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Liu, C.M,Wang,Z.G*, Zheng, H., 2008.Development of Hydro-Informatic Modelling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Science in China. (SCI)
Xia, J,Wang,Z.G, Wang G.S. 2004. The Renew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its Quantifi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Hydrological Process. Special Issue,Vol.18 2327-2336. (SCI)
王中根, 朱新军, 李蔚 等. 海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1): 1345-1353.
王中根, 姬鹏, 夏军 等. 水系统综合管理与模拟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 330-334.
王中根, 李宗礼, 刘昌明 等. 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探讨.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3): 523-529.
Wang,Z.G,, Darren.F, ZHANG Y.Y.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streamflow in the arid Shiyang River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Hydrological Process, 2011. DOI:10.1002/hyp.8378 (SCI)
3、研究目标
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在水循环基础实验观测与数学模拟研究的综合优势,深入探讨中小流域降水-径流非线性问题,揭示降水入渗与径流形成的非线性物理机制,发展流域水循环动力学-非线性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提出针对丰水与枯水模拟具有较高精度的中小流域降水-径流非线性物理模型,为变化环境下中小流域水文情势的演变分析,国家中小河流治理战略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模型支撑。
(3)基于非线性物理模型的极端水文事件重现和预测。依据收集整理的典型区以往水文气象观测数据,针对不同的目标(洪水和枯水)对所研制的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对历史极端水文事件进行模拟重现;探讨华北半湿润地区典型中小流域降水-径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关系;基于降水-径流非线性物理模型和水文统计分析对研究区极端水文事件进行预测分析。
王中根, 刘昌明, 黄友波. SWAT模型的原理、结构及应用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1): 79-86.
王中根, 刘昌明, 左其亭等. 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方法.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5): 430-439.
王中根,郑红星,基于GIS/RS的流域水文过程分布式模拟—I模型的原理与结构,水科学进展 ,2004,15(4).
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过程与模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等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先后参与20多项国家和部委重点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G19990436)”和“流域水文过程与绿洲化、荒漠化的相互作用及综合模拟(2009CB421305)”、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淮河-沙颍河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改善水质关键技术研究(2008ZX07010-006)”、国家重点基金与面上基金项目“跨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拟及其不确定性研究(40730632)”、流域水循环模拟综合集成研究(40671031)、分布式地表水与地下水动力学过程耦合模拟研究(40701027)、世行GEF项目“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MIS No:HWCCZ500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跨流域调水对陆地水循环影响与水安全研究(Kzcx2-yw-126)”等等。
4、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半湿润地区降水-径流过程的非线性物理机制
中小流域降水-径流非线性物理过程的数学模拟
半湿润地区中小流域降水-径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关系
5、预期研究成果
(1)获取我国华北半湿润地区中小流域降水-径流非线性物理全过程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数据。
(2)利用当前先进的实验观测技术和统计分析手段,揭示中小流域降水-径流非线性物理机制,在水文非线性科学研究中获得新的突破。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客座教授简历
姓名
王中根
性别

出生年月
1973年1月
国籍
中国
学历
博士
职称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流域水循环模拟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中根,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水系统与水环境研究室副主任。
2、主要研究内容
(1)降水-径流非线性物理过程的实验分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陆地水循环重点实验室在华北野外实验基地和国内先进的“五水转换”室内实验平台,开展“单元”-“系统”的观测数据融合与水循环过程实验分析,辩识降水-径流非线性的关键影响因子及物理形成机制。
(2)降水-径流非线性物理过程的数学模拟。基于物理实验分析与统计分析,探讨典型流域降水入渗动态过程和坡面与河网水流演进过程的非线性数学模拟方法;研制具有物理机制的适应我国数据条件的半湿润地区中小流域降水-径流非线性物理模型。
Wang,Z.G,Zheng, H., Liu, C.M. (2004)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with its application to the Jinghe watershe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Science in China. (SCI)
王中根, 夏军, 刘昌明.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参数率定及敏感性分析探讨.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649-655
王中根, 郑红星, 刘昌明. 基于模块结构的分布式水文模拟系统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5, 24(6):109-115.
王中根, 刘昌明, 吴险峰. 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68-173.





Wang,Z.G, LUO Y.Z, Liu, C.M.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 Haihe River Basin, China: six decades of measurements.Hydrological Process, 2011, 25(18):2916-2923.(SCI)
左其亭,王中根著.现代水文学(第二版).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
刘昌明,郑红星,王中根著.流域水循环分布式模拟.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




研究团队合 Nhomakorabea作


拟与实验室团队开展“华北半湿润地区中小流域降水-径流非线性物理机制与模拟研究”的合作计划。
1、背景与意义
水文非线性、不确定性和尺度问题,是当今水文学上比较前沿的三个科学问题。受自然地理与气候影响,华北半湿润地区中小流域降水-径流非线性关系十分显著,河川径流与水文极值变化(如洪水、枯水)最为剧烈,对生活、生产、生态的影响突出。开展变化环境下华北半湿润地区中小流域降水-径流非线性物理机制与模型研究,成果可直接服务于国家中小河流治理,将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水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水文科学依据与模型支撑。
1998年7月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资源及河流工程系,水文水资源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文水资源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2003年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做博士后;2009年-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UCDAVIS)访问学者;2004年-至今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多次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进行访问与合作研究。
(3)提出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应环境变化的具有较高精度的中小流域降水-径流非线性物理模型。
(4)在国内外水文科学一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论文2篇。
备注
Sang, Y.-F.,Wang,Z.G,Liu, C.M. Period identification in hydrologic time series using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maximumentropy spectral analysis.J. Hydrol.(2012), doi:10.1016/j.jhydrol.2011.12.044
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2篇,主要学术专著两部《现代水文学》和《流域水循环分布式模拟》,并参与《21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报告》和《中国水文地理》撰写工作。迄今3次位列“地球科学”领域“学科高被引作者”榜中(“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报告)。研发了自主产权的水循环综合模拟系列软件,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科协优秀论文奖二项等科技奖励。培养硕士生3名,联合培养博士生4名、博士后2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