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探索2009年第23卷第1期(总第92期)标识作为一种视觉识别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所有的人。
城市标识系统设计是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用与美观的高度统一,又是探寻地域甚至民族文脉的“点睛”之笔,人们在感知城市标识系统精练的形象表达出来的导引信息时,还可以充分感受其周边环境的品味,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习惯。
1.标识的定义在城市景观环境中,标识(Sign )就是“符号”“信号”“记号”等,就是把想要传达的事情用记号来表示的形式和做法。
[1](p12)从广义上讲,被称为地域性标志的建筑物、树木以及表示地铁出入口的标志都可以称作标识。
不仅是视觉上的东西,利用人的听觉、嗅觉、触觉等功能表示信息的所有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标识”。
然而,人体各个身体器官接受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味觉神经接受的信息量占所有信息的1%,触觉占2%,嗅觉占4%,听觉占10%,视觉占83%。
[2](p12)因此,基于视觉功能的标识占据了主导地位。
本文只讨论利用视觉功能表示信息的标识。
2.目前国内标识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在我国,除上海、北京等少数城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台了《公共信息图形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以及公共设施信息导向系统外,多数城市的公共标识处于混乱的状态。
[3](p94)主要表现在布局上缺乏合理性。
城市的急剧扩大,未知空间和周围环境的信息量不断增加,造成人们对空间与环境认知的混乱,标识是引导人们在陌生环境中迅速抵达目的地的重要设施。
标识布局缺乏合理性则会导致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迷失方向。
另外,标识中的传统文化特色丧失严重。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说”指出:市民一般通过5个元素来产生对于城市的印象,它们是道路、边缘、地域、细节、地界标识。
[4](p23)他强调的是城市结构与环境的可识别性。
城市的标识是构成城市可识别性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标识的设计应该融入到城市的大环境之中,而许多城市在规划时没有考虑周围的环境与地域文化,标识被随意竖立,割裂了城市的记忆与文脉,标识丧失了城市个性,让人无法亲近。
我们应该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演绎城市独特魅力的标识。
3.标识系统设计与布局一方面,视觉化的标识起到了引导人们对具体的对象、空间位置、环境特性进行有效的识别,帮助人们认识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的作用,它可以是一段具有可分辨性和引导性的地面铺装,也可以是地铁入口的导视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性的符号存在,标识蕴涵着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意韵,成为一种向公众揭示内在文化脉络与时代风格的符号。
例如某个时期流行的一种设计美学风格或造型样式。
因此,针对标识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设计建议:(1)布局合理、主次分明进行城市标识规划时,指示到位、功能明确是十分重要的。
要注意标识放置的整体性,放置的位置要恰到好处,做到既不抢景,又能起到引导作用。
要考虑标识设施与其他景观的关系,创造出系统的空间形体。
位置选择上必须醒目、便捷,以达指示之功效。
在布局上要做到既“凸显功能”,又“隐于环境”,与环境形成有机的结合,整体布局均匀,造型、色彩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同时,在一些重要区域,比如人流密集区、道路交岔口,适当地增加标识的数量,而在开阔的场地可适当地减少标识的数量。
做到人们需要标识的时候,标识自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使其布局合理化。
在布局中,要突出自成一体、独立性强的标识的主体位置。
同一区域中的标识也应具有层次感,突出主题,避免主次不分造成的视觉混乱。
为了突出主题,可以在图形、文字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放大重要的讯息。
同时,也可用色彩的反差或融合来表现标识系统的主次,色彩运用作为一种感染力很强的设计手段,可以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情绪与注意力。
另外,光线的应用也是一种手法,这就要求在布局上注意自然环境的明暗度,特别是夜间的人工照明,可以利用局部照明来产生亮度上的对比,形成主次之分。
在城市标识规划过程中,将各种信息准确地视觉化,需要以人的行为、心理特征为依据。
除了使用视觉设计理论,还要有四维的概念,将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把人的活动与环境的构成看成统一的整体,设计出布局合理的城市标识环境。
(2)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文化全球化形成的大范围规范与各国文化特征之间形成了矛盾,如何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保持地方特色成为了设计的重点。
规范有利于提高效率,特色却是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必要因素。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标识设计发展的方向之一,在进行规划时,要充分了解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做到“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同地域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文化、信仰以及习惯,在一些历史悠久、典故众多的城市,其标识设计必须考虑场所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轨迹,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了解当地的信仰,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标识设计还应体现出一种地域文脉的延伸,同时又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是现代生活对传统的保留与再认识。
一个好的城市标识不仅要衬托出环境的特色,还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让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标识在创造城市的表情时,也演绎出城市的环境特色,作为演绎地方传统、承袭地区特色的标识,它们符合场所特征,充满地方性,被当地人所青睐。
理解地方的自然及历史传统,向当地市民及外来游客传达地方的历史传统记忆,这是非常重要的。
而仅将标识如产品目录一般设置,地方的传统是无法发扬光大的。
今后的标识要想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并长期存在,必须要摆脱单纯的标识限定,将其作为积极的环境要素来表现。
我们不应把标识单纯地设置在环境中,而应将环境变成积极发挥标识作用的环境。
在标识设计中,可以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作为背景图案,也可通过知识介绍来传播。
如法国第戎的“猫头鹰路标”,将城市的吉祥物猫头鹰作为标识图案,在标志性的城市景点前的空地上都可见箭头形状的地标,跟随该地标,就可顺利到达下一个景点。
还有穿着橙色外衣的“移动猫头鹰”,为旅游者提供详细的旅游咨询。
城市标识系统设计聂玉梅1胡维平2(1,2.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摘要]文章提出了在现今的城市景观环境中,标识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并指出在未来的设计中应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出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城市标识。
[关键词]标识;布局;地域特色;个性化[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09)01-0136-02[收稿时间]2008-09-13[作者简介]聂玉梅(1983-),女,瑶族,湖南永州人,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JOURNAL OF GUANGXI ARTSCOLLEGE 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Feb .2009Vol.23No.1136色彩也是体现地方个性的重要元素,如凡·高故居附近的指示标识,色彩协调华丽,人们找寻着画家的足迹的同时,标识也成了纪念的一部分,承袭了整个区域的风格。
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默(Carolyn Bloomer)说:“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
”[4](p171)现在的城市标识多采用后期制作的方式,色彩形式大同小异。
但是,随着绿色节能环保材料的问世,各种新型材料在标识设计中被广泛采用,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未来的城市标识一定会改变千篇一律的色彩形态,形成醒目的城市景观。
除了色彩,出奇制胜的形式也是提高标识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环境中的识别率的重要手段,标识的趣味性与娱乐性还可以满足现代人追求轻松、幽默的心理需求。
标识不应只限于指示作用,而应成为环境绿洲,抚慰紧张忙碌的人心,赋予人们生活的活力。
因此,可以在设计上融入幽默精神,使得标识更具个性魅力。
在商业环境中,标识的个性化显得尤为重要,而模式化的标识只能降低人们的注意力,这正是商业标识要避免的。
对于城市标识设计,了解其诉求对象是非常有必要的。
标识既要传达出地域或环境的理念与精神,达到其识别功能,又要符合受众人群的观感,更要符合美学原理,并与地域文脉相结合。
如日本明石车站的站前标识采用了当地的加吉鱼为题材,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该城市的形象。
标识作为环境艺术的一部分,在艺术上具有内敛与张扬的性格。
在内敛方面,它担负着诠释地域文脉的责任,是地域文化品质的重要体现;同时,它也有着极富个性的艺术创造,而正是艺术个性上的差异,才更进一步凸显标识的可视性、引领性,更好地完成标识的基本功能。
在完成标识的基本功能之后,遵循美学原理,与地域文脉相融合,与周边环境相和谐,体现地域文化及历史的传承,追求标识的美感,则是标识作为一门艺术必须达到的高度。
4.结语标识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指示功能的积极发挥,同时在形式与内涵的表现上吸取传统文化,力求表现出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实用与美观、个性与共性的和谐,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标识的生命活力,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城市标识环境。
参考文献:[1](日)田中直人.标识环境通用设计[M].王宝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郭东梅.标识设计1[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范晓莉.城市景观环境设计通用标识形态研究[J].艺术百家,2007,26(7):93-96.[4]周锐.城市标识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校对:刘绽霞)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JOURNAL OF GUANGXI ARTS COLLEGE 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Feb .2009Vol.23No.1单一的色彩会使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
以上因素都会影响到驾驶员的判断,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交通的安全。
3.编谱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把建筑与景观的色谱参照三大色彩体系进行编谱,形成一个系统的色彩体系。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颜色都适合于高架桥,我们要对初步的结果进行筛选,最后形成可以用于高架桥的色彩体系。
除了地区气候条件、两侧建筑与景观环境条件、建筑材料条件、高架桥使用的性质等这些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到:①要根据城市和道路的规划综合考虑高架桥的色彩。
②色彩的感情语言因素。
③绿化因素。
绿化可以很好地削弱桥的体量感。
④桥下空间。
高架桥底层形成了特殊的空间,我们要考虑色彩的褪色性和隐蔽力等色彩性能,对于空间的顶部(桥的底部)宜采用色彩明度低于路面色彩的颜色。
⑤要注意色彩曲面积效果和路灯照明产生的色彩效果等。
考虑到以上因素,最后形成如下结果(表1):表1中,每一个格代表一种色彩,RGB ②的数值通过photoshop 工具测得。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从色彩感情、色彩语言角度出发,去除了初步形成的图谱中明度比较低使人产生压抑感的灰、黑等色彩(R<150&G<150&B<150);其次,考虑到色彩的褪色性,去除了色彩明度高于路面色彩(R=160,G=160,B=160)的颜色;再次,去除了色彩纯度比较高并且同周围环境色对比强烈会影响到行车安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