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人教版第三册

7近体诗六首(1)《山居秋暝》教案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这些诗歌。

《山居秋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

教学过程一、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高考曾在这一方面出过题,有的是选词填空题,有的是排序题(打乱句序要求重新排序),完成这些题都必须充分掌握律诗的特点。

二、学习《山居秋暝》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螟》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请同学们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说一段描述性的话。

(参考:(1)天色已螟,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2)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让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品味艺术美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随意写景,生动自然。

教师再次放录音,师生齐背全诗。

3、译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晚来更觉天气是凉秋。

明月在松林中映照,清泉在石涧上畅流。

竹林喧响,是浣衣女叽叽喳喳地归来,蓬叶摇动,是穿莲而过的渔舟。

任随那春色已经逝去,我在这山中自可逗留。

4、王维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

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

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

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

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

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

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

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

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

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

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5、讲析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胆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玉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谈的是中间的那四句。

中间的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起得一片衰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

”(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比较豁达的是:“大署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杜牧)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

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又如此绚丽。

看起来,这里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相反相成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看来是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游雁荡山时,曾写了他的观感: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

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

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象。

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以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出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

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

有些人则惊异于王给的成就,以为他运用了什么“禅理”的法宝,是学佛有得之故,只好望洋兴叹。

只有知道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故意描写枯寂冰冷的话),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而统一,相反而又相成的道理,才不难理解王给的比较好的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也就不会对它作出种种唯心主义解释。

(如明人胡应麟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却入惮宗”。

清人沈德潜说他“不用惮语,时得禅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此外类似的解释还不少。

)在诗的结尾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出自己愿意留在山中意思。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谢了,由它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但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出山去的。

收束了上文,并点出作诗的用意。

6、鉴赏要点动静结合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

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

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

……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意境优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

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登高》教案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

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

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

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

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