔高度接近4000米,故该题选C。

19.D 根据材料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植被覆盖度,读图2900米以上的植被覆盖度南北两坡都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2900米以上的山区土壤随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小,所以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土壤影响小,故A错误;2900米以上的山区因水汽减少,降水较少,且变化不大,故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水分影响小,故B错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光照条件越好,植被覆盖度应上升,与图示不符,故C错误;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热量条件变差,植被覆盖度应下降,故该题选D。

20.B 据第一题,该山脉为秦岭,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所以南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甲处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且北坡坡度较陡,南坡较缓,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南北两坡植被覆盖度应不会相同,故ACD错误,根据材料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因素还有人类活动,若南北两坡人类活动相似可能使植被覆盖度相同,故该题选B。

山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递减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不同坡向有明显差异。

下表为我国秦岭某山地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月变化多年平均值(①/10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秦岭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多年平均状况是()A.两坡都是夏季小、冬季大B.全年都是南坡小、北坡大C.夏季南坡大,冬季北坡大D.两坡差异夏季小、冬季大22.据表中数据推测,该山地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A.北坡山麓B.北坡山上C.南坡山麓D.南坡山上23.下列现象会导致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差异缩小的是()A.南坡山麓水田改旱作B.全球变暖,结冰期缩短C.冬季风势力异常强盛D.北坡大规模毁林开荒21.D 表格显示,秦岭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多年平均状况是夏季北坡大,冬季南坡大,但两坡差异夏季小、冬季大,选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