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论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理论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特别是要理解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及作用形式。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及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等。
教学难点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教学课时 5课时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一、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1)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
2)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所有制关系。
3)经济制度和所有制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是它们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总称。
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1.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2.人类经济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国度的特殊性。
三、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1.自然经济1)自然分工与自然经济2)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2.商品经济1)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生2)商品经济的基本特点3.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1)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2)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第二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一)商品的涵义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二)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1.商品的使用价值??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其特殊性:第一、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1)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和比例。
在“1只羊交换2把斧子”中,“2把斧子”就是“1只羊”的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可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2)交换价值的决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及批判):*“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供求决定的”。
3.商品的价值1)不同商品能按一定比例向交换,就是因为他们都凝结了同样多数量的人类劳动。
2)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3)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向交换,才能获得表现;交换价值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
价值是一种绝对量,交换价值是一种相对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的表现出来的量。
4)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5)价值不仅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且价值本身必须同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即价值具有历史的特征)。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1)二者的统一性: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前必须证明自己有价值;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又必须证明自己有使用价值。
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现商品的价值在交换中是统一的。
2)二者的对立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排斥,一切商品对于买者只具有使用价值,对于卖者只有价值,任何人都不能既占有使用价值又占有价值。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具体劳动1.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1)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进行各种特殊性质和具体的劳动。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包括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五个要素。
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具体劳动不仅是商品生产条件下所必要的,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
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属性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但具体劳动的种类和规模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会进一步扩展,具体劳动的种类也会随着发生改变;二是社会形态改变,生产关系得性质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数量会随之变化,生产消费品的具体劳动的种类和规模也会发生改变。
*4.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二)抽象劳动1.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都是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事脑力劳动的工程师、管理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生产者都参与了创造商品的生产劳动,他们的抽象劳动都能形成价值。
3.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反映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一个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1.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不同方面。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支出的具体形式方面讲,是具体的有用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都是人类共同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方面讲,又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范畴,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而是历史范畴。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的价值量▲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有所区别。
▲商品的价值量由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决定的。
衡量抽象劳动量大小的是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基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耗费的劳动时间形成的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形成商品个别价值的劳动时间是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两方面的条件决定的一是生产的客观条件即“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这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占大多数的商品在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二是由生产的主观条件即“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
经验较多、技术熟练的劳动是熟练劳动;经验不多、技术生疏的劳动时非熟练劳动。
劳动强度是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耗费决定的。
操作紧张、单位时间内耗费的体力和脑力多就意味着劳动强度大,反之则意味着劳动强度小。
3)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但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决定,而且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
4)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
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层含义第一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单个商品生产商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马克思)[注]马克思在这里分析的,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尚未对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进行考察。
在这种情况下所分析的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然只能就生产某一个使用价值来说的。
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生产某种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总量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当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总过程来考察,“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资本论》)。
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符合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价值量的实现程度。
举例分析:甲乙丙三个生产部门的商品价值量的实现规律甲生产部门乙生产部门丙生产部门社会需要量90件900小时1600件8000小时550件1100小时实际生产量100件1000小时1600件8000小时500件1000小时第一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基本尺度;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决定商品价值量实现的数量界限。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分。
1.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二者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的条件,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
这种差别具有相对性。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区别的标准是不同的。
2.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个过程是由自发的社会过程确定的。
(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劳动生产力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魏埙:26页)。
1)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2)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如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变化,但却不会影响到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不决定于具体劳动,而决定于抽象劳动。