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余姚会展业创新发展研究

文献综述-余姚会展业创新发展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会展经济与管理
余姚会展业创新发展研究
近年来,会展活动空前活跃,会展经济发展迅猛。

会展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和产业带动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功能定位、促进城市经济贸易合作、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文明素质的提高。

国内外对会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1 国内研究
中国学者对会展产业和会展经济的研究是最近八九年的事情,最早研究会展的著作是1990年中国农展协会编写的《展览学概论》、1992年潘杰《展览艺术一一展览学导论》和丁允朋《现代展览与陈列》,当时会展在中国刚刚起步,受限很大,对会展的研究很少。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国内会议和展览活动日益频繁,相关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1993年潘杰撰写的《中国展览史》,以及1999年林宁所著的《展览知识与实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

这些研究成果只是对展览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没有涉及到广义的会展,没有把会展看作是一种产业或是新型经济形态来研究。

到目前21世纪,会展研究更全面也更多了,2009年张娟玲所写的《我国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研究》,提出国内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及发展会展旅游将实现的收益;2009年马欣员所写的《中外经济会展比较研究》,对中外会展发展进行了比较,这两个都把会展经济看作是一种新型的产业来研究。

在发展现状方面,中国贸促会于2010年初发表了《2009年中国会展经济年度报告》,对2009年的会展进行的总结得出2010年的会展市场在宏观政策方面的七大特点:进一步加强政府政策力度;减少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增长终端消费类展览;高度评价上海展览会数量和客户;扩大场馆建设;加快品牌形成趋势;扩宽国际合作层次和范围。

在政策与管理方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沈丹阳(2004)发表了《关于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若干宏观问题》,对目前全国会展业的经济总量究竟是多少、会展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何地位、当前全国会展业是否“过热”、国家对
会展业应如何实行宏在运营与管理模式方面。

沈丹阳(2004)发表了《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中的三效四化》,其中提到政府主导型展会要提高效果、提高效率、讲求效益和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

重庆海钠会展研究所、清华大学会展专业顾问应丽君研究员(2005)在《政府会展市场化研究》中认为,政府会展市场化要调整政府职能,实行市场运作;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进行会展总规划;制定会展法规,完善游戏规则;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走产业化道路,实现市场化、集团化等等。

北京社会科学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施昌奎(2006)认为,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共同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政府是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游戏规则”的供给主体,行业协会是行业的信息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资质认证中心,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 国外研究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会展业在国际上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展的。

然而,同其他行业相比,会展业对经济波动有更强的抵御能力。

根据美国贸易展览周刊(Tradeshow Week)统计资料显示,在世界经济经历的四次经济大危机中,贸易展览一直以良好的势头发展,其发展势头大大快于GDP的增长。

这也是会展业成为举世瞩目的一大产业的原因之一。

国外会展经济起步较早,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有关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会展经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果有:
在理论研究方面, MiltonT.Astroff(1982)提出了会展服务,他把会展服务分为四大类: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其中人流包括酒店业、餐饮业、旅游业、教育业、医疗保险业等;物流的有交通业、储运业、邮政业等;信息流的有咨询业、通讯业、广告传媒业等;资金流业的有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等。

卡布罗(2002)在《产业组织导论》一书中指出,产业作为会展业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培育会展品牌的先天优势,会展经济只有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带来长久的利益。

并指出,通过会展业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提
升产业结构水平,带动建筑、旅游、餐饮、金融保险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第一、二、三产业的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力向演进;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的力向演进,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力向发展。

在发展模式和对策研究方面,BIE(国际展览局)于1999年在总结欧洲各国会展经济运营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干预型模式,即通过行业协会管理和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通过财政支持建立大型的展览场馆,政府在投资建设展览场馆后便把经营和管理权委托给会展公司,政府只作为展馆的所有者行使股东的权利,会展公司在受让国有展馆经营和管理权后,既从事展馆的经营又组织会展项目的实施,即将所有的会展服务委托给各会展服务公司实施。

约翰·艾伦(2002)提出市场运作模式,即会展中心的建设和扩建过程中采用政府出地、贸发局招商、专门管理公司经营的模式,大型跨国集团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独立完成场馆的建设。

竹田一平(2003)在《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中指出,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制定发展规划来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即政府把会展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各部门、各行业全力扶持,通过合作,制定一整套扶持、服务、规范、协调和发展的计划。

在产业聚集、区域经济研究方面,藤田昌久(2005)在《空间经济:城市、区域与国家贸易》中相当系统地论述了产业聚集和聚集经济的形成因素,并完全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和分析产业聚集和经济聚集现象。

3 综述
中国会展业发展速度很快,相对于国外仍属于初级阶段。

国外会展业发展比较成熟,中国会展业发展比较晚,但发展基础和趋势良好,有望赶上国外会展业发达的国家。

目前,中国会展经过金融危机之后处于复苏状态,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发展水平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国需要做好各项工作来稳步发展会展经济。

资料来源
[1]杨顺永.中国会展:创新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1).
[2]施昌奎.会展经济:运营.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06).
[3]王保伦.会展经营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
[4]邹属梁.会展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07).
[5]谌新华.会展与信息科学的关系浅析[J].现代情报,2006(01).
[6]庞佳.会展经济中的竞争情报优势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02).
[7]伏六明.创新会展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
[8]周春雨.品牌会展服务赢在细节[N].中国贸易报,2010(08).
[9]李晓宇.谈中国会展业服务质量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8(07).
[10]张纯记.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11]魏中龙.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与评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12]郑四渭,郑秀娟.国内外会展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6(02).
[13]盛蕾.我国会展城市发展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
[14]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湖北经济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10 ).
[15]王樊.我国会展专业教育建设创新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10 ).
[16]徐婷婷,张敏.试论复合型会展人才的培养[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17]Dan T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M],2009.
[18]Milton T.Astroff.conven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M].Educational Inst- itute of Am.Hotel&Motel Assoc,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